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拯救濒危植物报春苣苔,迁地保护再发力
近日, ,该研究中心康明研究团队以报春苣苔和牛耳朵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及群体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系统地从基因组水平研究了报春苣苔属交配系统转变的遗传效应。据了解,报春苣苔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仅分布于南岭山地的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特殊生境,属于濒危植物。本次研究发现,也为该物种的迁地保护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报春苣苔高自交群体具有典型的基因组自交综合征,具体表现为自交群体遗传多样性丧失、适应性潜力下降、选择效率减弱、连锁不平衡程度升高、遗传负荷增加及有害突变积累等不良后果,该结果支持了自交是进化死胡同的假说。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植被如何影响土壤?华南国家植物园有新发现
近日, ,关于林下植被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机制的研究有新进展。探究林下植被如何影响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于理解地下生态过程与地上生产力的联系至关重要。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研究团队,在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建立植被去除长期试验研究样地。这些结果表明,热带森林中林下植被缺失可以迅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但不影响群落组装过程。据了解,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植被去除对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装的影响,相关结果有助于认识林下植被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上的重要性,对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恢复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澎湃新闻】观察|COP15通过框架协议背后:博弈与扭转自然危机的期待
在经过四年的艰苦谈判,持续两周的冲刺,以及最后24小时的紧张磋商后, 190多个《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在第十五届大会( COP15 )上终于通过了一项保护自然的历史性框架协议。加拿大蒙特利尔当地时间12月19日凌晨3 : 30 (北京时间19日16 : ,大会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议上宣布,正式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这个框架是在人类面临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时,全球通过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治理、寻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将为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并迎来拐点提供政治基础。生物多样性大会( COP15 )。
【人民日报】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 “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致辞,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为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通过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加强国际科研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一道提升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能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人民日报】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 共爱共享自然之美
图① :华南国家植物园凤梨园里,果子蔓属红金星花朵绽放。今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继北京国家植物园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在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中,植物园将不仅仅是一个园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说,将把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新引种植物, “备份”到广州的迁地保护工作中,在地化开展植物保护研究。把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口袋公园,增加植物多样性,加强植物知识科普,推动建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
【南方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大气氮沉降被低估?华南国家植物园有新发现
近日, ,通过系统评估林冠和林下氮添加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氮收支的影响,研究组发现“林下氮添加”这种控制实验方法,低估了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明晰相关研究结果,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依托广东省英德市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林冠和林下模拟氮沉降”野外实验平台,系统评估了林冠和林下氮添加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氮收支的影响。研究发现, 6年连续氮添加,并没有使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达到氮饱和状态。相关的研究结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总体环境科学) 》上。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闭鞘姜科新成员:“地莴笋花属”低调“出圈”
近日, ,为了深入探讨该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对中国和越南大部分莴笋花属的种类进行取样,建立“地莴笋花属” ,为未来亚洲闭鞘姜科的全面分类修订奠定了基础。先前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还表明莴笋花属并非单系类群,由于取样仅涉及3种莴笋花属植物,莴笋花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该团队建立了一新属— —地莴笋花属,以放置莴笋花属花序基生的成员。通过全面的标本整理和野外考察,团队成员系统地研究了地莴笋花属植物,结果表明该属目前共有6种,除先前发表的4种需要重新组合之外,还发表了2个新种。研究团队通过全面的标本整理和野外考察,系统地研究了莴笋花属植物。
【南方日报】广州:城园融合,和谐共生
金秋十月,距离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已近三个月,对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广州正积极探索,推动植物园走出园、融入城,构建起“ 1 + 3 + N ”城园融合体系,实现城园融合发展。广州正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揭牌,这群科研工作者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有望为地方科研人才培养搭建更大更广的科研平台。而对于广州来说,培育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有了更充分的环境,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正在形成。
【南方日报】广州:科技“花开”,满城“结果”
这个国庆,在广州重要道路、广场、公园、景区,三角梅竞相绽放。三角梅又称簕杜鹃,是城市绿化花卉中的“爆款” 。得益于广州科研人员多年的选种育种,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州、厦门、南宁等多个城市,三角梅已实现“一花开四季” ,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全市层面上看,广州还将推动国家植物园与城市融合发展,科学有序推进植物迁地保护示范片区、植物园专类园和生态科普点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的广州植物园体系,推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建设更高品质美丽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