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08-24 来源: 《广东科技报》第10版 科技精英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缅怀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原所长郭俊彦
1949年1月1日郭俊彦赴美国留学,家人亲戚在码头送行(在美琪将军号轮船前留影),后排左二为郭俊彦。
1986年10月学生何洁赴澳大利亚攻读博士研究生前夕与王以柔、郭俊彦和刘鸿先三位导师在华南植物研究所留影纪念。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
郭俊彦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自1954年组建后的首位留美海归博士、华南植物研究所第四任所长。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他便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优厚的生活条件和可入美籍的“机会”,毅然克服各种阻难,回到贫穷落后、万事待兴的祖国,无怨无悔地为新中国科研事业奋斗60余载。他在华南植物研究所率先筹建植物生理学研究室,通过兴建实验楼、着手人才培养、改善实验条件等多项建设,使植物生理学这门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变强,迅速成为中科院系统内这方面研究的“三个重镇”之一……
冲破重重阻力,回归报效祖国
郭俊彦在童年和青年时代目睹国家贫穷落后,受到外国列强尤其是日本侵略者欺凌的种种场景,从小就立志要科学救国,农业救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植物生产系,1949年赴美国留学,1953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0年有不少留美学生回国报效祖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移民局即对持有中国护照的留学生加强了管控,没收了留学生订阅的《华侨日报》,收走他们的护照,要求留学生们每3个月向移民局报到,并发给留学生填写申请入籍美国的表格,公然阻止中国学生回国。美国的报纸还作了许多歪曲的宣传。郭俊彦就曾被移民局指定专管外国学生的教授查询过几次。
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他更坚定了回国为祖国服务的决心。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待遇和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如愿于1955年7月初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航行20多天后回到祖国。
积极拓荒,建立植物生理研究室
回国后,郭俊彦被派到位于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工作,被聘为副研究员。1956年华南植物研究所筹划建立植物园,他积极参与了国内外植物园资料的收集,建园规划草稿图的制作,荒山绿化和该年代引种栽培猪油果等植物的过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华南植物研究所工作后,受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副所长张肇骞的委托,郭俊彦立即着手筹建该所第一个实验性学科——植物生理研究室。当时华南植物所尚未搬至现址,他就和仅有的个别助手在中山大学中的原址首先设立了一个较简单的实验室,开始进行一些生理实验。随后在华南植物所搬至现址的一片荒凉的大坑岗上筹建了生理大楼。当时各方面条件很差,一切从零开始,任务重,困难大。郭俊彦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参访相关实验室,提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从总体结构到台、架、水槽的布局等等细节,一切亲力亲为。
上世纪50年代末,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栋高三层的实验楼终于落成,为建立实验性学科准备了必要的工作条件。实验楼设立了不同类型的生理生化和植物化学实验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低温实验间及附属的冷库、玻璃温室等,购置了一批必要的仪器设备,包括进口的低温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仪和组织培养设备等,由此奠定了植物所从过去单一的植物分类研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学科研究的基础。
甘为人梯育英才,引领学科发展壮大
作为植物生理学科研究的领军人,郭俊彦一贯重视培养人才,扶持年青科技人员的成长,发展壮大科研队伍。建立植物生理研究室之后,他先后吸收了一批来自北大、中大、厦大、武大、川大、复旦和广西大学的植物学、化学和物理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从美国归国(黄邦彦)、从前苏联留学回国(黄鸿枢、陈绵达)的高素质研究人员,并从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引进赵同芳研究员来所工作,组建了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为了引进高级人才,郭俊彦亦亲自上门求贤。1956年当他得知黄邦彦抵达广州住在爱群大厦时,立即登门拜访,说服和迎接其到所工作。
在此基础上,郭俊彦根据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华南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特点并按人员专业情况,设立了植物抗寒生理、光合作用、果蔬采后生理、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次生物质代谢、种子生理六个研究组。他亲自选购大批图书和仪器设备,从生产实际出发指导研究组确定研究课题。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的特点,先后争取承担了不少国家级、科学院、地方和国际合作项目,如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橡胶树北移”中的抗寒生理研究、中美合作“鼎湖山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关系研究”、3次中澳合作项目(水稻抗冷性、水稻对高CO2浓度的生理效应、水果采后生理研究)和洛克菲勒基金支持的木薯组织培养研究等。通过他和全室研究人员一段时间的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成果。果蔬采后生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成效良好,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表彰。
对于年青的大学毕业生,郭俊彦通过让他们接受相关的科研任务和派出到国内外有关单位进修学习或请专家到所短期工作与讲学,以及开展所际、国际合作等方式,有计划地将之培养成长为植物生理学科中不同研究领域的骨干。经过准备和争取,植物生理研究室于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成立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从制定培养计划、带教研究生到指导毕业论文,郭俊彦总是悉心传授,不遗余力。20多年来,郭俊彦和研究室其他导师一共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工作中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作为华南植物所领导,郭俊彦也注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改革开放早期华南植物园公派或自费留学者大多数都是经由他积极支持或直接写推荐信而成行的。这批人回国后,不少成了科研或管理上的领头人或骨干。他还运用他的国外资历和英文流利等条件大力开展该所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研究,使华南植物园国际交流、合作活跃起来。
结合实际,让技术为地方需求服务
多年来,郭俊彦从事和领导的植物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均突出体现了科研为农林业生产发展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需求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技术研究逐步更新的指导思想。如三叶橡胶抗寒生理研究,该项目研究的立项依据在于,橡胶是生产重要战略物资的材料,以往三叶橡胶树仅能在海南岛种植。为了探讨其扩大栽种地区的可能性,当时的国家科委组织了橡胶树北移研究协作组。在郭俊彦的积极联系和推动下,华南植物所生理室承担了其中的抗寒生理研究任务。
上世纪60年代(1960-1965),生理研究室大部分人员皆以此为重点参与研究。除了在实验室模拟低温处理,探讨冷害条件下橡胶树幼苗生理生化代谢活动的变化及提高其耐冷性的措施外,还在广西等地进行野外的观察实验。相关研究结果“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了1982年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
为了顺应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需求和贯彻中国科学院开门办所的方针,应用植物生理学的理论总结水稻丰产经验,郭俊彦曾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次组织生理室科技人员,在广东的水稻高产地区南海大沥公社和顺德北村等地与当地农民结合,共同设点进行大田实验,从光合作用、施肥量与方式、分蘖数及群体发育的数学分析等角度,研究水稻高产的生理基础,取得了系列成果。
图由华南植物园提供
■人物
郭俊彦(1926-2018)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植物生理生化研究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南植物研究所的首位海归博士。1926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6月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植物生产系。1949年1月初赴美留学,就读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先后获得硕士(1950年)和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8月回国,同年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工作,聘为副研究员,此后历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1955-1983)、副所长(1979-1982)、所长(1983-1986)、植物所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学家。多年来曾先后兼任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以及《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广西植物》等专业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