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学习强国】大美广东|华南国家植物园:树木繁茂 生机盎然
温暖的阳光洒在人们身上,在路面留下长长的影子。宽阔的中心大草坪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时间: 2022-09-28 来源: 《学习强国》 广州学习平台 作者: 黄洁
9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树木繁茂,一片生机盎然。(摄影:黄洁)
龙洞琪林景区绿树环绕,水榭掩映,美不胜收。(摄影:黄洁)
温暖的阳光洒在人们身上,在路面留下长长的影子。(摄影:黄洁)
宽阔的中心大草坪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摄影:黄洁)
2022-09-30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以阿尔泰山为模,探索森林生态“碳汇”潜力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研究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康剑在导师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基于过程的“ Vaganov-Shashkin模型”模拟树木年轮生长速率,以中亚阿尔泰-萨彦山三个不同纬度的三个站点为研究对象,评估落叶松的“形成层物候” ,即生长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根据《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 》显示, 2010 ~ 2020年间中国的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到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已跃居全球第一。
时间: 2022-09-13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研究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陆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绿碳”。森林、河湖湿地、草原、农田等都属于“绿碳”范畴。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固态储炭的一把高手,其年均固碳量和抵消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11%。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落之一,中亚地区是北方针叶林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康剑在导师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基于过程的“Vaganov-Shashkin模型”模拟树木年轮生长速率,以中亚阿尔泰-萨彦山三个不同纬度的三个站点为研究对象,评估落叶松的“形成层物候”,即生长季节的开始和结束。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前的温度和降水延长了生长季,但对树木的径向生长没有促进作用。因此,科研人员认为,该地区受气候影响的季内生长率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大于生长季的长短。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
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中亚阿尔泰山基于模型模拟的形成层物候及气候因子对树木生长的响应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着力于发展并提升碳汇能力,我国目前的森林蓄积为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根据《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显示,2010~2020年间中国的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到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已跃居全球第一。
2022-09-30
查看详情
【新京报】给植物画“写真”的人
“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刘运笑说,是源于这份工作的意义。“我的责任,就是为科研做好服务。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科学画画师刘运笑就是专门给植物画“写真”的人。近几年,钢笔风潮又流行了回来,市面上不乏精美高端的钢笔,但刘运笑像匠人一样有自己的坚持,她在网上“淘”已经停产了的不锈钢笔尖,蘸“一得阁”的墨水,因为现代钢笔的笔尖没有她“习惯的弹性” 。画植物科学画,与对着植物写生不同,画师不仅要有绘画技巧,还需要具备植物学基础知识。谈及传承,刘运笑认为,除了科研作用,植物科学画的科普、美育作用正日益凸显。看着漂亮的植物跃然纸上,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充满质感的科学画产生兴趣。
时间: 2022-09-19 来源: 《新京报》客户端 作者: 张璐
“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刘运笑说,是源于这份工作的意义。“我的责任,就是为科研做好服务。”
一株植物,被定格在一张画纸上,栩栩如生。
用一支笔能让3毫米的植物器官以特写的形式被放大,也能让只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的复杂结构纤毫毕现。不同季节成熟的花朵、果实,一根枝条发育的不同阶段,被“浓缩”在一张画纸上,用以展示植物的综合性状。黑白的“写真”没有植物的原色彩,却透着艺术感和生命力。
给植物绘制直观的科学画,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传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科学画画师刘运笑就是专门给植物画“写真”的人。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在全国仅剩不到10个。
刘运笑在办公室展示她的植物科学画。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毛笔变成了蘸水小钢笔
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已有两个多月,游人不断涌入东北侧展示区的温室、木兰园等专类园,想一睹国字头植物园的风采。而西南侧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区并不这样热闹,这里有适合做学问的安静环境。初秋季节,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植物香气。
刘运笑的“画室”,就在这片科研区的标本馆中。
22年前,华南植物所(园)“招人”的消息传到了广州美术学院。彼时,植物园的第三代植物科学画画师余峰即将退休,亟须年轻人来接班。美术学院老师叫了几名同学去面试,他们回到学校却异口同声地表示“这工作做不来”“画的都是‘死’标本,很枯燥,看着想睡觉。”
当年即将毕业的刘运笑学国画出身,她画的山水、鱼鸟飘逸灵动,创作时还喜欢将想象力倾注其中。但画植物标本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要呈现客观事实,不能自由发挥,这让热衷创意的艺术生觉得掣肘。但在老师的推荐下,她还是先到植物园“考察”了一番。
植物园内形态各异的漂亮植物让她着迷,她突然觉得,如果终其一生静静地画植物,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真正入行后,她才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融入其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最初需要适应的是工具的改变——尽管科学画和国画的白描类似,但抓毛笔和小钢笔的力度、感觉完全不同。她说,毛笔运笔讲究,有收笔、提笔等线条变化,抓小钢笔时则要掌握它“肚子”里的墨水量,“科学植物画的线条要流畅自然,墨水量最难控制,不能多也不能少,少的话,画着画着就断线了。”
听说植物园来了年轻画师,除了即将退休的余峰,之前退休的绘图室老师也经常回到植物园来指导。前辈告诉她,线条不要画得太细,画得太精细,印书缩小时会黑作一团。“这也是植物园传承下来的绘图风格之一,注重印刷效果。”
熟练最终还是要靠实操。刘运笑的蘸水小钢笔跟了她22年,握笔的地方被磨得光亮。近几年,钢笔风潮又流行了回来,市面上不乏精美高端的钢笔,但刘运笑像匠人一样有自己的坚持,她在网上“淘”已经停产了的不锈钢笔尖,蘸“一得阁”的墨水,因为现代钢笔的笔尖没有她“习惯的弹性”。
在这样一支“老”钢笔笔下,一株株新发现的植物,呈现了精致的样貌。
解剖植物的画师
除了插着铅笔和小钢笔的笔筒,刘运笑的办公桌上还放着显微镜、解剖刀。画植物科学画,与对着植物写生不同,画师不仅要有绘画技巧,还需要具备植物学基础知识。
刘运笑小心翼翼地展开标本吸水纸,里面压着的是科研人员新送来的标本——一株细弱干瘪的植物,它通体呈黄色,仅有五六厘米长,茎又短又细,茎上的花朵好像已经被压得粘在一起了,上面密布着极细小的黑点,很难想象它在野外生机盎然的模样。
拿到这样一个干标本后,画师通常会先采一朵花或一片叶用水煮,使其恢复舒展。由于植物科学画需要展示细节解剖图,画师不仅要持画笔,还要善用解剖刀。刘运笑以水玉簪科植物举例,它小巧的花瓣“肉肉的”,被压成标本后也偏软,将其展开十分困难,解剖针一戳就是一个洞,很容易将内部结构戳坏,因此要格外细致。
正式画画之前,“看镜”步骤必不可少,即把植株解剖后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花丝、花梗、子房等结构。与在大自然中写生不一样,刘运笑的大部分工作在办公室中完成。“盯显微镜,一盯就是一上午,眼睛痛得很。”她说,比如菊科植物的花朵其实是一个花序,由不同的小花组成,这些复杂的结构给观察和绘画都带来了挑战。
“植物哪里有托叶和腺点,长的是刺毛还是茸毛,这些重要特征都要特别留心。如果发现了特殊结构,要画一个放大的特写。”植物的叶柄、花朵的柱头和花药等有多长,也要一一测量尺寸,再依据比例在画纸上放大或缩小。
这些专业的植物“术语”,她最开始是跟着植物教材学,后来每画一个科的植物,她就顺带着了解这一科植物的特点。一个个不起眼的标本,在画师的笔下丰盈鲜活起来。
除了严谨科学,整幅画也讲究艺术美感。一个植株周围,还有放大了的花朵、果实的细节,它们“摆”在左上角还是右下角更好看,考验构图技术。“要透气,避免闭塞,不能产生压迫感。”刘运笑说。
服务科研的植物“证件照”
为什么费力解剖、观察,给植物画这样一幅画?
刘运笑说,植物学家发现一个新种时,要将其解剖,找出它和其他种的区别和重要特征,而要发表这类新种时,就需要找画师画一幅黑白墨线图,就像一张证件照一样,这是行业里延续的传统。植物科学画能突出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让读者一目了然认识到植物的特征。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古代时期各本草著作中的植物插图,是中国植物科学画的雏形。此后,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的植物科学画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1937年,中国科学植物画创始人冯澄如为胡先骕与陈焕镛合著的《中国植物图谱》1-5卷绘制了200多幅植物插图。
1959年,《中国植物志》开始编写,出于图文并茂的要求,大规模的植物科学画画师得以被培养和成长起来。直至2004年全部出版,这部历时45年、收录了3万多种植物的《中国植物志》培养了160多位专业画师。鼎盛时期,植物科学画画师达到200多人。
“以前老同志很多书出了就出了,连名字都没有(印在书上)。”刘运笑说,最初入行时,她曾经将画作原稿给科研人员拿去发表论文。直至2012年方便扫描后,她才注意保留自己的原画。
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刘运笑说,是源于这份工作的意义。“我的责任,就是为科研做好服务。”她说,植物科学画为植物分类学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近些年,华南地区新发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她绘图的,也有北京的科研人员特意来找她。科学画需要先用铅笔画草图,经科研人员审稿确认无误后,再用钢笔上墨。让刘运笑自豪的是,她的画作很少被要求修改。
在科普和美育中传承
然而,植物科学画也曾一度势衰。“摄影技术带来的冲击,导致大家对科学画不再重视。”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罗世孝坦言。但他也强调,摄影技术只起到了协助作用,无法取代专业画师。“哪怕摄影水平再高,拍到的不过是一个侧面,而植物科学画呈现的是植物的所有关键特征。”
在刘运笑之前,曾有一个男生工作了一年就离开了,而在她之后,也再无新的画师常驻于此。她带过四五个徒弟,但这些年轻人最终都没有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等图书的出版和大量植物“普查”的完成,画师很少会画已有的植物,除非新出书涉及版权问题。大多数时间,他们会画新发现的植物,但新发现的物种并非总有那么多。“有可能几个月,才有人找你画一张。需求少了,岗位也少了。”刘运笑说。
“画师要耐得住寂寞,这里的工资跟走入社会搞艺术的收入,还是有差距的。”罗世孝坦言。另外,画师需要重新学习植物学,这也是一个挑战。以前的画师画一朵花,会搭帐篷守在植物园里,就为了看花是怎么开的,还有的人跟着科学家一起去野外考察、采集,有的也成了半个植物专家。他认为,默默无闻的植物科学画画师应该收获更多关注。
谈及传承,刘运笑认为,除了科研作用,植物科学画的科普、美育作用正日益凸显。看着漂亮的植物跃然纸上,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充满质感的科学画产生兴趣。
2022-09-30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丨东亚季风林土壤无惧“高温天”?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长期土壤增温对东亚季风林的影响,从微生物转化和矿物保护的角度探究了增温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生态学机制。虽然已有的研究多表明,增温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但是增温效应的方向和幅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内在驱动机制也不清晰,制约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升高的背景下,东亚季风林土壤仍可以持续固持有机碳。该研究结果与其它区域的不一致性,也指出未来亟须加强不同生物区系的对比研究,深入探究植物来源碳和微生物来源碳,调控土壤有机碳库,响应温度升高的规律和驱动机制。
时间: 2022-09-03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长期土壤增温对东亚季风林的影响,从微生物转化和矿物保护的角度探究了增温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生态学机制。
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碳输入与分解以及碳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虽然已有的研究多表明,增温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但是增温效应的方向和幅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内在驱动机制也不清晰,制约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团队基于日本广岛的长期土壤增温野外控制实验平台(>10年),系统地研究了长期土壤增温对东亚季风林土壤有机碳库大小、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从微生物转化和矿物保护的角度,探究了增温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生态学机制。
研究发现,10年的持续温显著增加了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温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植物,植物来源碳(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增加60%;而微生物的贡献较低,微生物来源碳(氨基糖)降低27%。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整体不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升高的背景下,东亚季风林土壤仍可以持续固持有机碳。该研究结果与其它区域的不一致性,也指出未来亟须加强不同生物区系的对比研究,深入探究植物来源碳和微生物来源碳,调控土壤有机碳库,响应温度升高的规律和驱动机制。
2022-09-30
查看详情
【大公报】華南植物園探秘 老外迷上「中空樹」
世界上最毒的樹 「見血封喉樹 」 、能承重30公斤的「蓮中之王」王蓮、大蒜味兒的葉子與「空心樹 」 … … 來自希臘、美國 、英國等國家的外籍友人最近參觀了華。」作為中國第二個 國家植物園 ,這裏不僅 為海內外民眾提供休閒遊樂的園林,而且立足華南,進行全球熱 帶及亞 熱 帶地區的植物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植物園還攜手港澳特區政府和科研機 構合作研究並出版了《香港植物誌》 、 《澳門植物誌》 ,其間粵港澳三地的科研人員以及政府的相關部門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圍 , 極大提升了當地植物學的研究水平。圖 :華南國家植物園曾與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合作開展調查。
时间: 2022-08-28 来源: 《大公报》 A8
世界上最毒的樹「見血封喉樹」、能承重30公斤的「蓮中之王」王蓮、大蒜味兒的葉子與「空心樹」……來自希臘、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外籍友人最近參觀了華南國家植物園,近距離接觸各類奇珍異草。來自美國的Richardson對媒體說:「『中空樹』很有意思,我能從樹中間鑽進去,仰起頭還能看到長長樹幹中心。」作為中國第二個國家植物園,這裏不僅為海內外民眾提供休閒遊樂的園林,而且立足華南,進行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植物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
「這裏能見識到生長於各種不同環境的植物,荒漠植物、熱帶雨林植物。」遊園中,來自希臘的Anastasia表示:「這是一次新奇的體驗!廣州其他植物園的特色在這裏都能得到一一體現。」
華南國家植物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來植物園遊玩「打卡」的遊客,也包括不少在內地讀書、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
在廣州一家電商企業工作的馬來西亞人Alias表示,近期專程到華南國家植物園參觀了蘭園、棕櫚園等五個園區,對比園內的東南亞植物種群與馬來西亞的異同,對於以蘭園為代表的新嶺南園林特色尤為感興趣。
全球學子 園內生態考察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即使在新冠疫情下的去年遊客量亦超過160萬人次。疫情前這裏每年都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學生們開展生態考察之旅,感受具有濃厚地區特色的植被、環保、科研和科普活動。
其中,在溫室群景區,可近距離了解熱帶雨林、沙漠、高山極地等環境中各種神秘與奇特的生物景觀。在「熱帶雨林」探訪「獨木成林」的榕樹、奇妙的「絞殺現象」、碧葉如盤可載人的「王蓮」,學生們可感知到植物的生存方式其實和課堂裏他們的表現有異曲同工之妙。
植物「擬人」 案例生動有趣
植物界裏的自生現象好比能力強、自信、勤奮認真型的同學;附生、共生現象好比那些不太聰明、需要別人幫助或相互扶持的同學;而寄生、腐生、半寄生現象,就跟課堂裏完全不努力、不上心的同學最相似了。植物園巧妙將植物的多種生存方式與學生們息息相關的課堂現象相聯繫,生動有趣又能增進理解。
據了解,近年華南植物園已相繼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及港、澳、台等地區同領域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係。
「植物園還攜手港澳特區政府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究並出版了《香港植物誌》、《澳門植物誌》,其間粵港澳三地的科研人員以及政府的相關部門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圍,極大提升了當地植物學的研究水平。」華南國家植物園有關負責人說,植物園未來將以華南地區植物遷地保護為重點,做好對植物類群系統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續利用等工作。
圖:華南國家植物園曾與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合作開展調查。 /受訪者供圖
2022-09-30
查看详情
【人民日报】建好国家植物园 呵护自然之美(美丽中国)
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全国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涵盖我国主要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重要经济植物,对野生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揭牌,我国已在一北、一南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周志华表示,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顺利设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开启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谱写了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建设新篇章。
时间: 2022-07-18 来源: 《人民日报》 第8版
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全国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涵盖我国主要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重要经济植物,对野生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揭牌,我国已在一北、一南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我国有野生高等植物3.7万余种,其中裸子植物约300种、被子植物约3.2万种。保护植物资源,要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其中,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揭牌,加上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的国家植物园,我国已在一北、一南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
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周志华表示,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顺利设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开启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谱写了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建设新篇章。
“两个国家植物园,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文世峰说,国家植物园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性植物;华南国家植物园则立足华南、面向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保护,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介绍,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收集了“世界温室旗舰植物”千岁兰、巨魔芋、海椰子以及“植物界活化石”水杉、春季郁金香等,全年可欣赏2000余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保藏了望天树、海南黄花梨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营造了以龙洞琪林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园林风格,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和以温室群景区为代表的现代栖息地造园风格。
“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要加强植物园能力建设,突出五大功能。”周志华介绍,一是健全迁地保护网络,建立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栽培繁育体系、迁地保护信息平台和综合保藏体系,提升迁地保护综合保藏能力,这是核心功能;二是打造科学研究平台,开展迁地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活动,加强植物保护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三是构建科普教育体系,建设科普教育平台,实施科普教育培训计划;四是提升园林展示空间,创新园林园艺展示方式,促进公众深入了解和支持国家植物园建设;五是推动植物资源利用,加大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开发力度,提升城市生态建设和产业服务水平。
做强植物园迁地保护,丰富植物多样性
周志华介绍,野生植物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已实现约7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介绍,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全国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涵盖我国主要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重要经济植物。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介绍,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包括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基于保护目的的活植物收集,旨在让植物(或者特定的野外居群)免遭灭绝。植物的野外采集应该符合相应规范,并有完整的档案记录。二是为了保护的后续行动,还要加强对引种植物的研究,包括扩大繁殖和相应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可将其用于开展野外种群的重建与回归。
“华盖木的保护就是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生动实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说,华盖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少和最古老的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之一,野生华盖木仅存52株。一段时间内,由于华盖木野外生境片段化,有效传粉的甲虫密度不高,传粉效率较低,加之人为大量采集种子导致可用于野外散布的种子数量急剧减少,华盖木的种群自然更新困难。昆明植物园研究团队对华盖木开展了系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并采取了迁地保护、近地保护、种群增强和回归自然等抢救性保护措施,效果显著,华盖木迁地保护种群已有39年树龄,并于2013年首次开花。
事实证明,植物园对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我国现有植物园(树木园)约200个;对全国60个主要从事活植物收集的植物园的调查发现,我国植物园迁地栽培活植物约2.8万种。
我国植物园迁地保护优先种类主要有木兰科、姜科、棕榈科、蔷薇科、杜鹃科、猕猴桃科、山茶科、兰科、裸子植物以及中国特有植物。“我国植物园迁地保育的植物总数占全球迁地保护物种的25%,迁地保护的受威胁物种数占本土受威胁植物种数的48%。”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员廖景平说,迁地保护的植物中,约43%的植物仅在1个植物园中保育,38%的植物在3个或3个以上植物园中保育。
加强统筹谋划,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记者采访发现,我国现存的植物园多隶属于不同主管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植物园功能和定位不同,在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园林园艺及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园综合效益的发挥。”廖景平坦言,目前,我国植物园的功能总体上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缺乏对植物园体系的统筹部署和整体布局。部分植物园片面追求物种收集数量,缺乏科学有效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策略,针对特有和珍稀濒危植物类群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植物学研究人才匮乏。
为握指成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国家植物园四方协调机制。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在按照程序共同成立国家植物园理事会。四方协调机制和理事会的成立,将统筹负责国家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日常管理运营等工作,解决部门重叠和职能交叉等问题,高质量推动国家植物园建设和运行。
新揭牌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强化统筹协调,充分用好现有相关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重点功能区、馆藏设施、科研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建设运行管理水平,稳妥有序推进建设各项任务。
“为适应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要求,我国植物园将进行全面提升。”周志华表示,要提高迁地保护管理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创建高效保护研发体系,实施整合保护策略,承担全国主要气候带与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迁地保育与利用研发基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加强区域、国家与全球资源收集保护联动;要提升植物园美誉度,坚持改革创新和“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建园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示范基地、高水平植物园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生态园林建设与科普教育高度融合。
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周志华透露,目前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已完成初稿,下一步将进行专家论证。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带和重要植被类型等自然条件,以及现有植物园发展水平,地方积极性和科研支撑情况,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8日 08 版)
2022-09-09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高温下的植物“受伤”了吗?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了一项调查
今年夏天,全球范围内的极端高温天气让不少人“汗颜” 。无法像人类那样躲进空调房避暑,生长在户外的植物如何生存下去?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了一项关于植物生存大调查的研究,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科研工作” ,为气候变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为做好森林植物和植物园植物耐旱耐热的研究,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中心植物生理生态学课题组近日开展“极端高温下的植物生存大调查” 。关于本次研究的后续,刘慧表示,将考虑建立一个“全国植物响应极端气候信息系统”的网页,在调整问卷题目中增加更多信息,如高温、寒潮、干旱、台风等,像全国的物候观测一样。“相信在2022年‘气候危机纪元三年’开始做这件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时间: 2022-08-26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极端高温下的植物生存大调查”
今年夏天,全球范围内的极端高温天气让不少人“汗颜”。无法像人类那样躲进空调房避暑,生长在户外的植物如何生存下去?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了一项关于植物生存大调查的研究,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科研工作”,为气候变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萌生研究念头后
火速成立“高温小组”
今年8月以来,极端气候现象较以往显著增加,其中高温干旱屡次打破了多个历史气象记录。不仅国内,全球多个城市和地区都遭遇了极端高温干旱。为做好森林植物和植物园植物耐旱耐热的研究,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中心植物生理生态学课题组近日开展“极端高温下的植物生存大调查”。其中网络问卷调查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项关于极端高温天气下植物生存状况方面的普查,任何人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刘慧副研究员是这次调查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她告诉记者,“近些年极端气候发生频率有增高的趋势,我们很早就萌生过追踪极端高温、极端干旱去测定植物响应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没有能够成行。”今年夏天的高温干旱波及范围之广、南北差异之显著、温度值之高,都是以前几乎没有遇见过的,如此自然环境之下,让团队再次萌发了“做研究”的念头。
“很多经历这次高温的各个地区的朋友都提到,当地的植物很多叶子已经枯黄甚至凋落。我们认为这些都具备研究的价值。因此我们抓紧结束了之前的实验工作,用了一天时间紧张地计划和筹备,就开始了这次高温大调查工作。”刘慧说。
8月18日,刘慧和李强、宁秋蕊、文印、廖良宁、金益、焦瑞芳和张浩萍等学者建立了“高温小组”探讨实验计划,首先确定了实验方向、实验的时间地点和本组内实验人员的配备等问题。“因为这次实验涉及多个城市,寻找合作团队是很重要的一环,同专业的老师团队是我们的首选。感谢武汉植物园的操瑜老师、山东大学的杜宁老师,他们是这次我们最初达成合作的团队。”
科普工作需要更多热心民众参与
不同城市沿高温梯度植物受损程度如何?哪些植物更不耐热或者更耐热?在研究团队成立后,刘慧和其他成员就初步商定了此次实验的两点科学问题,根据问题确定具体实验内容,随后展开实验仪器的准备和调试工作。
这次的“极端高温下的植物生存大调查”并非只针对广州本地,而是面向全国范围开展。刘慧告诉记者,“由于这次实验涉及多个城市,且天气预报显示,有些目标城市即将迎来阴雨和降温,再加上疫情原因,时间被压缩得很短,任务紧而且繁重,只靠我们一两个组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就这样,问卷调查的形式应运而生——全面而严谨的科学调查结果,不仅仅需要专业团队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动员更多对科学感兴趣的人的参与问卷调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大二学生宋凌洁,按需求制作出简洁又实用的海报,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组的宣传和数据搜集。有意愿参与的朋友只需要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根据里面的提示,就可以参与进来。
“我们此前已经积累了全球范围内一千种左右植物的耐热性指标,并已完成了相关论文,相信大家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调动自己的科学热情,对我们的科学研究也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刘慧说,“这次的问卷调查部分,就是极端高温天气下植物生存状况的一次普查,随手拍照都可以参与。”
在她认为,全民参与科学是很有魅力的一件事情,科普工作是普通人和科学之间连通的桥梁,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科普工作需要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更多专业的人坚持来做这件专业的事。”
为未来全国植物“耐热区划”提供初步的数据
据了解,在调查正式开展后仅仅4天的时间里,研究组共收到问卷143份,来自全国15个省市、35个城市的一百多位朋友填了问卷,超出了研究组的预期。
“上海辰山植物园宋永刚老师、温州大学张永华老师,专门冒着炎热的天气去小区和附近公园,把标注好物种、经纬度、当时的环境等信息的照片提供给我。上海的徐曼博士冒着高温帮忙踩点。上海师范大学宋佳老师安排了两位同学接应我们的学生,赶在大雨前测完很多个物种。更有不少身边的同事、甚至多年没联系的老同学都现身并动员了全家老小为科学做贡献,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这次活动,让刘慧感受到大家对科学的热情,让研究组很受鼓舞和激励。
高温下,人们对植物所有的“热情”,都起源于科研。问卷调查是实测的辅助,作为科研工作者更看重的是实测。刘慧告诉记者,问卷同时也是为了筛选和踩点,因为实测能够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时间实在太紧张,有的城市降温比预期早,我们需要跟天气赛跑。一边问卷一边电话联系,然后决定到哪一个城市的哪里取样,所有的决定都必须快而准确。”
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热心的“网友”,所有为科研付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研究人员会将植物和气候的数字信息对应起来进行分析,再汇总不同城市的数据和不同类型植物的数据,比较差异。调查数据既可以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园林物种配置提供参考,为未来全国植物“耐热区划”提供初步数据;也可以为未来极端气候下植物的适应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理想状态下将植物响应的动态监测像气象监测一样做成“全国联网系统”,提供监测和预警服务等。
关于本次研究的后续,刘慧表示,将考虑建立一个“全国植物响应极端气候信息系统”的网页,在调整问卷题目中增加更多信息,如高温、寒潮、干旱、台风等,像全国的物候观测一样。“相信在2022年‘气候危机纪元三年’开始做这件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2-09-09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蛱蝶花”洋金凤,不畏炎夏花期正好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生物园里,洋金凤不惧酷暑花开得正艳。近年来作为成功培育的园艺植物,洋金凤已被培育出多个品种并广泛用于园林绿化。而今广州处处可见“蛱蝶花”的娇美身影,在“亲戚”凤凰木花期结束后,接力延续夏日之美。尤其凤凰木和洋金凤在广东地区都属于非常常见的树木,所以很多人都会将二者混淆,甚至在很多地方,凤凰木的俗名就叫作“金凤花” 。据了解,在过去的《中国植物志》上,洋金凤的中文名也叫金凤花,然而除了凤凰木别名为“金凤花” ,在“凤仙花科”还有一种花也叫金凤花,多次出现了重名的情况。李世晋提醒,关于洋金凤的种子究竟有多大的毒性,未有正式研究结果之前,市民们切莫轻易尝试。
时间: 2022-08-17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生物园里,洋金凤不惧酷暑花开得正艳。近年来作为成功培育的园艺植物,洋金凤已被培育出多个品种并广泛用于园林绿化。而今广州处处可见“蛱蝶花”的娇美身影,在“亲戚”凤凰木花期结束后,接力延续夏日之美。
专家提醒,虽然洋金凤开花婀娜动人,美丽表象下却是花谢后的“毒”,种子虽有药用价值但不建议轻易采摘。
□ 两招教你分清“金凤”和“洋金凤”
初夏时节的广州,凤凰木的花朵曾以其绚烂之火红渲染一座城,随着盛夏气温的升高,人们仿佛又见凤凰木花朵的摇曳身姿,悄然绽放在城市的每一个转角之处。纵使凤凰木花期已过,但与其品相极度相似的“洋金凤”早已粉墨登场,将这份火热之情延续到夏末。
不少人分不清楚凤凰木和洋金凤,因为无论是叶子排列的序列和花型花色都极为相似。尤其凤凰木和洋金凤在广东地区都属于非常常见的树木,所以很多人都会将二者混淆,甚至在很多地方,凤凰木的俗名就叫作“金凤花”。那么“金凤”和“洋金凤”究竟如何分辨呢?华南国家植物园李世晋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两者确实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属于豆科,但是分属于不同的属。洋金凤属于“小凤花属”,来自南美洲;凤凰木则属于“凤凰木属”,来自非洲。
对于不少广州老街坊而言,高大挺拔的凤凰木是学生时代的回忆,因此“身高”就是将其与洋金凤区分的最好特征。据李世晋介绍,洋金凤为灌木或小乔木,呈绿色或粉绿色,茎干上有一些稀疏的尖刺;而凤凰木则可以长成大乔木。细心观察,洋金凤虽然个子不高,树干不似凤凰木那般“孔武有力”,但胜在树形轻盈婀娜,而且和凤凰木一样拥有羽状复叶。由于洋金凤和凤凰花都属豆科植物,所以不仅花朵长得像,连叶子都很像。洋金凤的叶子是二回羽状复叶,在纤细的枝条上,7-12对长圆形或倒卵形的小叶对生,每每随风起舞姿态都优美动人。
区分凤凰木和洋金凤的技巧,除了“身高”还有“颜值”。两者的花朵就像孪生姐妹,洋金凤简直就是灌木版的凤凰花,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洋金凤的花形虽然没有凤凰花大,但花蕊非常细长,总10枚长短不一的雄蕊和1枚雌蕊,以傲然之姿远远伸出花冠外。黄色或橙红色的花瓣边缘呈波状皱褶,开花时花瓣犹如色彩艳丽的小蒲扇;未开花时,花蕾看上去则像一个个长形的小汤勺,“盛放”着未开放的花瓣和花蕊。
而这份色彩奔放的热情,正是来自阳光灿烂的南美洲 ,“巴巴多斯”岛。
□ 从“云实属”到“小凤花属”的归属历程
洋金凤属于科学界很早就认知的物种,早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焕镛院士参与编写的《广州植物志》中就有记载。据了解,在过去的《中国植物志》上,洋金凤的中文名也叫金凤花,然而除了凤凰木别名为“金凤花”,在“凤仙花科”还有一种花也叫金凤花,多次出现了重名的情况。所以在最新的植物志上,它被统一成“洋金凤”。既生瑜何生亮,站在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洋金凤的故事也很有趣。
据李世晋介绍,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最早将洋金凤取名——拉丁学名“Poinciana pulcherrima L.”,其种加词取自拉丁文“pulcher”,意为“美丽的”。到了1791年,洋金凤又被另一位瑞典植物学家转移到“Caesalpinia属”,即普遍认可的“云实属”,也可以称为“广义云实属”。然而很快人们就发现,广义云实属内部关系过于复杂,为了将它们的关系理顺,广义云实属需要被拆分成几个小属。“就这样,经过多年来植物学家们的研究和探讨,最终将洋金凤所属的中文名拟为‘小凤花属’,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说金凤花为‘小凤花属’的一个成员。”
可以说,最终归属于“小凤花属”的洋金凤以花取胜,尤其当花朵盛开时花瓣五裂的姿态,鲜橙红色的花瓣犹如蝶翼一般,长长的花丝就像蝴蝶的触角,洋金凤又被称为“红蝴蝶”。这并不是它唯一的“昵称”,除了蝴蝶花、黄蝴蝶、番蝴蝶之外,还有孔雀花、蛱蝶花、红天堂鸟、墨西哥天堂鸟……其中最特别的名字非“巴巴多斯的骄傲”莫属。
据了解,洋金凤是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的国花,曾有研究显示其原产于西印度群岛,但由于普遍栽培,其确切的起源地未知。“洋金凤是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观赏植物,在我国南方各地庭园也常被栽培,已经是很成功的园艺植物了。”李世晋告诉记者,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对豆科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学、固氮生理学等方向的研究。
而今在广州,除了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生物园和木本花卉区可以欣赏到洋金凤的婀娜多姿,也能通过一片片碧绿的羽叶,在不少道路的两侧寻觅到“蝴蝶”的身影。
□ 虽有药用价值,不建议轻易采摘
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不以色香引人,却以姿容形态取胜。纵使颜值很高,洋金凤起初存在的“价值”却为药用,最初在药用植物园种植培育。据了解,洋金凤的种子可榨油及药用,根、茎、果均可入药。在《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曾记载关于洋金凤的药用价值,根有强壮、通经、收敛之效,树皮有收敛、止泻、通经之效,叶子可以解热、通经、泻下、驱虫,花则可以用来解热、活血、止咳。
然而洋金凤属于“毒性中药材”,作为轻泻剂使用的叶子能引致小产,而根也含有毒性。据《香港有毒植物图鉴》显示,曾有报道进食云实属植物的种子后中毒的案例,患者多为儿童,常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症状,严重中毒可导致脱水。“据我所知,许多豆科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我们日常食用的豇豆和四季豆也具有一定毒性,在烹饪时一定要充分煮熟。”李世晋说道。
洋金凤属于热带植物,酷热的天气、充沛的雨水都是它开花繁衍的条件之一,从8月开始,这些蝴蝶般的花朵就会越开越旺。行走城市街道时,在成熟开裂掉落地上的荚果里,能看到种子一枚枚整齐地排列在内壁,看起来有点像瓜子仁。李世晋提醒,关于洋金凤的种子究竟有多大的毒性,未有正式研究结果之前,市民们切莫轻易尝试。
2022-09-09
查看详情
【南方都市报】“华南国家植物园 打造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怀集报春苣苔恣意地绽放着可爱的白色小花,海南黄花梨已成参天大树… …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不少极度濒危乃至野外灭绝的植物就此扎根落地。“让它们(濒危植物)被保护、繁育、实现野外回归,这是我们植物园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建园至今近百年,植物园始终扮演着濒危迁地物种“诺亚方舟”的角色。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今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后,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时间: 2022-08-28 来源: 《南方都市报》 B06 生态 作者: 陈卓睿
开花的怀集报春苣苔
怀集报春苣苔恣意地绽放着可爱的白色小花,海南黄花梨已成参天大树……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不少极度濒危乃至野外灭绝的植物就此扎根落地。“让它们(濒危植物)被保护、繁育、实现野外回归,这是我们植物园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部副部长湛青青说。建园至今近百年,植物园始终扮演着濒危迁地物种“诺亚方舟”的角色。
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今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后,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开花的报春苣苔
人工育苗,解决溶洞植物环境适应问题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南都记者被几盆小巧玲珑的植物吸引了目光。这正是产自广东粤北,曾一度被认为灭绝的报春苣苔。
资料显示,报春苣苔是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区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凉爽、阴湿的石灰岩地区,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
报春苣苔对生长环境的高要求导致其生长环境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轻微变动都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据了解,报春苣苔于1881年在粤北连州连江流域的石壁上首次被发现,此后一百多年,再也没有人发现过它的踪迹,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上世纪90年代,报春苣苔在广东连州被重新发现。1999年,报春苣苔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名单,保护级别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据湛青青介绍,从2002年起,华南植物园开始了报春苣苔的迁地保护研究。经过探索,华南植物园舍弃了传统用种子培育的方式,而采用叶片培育,采用生物克隆技术培育报春苣苔。科学家们把报春苣苔的叶片进行生物切割,再运用生物技术诱导其发芽、生根。
“报春苣苔的生长环境要求温度、湿度保持相对恒定,在培育试管中很难生根,这成了华南植物园的专家们培育报春苣苔的最大难题。”湛青青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个玻璃培养基,里面装满着报春巨苔同属的“亲戚”怀集报春苣苔的幼苗。“我们从幼苗开始,让它们在成长中逐步适应人工打造的环境,这样才能让人工繁育的报春苣苔个体健康成长。”湛青青说。据了解,繁育专家们通过反复进行实验、不断调整培养基的成分,控制培育试管的湿度和温度。终于在历经5000多次试验后,2003年华南植物园利用生物技术成功繁殖报春苣苔,并在2007年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的野外回归。2021年,报春苣苔的保护等级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调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此外,华南国家植物园中还对报春巨苔属内更濒危的两种植物怀集报春苣苔(产自广东怀集)和红花报春苣苔(产自广东阳春)进行抢救性的迁地保护。
据湛青青介绍,怀集报春苣苔2010年在广东怀集被发现时约有200株,而2021年当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员再次考察时发现,因生长的溶洞环境变得干燥,怀集报春苣苔存活率大大降低,仅剩1株。无独有偶,2012年红花报春苣苔被发现时仅有10多株,根据IUCN标准被列为极度濒危状态,对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两个物种实施迁地保护迫在眉睫。据了解,华南植物园已经对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进行了有效的迁地保护,正准备开展野外回归计划,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重返自然指日可待。
“迁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了一个物种仅剩的种群和基因,但野外回归才是保护的终点。”湛青青表示,回归野外后的植物,在复杂的环境下才能更容易产生基因的突变,为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带来正面影响。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杜鹃红山茶、虎颜花、彩云兜兰、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多种濒危迁地物种已成“明星植物”
数据显示,目前华南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64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3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望天树、东京龙脑香、坡垒、广西青梅、猪血木等5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报春苣苔、虎颜花、广东含笑、狭叶坡垒等285种。
其中,杜鹃红山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植物界的熊猫”之称,由华南植物园卫兆芬研究员于1986年命名发表。野外调查时发现杜鹃红山茶只有千余株,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与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合作,在每株植物上剪下3根小枝条进行嫁接,建立了遗传多样性资源圃,成功实现其迁地保护,全覆盖保护了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以其花大、鲜艳、叶片独特、树冠优美的特征在园景树、花篱、盆景及切花等方面应用广泛,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被称为华南植物园里的“明星植物”。
作为华南植物园里价格最昂贵的珍稀濒危植物,海南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海黄、黄花梨或花梨木)被誉为“红木界的国宝”。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963年由华南植物园豆科植物分类学家陈德昭先生命名并发表,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岛。因为其突出的经济价值,华南植物园在1957年建园初期就引种栽培了一批黄花梨,成功迁地保护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当初引进的一株株小苗,经过华南植物园工作人员的悉心培育,如今都长成一棵棵粗壮的参天大树。其中,最大的一株位于蕨园,其胸径达69厘米,是华南植物园元老级别的“镇园之宝”。
值得注意的是,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活植物标本园种植着一株1981年从云南引进的望天树,它高达20-30米,胸径45厘米,成为园内最高的树。“明星植物”们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获得重生,同时,它们的重生也给华南国家植物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物种保育:潜在价值同样重要
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辐射世界同纬度地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类群系统收集保存,致力于本土植物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支撑国家绿色发展的源头资源是华南植物园物种保育的战略定位。
华南植物园保育和展示区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4237亩,建有展览温室群景区、龙洞琪林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目前,华南植物园已实现迁地保育活植物17168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提出要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植物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除了观赏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等我们看得见的直接价值,植物没有被发现的潜在价值也同等重要,不应该被忽视。这也是我们进行物种保育工作的意义。”湛青青如是说。
2022-09-09
查看详情
【学习强国】华南国家植物园:古老铁树花齐放
地处南方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每年从初夏到仲夏,苏铁园里的各种铁树都会相继开出金黄色如玉米棒子般的硕大雄花(球)以及如翡翠玉球般的雌花(球)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苏铁园里,园中迁地保育的6株越南篦齿苏铁齐刷刷地开出金黄雄壮的雄球花。越南篦齿苏铁是苏铁科苏铁属常绿棕榈状乔木,高可达10米,树干圆柱形,树皮灰色,块状纵裂,无茎顶绒毛,大型羽叶集生茎顶,一回羽状复叶,小羽片条形,灰绿色,中脉在下面隆起。越南篦齿苏铁树形优美,苍劲质朴,茎干坚硬如铁。大型而美丽的羽叶四季常绿,光洁亮丽,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
时间: 2022-07-23 来源: 《学习强国》 广州学习平台 作者: 廖利芳 柯萧霞 李文艳 宁敏华
地处南方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每年从初夏到仲夏,苏铁园里的各种铁树都会相继开出金黄色如玉米棒子般的硕大雄花(球)以及如翡翠玉球般的雌花(球)。
苏铁是古老的植物类群,早在古生代石炭纪便来到地球,在中生代侏罗纪达到鼎盛时期,之后逐渐衰退,大部分类群相继灭绝,世界现存2科11属约360多种,故有“活化石”之称。在我国,苏铁科苏铁属所有种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摄影:李文艳)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苏铁园里,园中迁地保育的6株越南篦齿苏铁齐刷刷地开出金黄雄壮的雄球花。(摄影:李文艳)
越南篦齿苏铁是苏铁科苏铁属常绿棕榈状乔木,高可达10米,树干圆柱形,树皮灰色,块状纵裂,无茎顶绒毛,大型羽叶集生茎顶,一回羽状复叶,小羽片条形,灰绿色,中脉在下面隆起。(摄影:李文艳)
越南篦齿苏铁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于茎顶,长圆锥状,密生黄褐色绒毛。(摄影:李文艳)
越南篦齿苏铁树形优美,苍劲质朴,茎干坚硬如铁。大型而美丽的羽叶四季常绿,光洁亮丽,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摄影:宁敏华)
2022-09-09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