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广东科技报】实现植物抗病响应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物分析及遗传改良研究中心课题组揭示植物协调生长— —防御平衡新机制。目前已有众多研究对植物的生长-防御权衡现象进行了广泛报道,并部分解析了其内在调控机制,但其中大多数研究仅仅聚焦于生长-防御权衡如何启动而较少关注该过程的精确控制。通过该负反馈调控机制,植物可实现对生长-防御平衡的精准控制,避免病菌侵染时产生过度的生长或防御,实现植物抗病响应的“中庸之道” 。该研究发现DELLA成员RGL3仅在受胁迫时而非正常条件下抑制植物的生长,这为促进作物抗病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正常生长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专家找到降低稻米中镉积累新方法
为解决水稻镉积累问题,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王昌虎等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发现水稻中过表达OsO3L2和OsO3L3全长和截断片段均可降低米粒中的镉积累。2016年,王昌虎团队发现,在水稻中过表达OXS3 (氧化胁迫3基因)的家族成员OsO3L2和OsO3L3的截短片段不但可以降低根和叶中的镉吸收,而且能显著降低种子中镉的积累。为了检验OsO3L2和OsO3L3截短序列的抗镉功能是来自该基因本身,还是源自是人为截短基因,最近王昌虎副研究员等尝试用诱导性表达的方式对这两个基因的全长序列进行了功能研究。该研究曾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项目的资助。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成为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
近日,以“绿色湾区连接自然”为主题的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在广州召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佛山市植物园、韶关市梅岭古驿道、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粤赣古驿道连平段、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汕尾市国有黄羌林场、广东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名森林公园、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
-
【人民日报(海外网)】坚姿守望 期盼惠民
他是苦心孤诣的专家,是将珍稀石斛遍播人间的使者,他助推全国石斛产业产值上百亿元,数十年踽踽独行,他的发明曾使全国石斛产业掀起巨澜,而作为他,一位淡泊名利的探索者,他的科研,永远在路上。针对2007年之前一直困扰石斛生产企业的“为什么以仿原生态方式进行人工种植,同样种植在地上,石斛却难以成活”的难题,段俊找到了一个大胆的解决办法-苗床架空栽培。2008年开始,段俊推广的石斛苗床架空栽培技术很快成了石斛设施栽培的主流技术, 2013年3月以前铁皮石斛产品的价格一直很高,种植铁皮石斛的收益特别的好,受利益驱动,很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了这个行业,使石斛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2008年之前。
-
【中国科学报】段俊:为石斛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一)正在指导农户进行石斛栽培。目前, “苗床架空栽培技术”已成为药用石斛栽培的主流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的霍山石斛设施栽培技术带动了整个霍山石斛产业的发展,全国设施栽培的药用石斛90%以上均采用此技术进行栽培。据统计,段俊团队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中科1号铁皮石斛” “中科从都铁皮石斛” “中科从都2号铁皮石斛” “中科3号铁皮石斛”和“中科4号铁皮石斛”等品种推广面积位居全国铁皮石斛品种之首。《中国科学报》 ( 2018-10-15第6版院所).
-
【广东科技报】悠悠科研路 拳拳报国心
1949年1月1日郭俊彦赴美国留学,家人亲戚在码头送行(在美琪将军号轮船前留影) ,后排左二为郭俊彦。郭俊彦( 1926-201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植物生理生化研究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南植物研究所的首位海归博士。多年来曾先后兼任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以及《植物学报》 、 《植物生理学报》 、 《广西植物》等专业期刊的编委。
-
【羊城晚报】62年前,他参与创建了华南植物园
63年前,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原所长郭俊彦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中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他一路苦读, 1947年,郭俊彦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植物生产系毕业,并于1949年赴美国留学, 1953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工作。作为植物生理学科研究的领军人,郭俊彦极为重视培养人才,扶持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发展壮大科研队伍。”夏汉平就是在郭俊彦关心与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研究员,现在是华南植物园主任助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自然科学与科学教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洁说。
-
【广东科技报】制作植物标本 感受植物之美
近日,华南植物园自然教育课堂开课,孩子们走进该园体验了一回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 —植物标本制作,感受植物之美。回到课室,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装订已干燥的植物标本,在台纸上确定位置,粘贴固定标本,填写标签上关于植物的各种信息。通过亲手实践,同学们明白了植物标本的制作必须具备无比的细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份看似简单的植物标本竟承载着丰富详实的科学信息。而最后的环节是利用植物干花标本制作充满诗情画意,集艺术性、学术性与原生态于一身的独特标本画。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专家找到镉污染治理后维持作物微量元素供应方法
近日从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李志安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农田镉污染钝化治理后维持作物微量元素供应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再测定此钝化材料硅灰石失效后的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水平,评估微量元素钝化程度,并依据中国农业土壤微量元素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再依据微量元素常规施用水平,计算补充微量元素的用量。据了解,利用该发明可使钝化处置农田上种植的农作物能吸收到正常水平的微量元素,确保作物产量与品质。
-
【广东科技报】中科院“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平台”II期项目论证会召开
近日,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平台” II期项目论证会在华南植物园召开。据了解, “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平台”为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三个评价转化平台之一,旨在实现植物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黄宏文研究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瑞丹副主任、卢凡处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段子渊研究员等来自科技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八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围绕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合理性、预期成果及其考核指标的对应、工作基础与单位支撑条件、服务科学研究、企业需求及行业应用能力、经费需求合理性等指标进行打分,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