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中国科学报】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与邢福武研究组等合作,日前成功实现了长梗木莲和杜鹃红山茶的野外回归。长梗木莲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和刘玉壶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11株野生个体。任海等科研人员根据近10多年回归研究的结果,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博士刘虹和西双版纳植物园博士高江云等合作,对中国开展的154个种的222个回归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受威胁植物回归的综述,为中国实施的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提供参考。《中国科学报》 ( 2015-10-19第4版综合).
时间: 2015-10-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与邢福武研究组等合作,日前成功实现了长梗木莲和杜鹃红山茶的野外回归。相关研究日前分别发表于《羚羊(Oryx)》《植物生态学》上。
长梗木莲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和刘玉壶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11株野生个体。研究人员利用其与木兰园繁殖的嫁接苗和实生苗,发现其嫁接苗存活率高且生长较好。
杜鹃红山茶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卫兆芬此次发表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分布着1000多株野生个体。任海等科研人员与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合作,对所有野生个体通过嫁接苗的方式保育遗传多样性,成功开展了回归试验。
任海等科研人员根据近10多年回归研究的结果,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博士刘虹和西双版纳植物园博士高江云等合作,对中国开展的154个种的222个回归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受威胁植物回归的综述,为中国实施的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提供参考。该论文近期发表于《保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报》 (2015-10-19 第4版 综合)
2016-04-06
查看详情
【西江日报】探秘“广东最美森林”
12月21日,历时近半年、由广东省林业厅主办的首届“广东十大最美森林评选”活动结果出炉,我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省内上千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中脱颖而出,和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他9个单位获选“广东十大最美森林” 。那是两三年前,管理局的一名科研人员有次巡山,翻过一个小山包时,突然和一只带着小猪觅食的母野猪相遇,小野猪见到人吓得跑掉了,剩下一人一猪“大眼瞪小眼” ,母野猪被人骚扰,非常恼怒, “哼”一声就追着科研人员跑。但愿这青山绿水、自然宝库,在世代肇庆人的悉心保护下,能永久散发其森林之美。
时间: 2016-12-28 来源: 《西江日报》3版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12月21日,历时近半年、由广东省林业厅主办的首届“广东十大最美森林评选”活动结果出炉,我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省内上千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中脱颖而出,和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他9个单位获选“广东十大最美森林”。
这片占地面积达17300亩的自然保护区,除了有早已被人们称赞不已的秀丽山水外,还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独特的森林资源。日前,记者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深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深处,探秘这座原始森林,感受它的自然魅力。
奇花异树无数
国家级保护植物随处可见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缓冲区、实验区和核心区。这些地区不对游客开放,而核心区更是除了科研人员和巡护人员外,禁止外人进入。记者跟随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沿着山径,把这3个区域走了一遍。
刚一进入缓冲区,只觉山间空气清新,沁人心脾。眼前林径曲折幽深,郁郁葱葱的植物遍布两旁,藤蔓缭绕,树木参天。岩石铺就的山间小路上,铺满了落叶。随行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彭丽芳告诉记者,缓冲区也叫西溪科普教育径,也即人们常说的“老鼎线”,这条线路不对散客开放,只接公众团体报名,主要是作自然知识科普用途,每年走这条路径的约有1万人。
“咦?那棵树上的‘花’怎么是褐色的呢?”顺着记者手指的方向,彭丽芳看到了那朵“花”,笑着讲解道:“那是红花油茶的夹果,刚开始是包起来的,到播种的时候就爆开,把里面的种子散到周边。”
虫卵、格木、荷木、黧蒴锥种子、锥栗、淡竹叶、马尾松、五指毛桃、火炭母……彭丽芳一边走一边为记者介绍着林中的一草一木,其中不少为国家级保护植物。细细探究,竟也有着无穷的自然趣味。即使是满山的落叶里,也蕴藏着大自然玄奥的变化,提示着山林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到阔叶林的植被演替。
转过一道弯,记者来到了无感体验路径。这条不到500米长的山径区域鸟类众多。早上9时刚过,正是鸟儿觅食时间,鸟鸣瞅瞅,数只长尾缝叶莺在林间跳跃飞翔。静静地走在路上,脚踏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身旁溪水潺潺,有风吹来,枝叶摇曳,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心灵净化,宁静非常。
路上,记者还途经白鹅潭、老龙潭。瀑布一泻而下,溅起朵朵白花。一汪深潭,潭水却清澈见底,夏日到此避暑,不知何等惬意爽快。
野生动物很多
科研人员被野猪追上树
到达千年古寺白云寺,西溪科普教育径也走到头了,再往前就是实验区。记者见到,科研人员用红绳将实验区划分了多个区域,设立鼎湖山大样地,进行生物多样性动态研究,自动气象站、树干液流装置、集水区等科研装备设置其中。据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已走在全国前列。
“看,那里经常有野猪出没。”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资源管护科科长孙涛,指着一条几乎被林叶遮盖了的小径对记者说道。
孙涛说,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保护区里的野猪越来越多。野猪很灵敏,远远听到人的声音就会躲起来。因此,为了避免野猪袭击,在林间时,科研人员和巡护人员通常都是三四个人,发出声音不让野猪靠近。但在林间走路多了,难免发生和野猪“狭路相逢”的事情,孙涛就对记者说了一件科研人员遭遇野猪的趣事。
那是两三年前,管理局的一名科研人员有次巡山,翻过一个小山包时,突然和一只带着小猪觅食的母野猪相遇,小野猪见到人吓得跑掉了,剩下一人一猪“大眼瞪小眼”,母野猪被人骚扰,非常恼怒,“哼”一声就追着科研人员跑。从不会爬树的科研人员被求生欲望激发了潜能,“蹬蹬蹬”地就爬上旁边一棵大树。有趣的一幕出现了:树下,一只近100公斤重的母野猪望着树上的人咆哮;树上,人抱着树干,拿出手机求救。几个小时后,接到电话的孙涛带着一群人,拿着棍子把这惹恼野猪的科研人员救了下来。
听着有趣的故事,记者继续往前走。只见两边不少的岩石、树木上“长”着淡绿色的“斑点”,有些岩石上甚至连成了一片。那是什么呢?“这是地衣。”彭丽芳说,地衣是空气质量的指标植物,分布越多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森林保护严密
14个防护点24小时值守
接近中午,记者终于进入了保护区的核心区。核心区面积占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面积的70%以上。核心区禁止外人进入。据孙涛介绍,根据监测系统数据,往年进入核心区的人,每年只是数十人。
这里已是鼎湖山森林深处,越往里,空气越湿润,雾气弥漫,林影绰绰,恍如仙境。山间植物的生长也更显肆意,岩石小径几乎被枝叶淹没。
据了解,鼎湖山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是北回归线上全球唯一的、完整保存下来的植被,非常珍贵。
据孙涛介绍,一直以来,政府对保护区的科研和防护工作都很重视。为了保护这片森林,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了人防和技防措施,结合核心区重点保护点、路口设置巡护点和站点,共14个防护站点人员一天24小时值守,无线视频探头全方位覆盖监控。同时,发动周边资源重点防火,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现正在建智能巡护系统,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保护。”孙涛说,和国内其他自然保护区一样,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也面临一些新的威胁。
“如一些户外探险爱好者,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保护区。这无意中会破坏森林生态资源。”孙涛提到,去年元旦,就发生一起驴友擅自进入鼎湖山森林被困,需要救援人员漫山搜救的事情。
“在原始森林里面,任何外来的东西都不能留下。虽然部分外来物能被自然分解,但它带来的微生物等已对森林的微生物系统造成干扰和破坏。”彭丽芳说道。
下午两点,记者探秘鼎湖山森林之旅在满眼绿意中结束。鼎湖山森林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生态、美在人文,更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愿这青山绿水、自然宝库,在世代肇庆人的悉心保护下,能永久散发其森林之美。
2016-01-18
查看详情
【西江日报】鼎湖山保护区:把森林知识送进校园
近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鼎湖迪村中心小学开展“森林知识进校园”科普活动。活动中,制作大自然艺术品、制作植物标本、你心目中最美的植物、食物链排列游戏和植物颜色变魔术、动植物猜谜等科普活动更吸引着众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时间: 2015-04-28 来源: 《西江日报》3版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近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鼎湖迪村中心小学开展“森林知识进校园”科普活动。
活动中,鼎湖山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150余名师生作了森林知识科普讲座,介绍了鼎湖山的植物、真菌和动物,如花团锦簇的鹿角杜鹃、酸酸的鸡蛋果、毒菇“本乡鹅膏”、能发出像牛叫“哞”的花狭口蛙、会放臭屁的黄鼠狼和各种“呆萌”鸟儿。
活动中,制作大自然艺术品、制作植物标本、你心目中最美的植物、食物链排列游戏和植物颜色变魔术、动植物猜谜等科普活动更吸引着众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通讯员 黄忠良 彭丽芳)
2016-01-18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新型柑桔保鲜剂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岭南特色水果沙糖桔皮薄汁多,采后病害发生严重,更不耐贮藏。沙糖桔贮藏期间发生的主要病害有酸腐病、青绿霉病、黑腐病和蒂腐病。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段学武、蒋跃明等科研人员找到了防治柑桔酸腐的新方法,其成果“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桔酸腐病上的应用及其保鲜剂”也于近日获得美国专利授权。该柑桔保鲜剂能明显抑制沙糖桔等柑桔类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特别是酸腐病的发生,大大提高柑桔的经济价值。经过试验,沙糖桔用该柑桔保鲜剂处理后,在常温( 15-25 )贮藏45天后,酸腐病发病率低于10% 。
时间: 2016-01-08 来源: 《广东科技报》2版 广东新闻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本报讯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 岭南特色水果沙糖桔皮薄汁多,采后病害发生严重,更不耐贮藏。沙糖桔贮藏期间发生的主要病害有酸腐病、青绿霉病、黑腐病和蒂腐病。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段学武、蒋跃明等科研人员找到了防治柑桔酸腐的新方法,其成果“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桔酸腐病上的应用及其保鲜剂”也于近日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据了解,柑桔采后呼吸代谢旺盛,病害发生严重,导致其营养与风味品质迅速下降。目前,控制沙糖桔果实病害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处理,所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抑霉唑、双胍盐(百可得)等,但对腐烂特别是酸腐病的控制方面仍不够理想。而PHMG(盐酸聚六亚甲基胍)是国际上新合成的一种绿色环保型广谱抗菌剂。它通过作用于病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质的膜系统,与细胞膜磷脂中的脂肪酸结合,迅速击穿它们的细胞质膜,攻破病菌细胞的核心,使病菌体内的生命物质外流,从而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PHMG是高分子聚合物,不易被动物组织吸收,因而大大降低了它的毒性。据俄罗斯检疫部门的结果,PHMG对小鼠类的半致死量LD50为25000mg/kg,为实际无毒级。
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实现了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桔酸腐病上的应用,发明了一种新型的保鲜剂。该柑桔保鲜剂能明显抑制沙糖桔等柑桔类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特别是酸腐病的发生,大大提高柑桔的经济价值。经过试验,沙糖桔用该柑桔保鲜剂处理后,在常温(15-25)贮藏45天后,酸腐病发病率低于10%。
2016-01-11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茶叶香气形成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多酚、氨基酸和香气是茶叶品质的核心物质,然而,目前国内对茶叶香气形成调控机制研究较少。华南植物园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团队当前主要致力于茶叶中氨基酸和香气形成机制的研究与调控技术的研发,近期在茶叶香气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成果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发现加工过程中不同机械损伤模式所引起的细胞壁破碎,是影响茶叶特异花蜜香成分形成的重要因子,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 )上。基于各因子对茶叶香气形成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团队研发了一种可显著提高茶叶花蜜香的绿色集成技术,并已申请专利。
时间: 2016-01-01 来源: 《广东科技报》2版 广东新闻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本报讯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 多酚、氨基酸和香气是茶叶品质的核心物质,然而,目前国内对茶叶香气形成调控机制研究较少。华南植物园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团队当前主要致力于茶叶中氨基酸和香气形成机制的研究与调控技术的研发,近期在茶叶香气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成果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据了解,我国茶园面积、茶叶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每亩产值却在十大产茶国中居末位,且亩产值的增长率最为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约有60%的茶叶因品质差未得到充分利用。
茶叶中已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18-36%),而氨基酸(1-4%)和香气(0.005-0.03%)则含量较低。华南植物园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了蓝光和红光可显著提高采前茶叶的香气成分,同时不影响茶叶的生物量(传统茶树栽培中应用的遮荫模式会显著降低茶叶生物量),为今后研制新型茶树种植覆盖材质提供了重要参数;并首次提供了植物香气合成相关基因可受光波长调控的证据,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发表。
此外,团队还阐明了半发酵茶与发酵茶香气形成机制的本质差别;,并发现加工过程中不同机械损伤模式所引起的细胞壁破碎,是影响茶叶特异花蜜香成分形成的重要因子,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基于各因子对茶叶香气形成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团队研发了一种可显著提高茶叶花蜜香的绿色集成技术,并已申请专利。
2016-01-11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荟萃园艺景天植物专题展
在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 2000多盆肥嘟嘟、萌萌哒的景天多肉植物摆满展架。从12月29日起至2016年1月18日, “荟萃园艺景天植物专题展”在华南植物园举办。展览展出华南植物园多年来从国内外收集和繁育的园艺景天植物品种25属、 12杂交属,品种和种类多达2000多个,有不少是近年培育的新品种和奇特品种,而其中的东云类、褶边类等稀有品种也在此次亮相, “景天控”和“多肉控”们可以趁着元旦假期前来观赏。每年12月至次年1月,随着气温降低,落羽杉树叶由绿变黄,直至全部变红,呈现出一年中最美的时光,元旦期间至1月15日左右将迎来最佳观赏期。
时间: 2015-12-30 来源: 《广东科技报》4版 缤纷科普 作者: 莫文艺
落羽杉林红叶。 通讯员 供图
本报讯 (记者 莫文艺 通讯员 蒋厚泉 李碧秋) 在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2000多盆肥嘟嘟、萌萌哒的景天多肉植物摆满展架。从12月29日起至2016年1月18日,“荟萃园艺景天植物专题展”在华南植物园举办。展览展出华南植物园多年来从国内外收集和繁育的园艺景天植物品种25属、12杂交属,品种和种类多达2000多个,有不少是近年培育的新品种和奇特品种,而其中的东云类、褶边类等稀有品种也在此次亮相,“景天控”和“多肉控”们可以趁着元旦假期前来观赏。
园艺景天植物是多肉植物大家庭的主要成员,因其形态各异、色彩多变、生长迅速、繁殖容易、栽培管理简单而深受多肉爱好者喜爱。韩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近年来培育和生产了大量园艺景天品种,种类繁多,每年都有新品种涌现。近5年来,国内多肉植物圈出现的 “景天热”也持续不退。
据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林侨生介绍,“景天植物是典型的旱生植物,喜阳光充足、土壤透气和干旱的地方,最怕湿。在南方广州,一个月浇一两次水即可。冬季应避免长期低温高湿,有太阳时,要拿到阳台上晒晒。而夏季高温高湿期间部分品种极易烂死,必须遮阴控水甚至断水,强制其休眠,才能安全度夏,有条件的可采用空调等人工降温。”
另悉,每年深秋时节,生长于水边的落羽杉的树叶呈现出丰富的颜色层次。挺直的树身,膨大的气生根,倒影在碧绿的水中,分外迷人。
落羽杉属温带植物,四季变化分明,春来新绿吐芽,入夏绿叶青葱,秋时老叶棕红,冬日落叶舞寒风。而如今,正是落羽杉老叶棕红之时,非常美丽。在华南植物园内,观赏落羽杉红叶主要有三个景点:“龙洞琪林”、三拱桥边及水生植物园。“龙洞琪林”的落羽杉林种植于上世纪50年代,在园内年代最为久远,树形粗壮高大,英姿伟岸;水生植物园的落羽杉最年轻,为前几年所种,还比较纤细,气生根也不发达,但穿梭于林中,看漫天飞舞的红叶,也别有一番韵味。
每年12月至次年1月,随着气温降低,落羽杉树叶由绿变黄,直至全部变红,呈现出一年中最美的时光,元旦期间至1月15日左右将迎来最佳观赏期。
2016-01-11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本土物种资源的培育与保护
, 《中国— —园林之母》经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资深研究员胡启明教授翻译,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据了解,除了书中丰富的内容及其展现的美学价值外,还存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另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园艺学家E . H .威尔逊在编写《中国— —园林之母( China — Mother of Gardens ) 》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西部,前后4次,历时12年,足迹遍及今湖北神农架林区,长江三峡地区。考察成果曾轰动一时,采集的植物标本6.5万余份,发现了许多新种,并成功地将1500余种原产我国西部的园艺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
时间: 2015-12-11 来源: 《广东科技报》4版 广东新闻 作者: 李锦丹 周飞
本报讯 (记者 李锦丹 通讯员 周飞)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园林之母》经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资深研究员胡启明教授翻译,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据了解,除了书中丰富的内容及其展现的美学价值外,还存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国内,物种多样性的保护问题不容忽视。胡启明教授提出,中国资源丰富,对其合理利用的同时要注重物种资源的保护。其中,迁地保护虽然能够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但是此做法并不长久,物种会随着全球环境气候变化而难以保存。同时,他还提出,目前建立自然保护区还是需要政府资金投入和旅游部门协同管理,让人们把目光更多关注在本国、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另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园艺学家E. H. 威尔逊在编写《中国——园林之母(China—Mother of Gardens)》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西部,前后4次,历时12年,足迹遍及今湖北神农架林区,长江三峡地区,四川盆地、峨眉山、瓦山、瓦屋山、汶川卧龙、巴郎山、嘉绒藏区、黄龙风景区、松潘、康定、泸定磨西,以及西藏边境。考察成果曾轰动一时,采集的植物标本6.5万余份,发现了许多新种,并成功地将1500余种原产我国西部的园艺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
2016-01-1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柑橘保鲜技术获美国专利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段学武、蒋跃明等完成的“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橘酸腐病上的应用及其保鲜剂”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据悉,该发明的柑橘保鲜剂能明显抑制沙糖橘等柑橘类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特别是酸腐病的发生。《中国科学报》 ( 2016-01-11第4版综合).
时间: 2016-01-11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苏国华
本报讯 (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苏国华)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段学武、蒋跃明等完成的“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橘酸腐病上的应用及其保鲜剂”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据悉,该发明的柑橘保鲜剂能明显抑制沙糖橘等柑橘类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特别是酸腐病的发生。
柑橘采后呼吸代谢旺盛,导致营养与风味品质迅速下降。目前,控制沙糖橘果实病害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处理,但对腐烂特别是酸腐病的控制方面效果仍不够理想。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在防治柑橘酸腐病上的应用及其保鲜剂。沙糖橘果使用其处理,在常温贮藏45天后,酸腐病发病率低于10%,而对照组高达60%。
《中国科学报》 (2016-01-11 第4版 综合)
2016-01-1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升温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影响
本报讯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方熊在研究员周国逸和刘菊秀的指导下,发现气温上升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施肥》上。研究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对于预测土壤有机碳贮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量的模拟土壤增温对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组成以及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尚存在较大争议。据介绍,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土壤有机碳库绝对量的变化,从而引起与大气碳库之间交换量的巨大变化,并对全球碳平衡和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科学报》 ( 2015-12-17第4版综合).
时间: 2015-12-17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方熊在研究员周国逸和刘菊秀的指导下,发现气温上升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施肥》上。
研究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对于预测土壤有机碳贮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量的模拟土壤增温对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组成以及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尚存在较大争议。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忽略了土壤不同团聚体中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温度敏感性这一因素。
研究人员在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自然增温试验平台,开展了模拟增温对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不同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群落组成及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土壤增温(~1℃)对不同团聚体的微生物总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了大团聚体(250~2000微米)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同时,土壤增温显著增加了土壤三个粒径团聚体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
据介绍,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土壤有机碳库绝对量的变化,从而引起与大气碳库之间交换量的巨大变化,并对全球碳平衡和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科学报》 (2015-12-17 第4版 综合)
2015-12-17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森林恢复可增加土壤碳稳定性
本报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王法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朱伟兴合作,发现森林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深层微团聚体组分和有机—矿质颗粒组分的含量,从而增加土壤碳的稳定性。已有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小于30年的森林恢复过程中,阔叶树种相对于针叶树种能够固持更多的碳。相对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的凋落物更难分解,理论上其土壤碳的固持量应高于阔叶树种。研究人员对美国东北部有70年生态恢复历史的不同人工林进行土壤碳固存量和碳稳定性研究。《中国科学报》 ( 2015-12-15第4版综合).
时间: 2015-12-15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王法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朱伟兴合作,发现森林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深层微团聚体组分和有机—矿质颗粒组分的含量,从而增加土壤碳的稳定性。近日,相关研究发表在《植物与土壤》上。
在森林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的变化是现代生态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森林的恢复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持,缓解气候变化和大气CO2上升所造成的影响。已有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小于30年的森林恢复过程中,阔叶树种相对于针叶树种能够固持更多的碳。但这些研究忽视了大于30年以上的森林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存储的变化。相对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的凋落物更难分解,理论上其土壤碳的固持量应高于阔叶树种。
研究人员对美国东北部有70年生态恢复历史的不同人工林进行土壤碳固存量和碳稳定性研究。长期观察与研究发现,经过70年的森林恢复,相对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更有利于土壤和地被层有机碳的积累。而且森林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深层微团聚体组分和有机—矿质颗粒组分的含量,从而增加土壤碳的稳定性。
《中国科学报》 (2015-12-15 第4版 综合)
2015-12-17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