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提出植物适应性新假说
    ,该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鲁显楷博士等发现, “富氮”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可以通过提升自身蒸腾能力适应过量氮沉降来维持养分平衡,并提出了植物适应性的新假说。研究人员通过在我国南方森林的长期氮沉降试验研究,发现在“富氮”系统中,氮沉降增加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但对系统水循环将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科学报》 ( 2018-05-09第4版综合).
    2018-08-24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乡土种”回城 “濒危种”归野
    有着花城美誉的广州,每到花开季,市民们的朋友圈频频被娇艳的花儿、成片的绿海刷屏,好一片“四季缤纷、千年花城”网红景观。针对当时中上游河谷区域经济不发达的实际情况,咨询小组创新性地提出,在长江河谷上部保护森林及恢复森林进行水土涵养,在河谷下部进行农业开发,种草养羊,发展高值经济,这样既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又减少了农民上山砍柴的频次,使中上游植被可以得到保护。与此同时,任海和他的团队将嫁接成功的苗木种在广东电白和连州,扩大了这个种的生长区域,可以避免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时,原产地可能因不适应而灭亡的情况。
    2018-05-31
    查看详情
  • 【人民日报(海外版)】濒危植物:踏上野外回归之路
    近日,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工作人员,在峨眉山野外海拔1050米至1460米的阔叶混交林,把160株世界极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回归野外。至此,这种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的植物,野外回归的数量突破500株。它是中国华南地区特有的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近年来几乎难觅其踪迹。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余道平强调,苗木的回归只是重建种群的开始,后期的监测与管理更是艰难,还有重建种群的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回归地原群落的相互关系等诸多问题等待探讨。
    2018-04-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技成果】播撒科技火种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时间: 2018-04-20来源: 《中国科技成果》 2018第08期人物专栏作者:谭如冰赵爱民— —记石斛行业领路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首席研究员段俊教授。针对铁皮石斛栽培上出现的这一难题,段俊博士根据铁皮石斛是附生植物,根系需要生长在透气性强的环境中这一特点,并根据多年种植铁皮石斛的经验,独创性地总结出了适合铁皮石斛规模化生产的“苗床架空栽培模式” ,成功解决了难题。怀揣对科研事业的一片赤诚,他身先士卒、甘为人梯,段俊研究员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推动着祖国石斛产业的发展,谱写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学者之歌… 。
    2018-04-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技成果】矢志不渝科研情 枸杞深处别样红
    从《诗经》 “坡北山,言采其杞” ,到唐诗“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年” ,或从陆游的“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 ,到乾隆年间的“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 。中国科学院枸杞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敏锐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每一步的进步和提升,都化作动力鞭策,后续团队将在苏国辉、许智宏、孙汉董、仝小林、陈晓亚等院士专家的支持下,密切结合地方需求和产业优势,针对枸杞定向育种、保鲜、病虫害防控、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继续开展相关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小枸杞必将撬动大产业书写红色传奇!
    2018-04-25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广州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国科大广州学院
    1月10日 ,广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埔区政府、天河区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广东省副省长黄宁生,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出席活动并见证协议签署。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力争在10年内,集聚约300名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广州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该大学广州学院,有利于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广州分院的学科优势,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吸收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广州高校集群创新,助力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
    2018-04-24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助力宁夏枸杞产业发展
    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组织协调的2015-2017年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宁夏枸杞产业科技推广项目通过结题验收。该项目针对枸杞产业发展关键核心瓶颈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在枸杞产业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项目组提呈的枸杞产业发展咨询报告也得到院士专家的认可,受到了宁夏等西北省区、科技部、中科院等领导的重视。共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相关企业的直接投入经费近6000万,协助推动了科学院和宁夏科技厅共同支持的“枸杞功效的重大基础研究及功能产品研发(总经费3600。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多种资源的汇总,为枸杞研发凝聚了多部门多层次的关注和支持。
    2018-04-24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南岭山地报春苣苔属物种形成历史研究取得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对南岭山地报春苣苔属物种形成历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 《进化应用》 )上。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采用多基因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牛耳朵复合群的物种边界、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动态。物种边界模型分析显示,牛耳朵复合群物种间的边界与形态分化吻合,但广布种牛耳朵存在两个独立的进化单元。基于物种花形态表型分析结果显示,物种间数量性状的分化与遗传分化基本一致,表明中性过程可能是物种分化的主要进化驱动。相关研究项目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2018-04-24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植物园:给植物打造一座“诺亚方舟”
    如今的植物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收集和展示活植物及标本,通过迁地保护、育种等手段保护资源植物。也正因如此,植物园才被称为植物界的“诺亚方舟”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国际植物园协会( IABG )理事、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任海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跟大众一般性的认知不同,物种保护并不是植物园出现的动机,相反地,早期植物园的建立充满了“利用植物”的功利主义色彩。再比如中国的两个万种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和西双版纳植物园,也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科学报》 ( 2017-11-17第1版要闻).
    2017-11-2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木兰科植物演化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慧等,在研究员叶清的指导下,近3年来在木兰科演化生理生态学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中国183种木兰科植物四个系统发育—生物地理模型,发现木兰科植物多个功能性状具有系统发育生态位保守性,而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空间信号,揭示了系统发育和空间距离在木兰科主要类群植物地理分布格局中的共同作用。《中国科学报》 ( 2017-11-14第4版综合).
    2017-11-27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