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植物园发展源远流长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植物园从最初的药用植物栽培与功能研究,向着集植物资源收集、植物景观营造、种质资源保护繁育、植物生态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国家植物园、省级植物园、市县级植物园、乡村植物园、个人庭院植物园在内的完整植物园体系。同时,新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从生理需求、生长需求跃升到生态需求,作为具有生态休闲、生态旅游、生态科普功能的现代植物园,吸引着国家、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建共享植物园,催生各级各类植物园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 时间: 2022-12-09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李世东 北京西山脚下的国家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景观温室群全景 华南国家植物园供图 国家植物园里美丽植物花满园 北京药用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龙洞琪林 邓新华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植物园从最初的药用植物栽培与功能研究,向着集植物资源收集、植物景观营造、种质资源保护繁育、植物生态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 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较早对植物园的定义是:向公众开放、其中的植物有明确标识的园地叫作植物园。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BGCI)新近将植物园概括为:以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为目的,并具有完整档案的活植物保育分区的机构。 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世界最早药典发源地、世界园林之母,世界植物园最早起源于中国。 2021年,我国启动国家级植物园体系建设。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在一北、一南率先设立两个国家植物园,标志着我国植物园建设向体系化方向迈进。 我国植物园实践历史悠久 我国植物园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而发展,历史久远。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开始到清中期,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在近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有一些植物园的实践雏形和思想萌芽。 我国最早植物园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前后建立的“神农药圃”,也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植物园雏形。我国古代有比较明确历史记载的植物园有秦汉时期的“上林苑”、魏晋时期的北郊坛药圃、南北朝时期的乐游园、大唐时期的京师药园和大涤山药圃、北宋时期司马光的独乐园、明代皇子朱肃的救荒本草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园、徐光启的种植试验园、清代状元吴其濬的东墅花园等十大植物园,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上海、湖北,这与中华文明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植物园建设的渊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 食用植物的栽培。在人类从原始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化的过程中,植物最初都是野生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获得生存必需的食物来源,逐渐学会了栽培植物。据考证,世界常见的栽培植物,有100多种原产地在中国,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进而逐渐建立了栽培植物园,如明代朱肃的救荒本草园、徐光启的种植试验园,就是其典型代表,他们依此还分别完成了科技巨著《救荒本草》《农政全书》。 药用植物的研究。我国本草研究历史悠久,药用是当时人们除食用之后的第二需求,上古时期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佳话,夏商时期我国用药经验逐渐丰富,秦汉时期便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达到高潮。在本草研究过程中,古人特别重视药用植物园的建设,从最早的“神农药圃”,到魏晋时期的北郊坛药圃、大唐时期的京师药园和大涤山药圃,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园,占古代植物园总数的将近一半。 园林景观的营造。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起源于先民对山水自然的原始崇拜,《诗经》中就有“灵台”“灵沼”“灵囿”——上古园林的记载,古代逐渐进入村庄城镇的人们,为补偿与大自然的相对隔离,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出家僧人等,都建立了各式园林,逐渐形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三大类型,如秦汉时期的上林苑、南北朝时期的乐游园就是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北宋的独乐园、清代的东墅花园则是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而位于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的大涤山药圃,从某种意义上属于寺庙园林的范畴。不管哪种形式的园林,其共同点就是园中遍植花草树木,成为现代植物园的重要源流。 我国近代植物园的科学探索 我国建立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还是近代以来的事。“植物园”的本意就是“研究植物学的园地”。 植物园与植物学密不可分,作为起源于欧洲的近代科学之一的植物学,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传入中国的,其后的1860年开始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香港植物公园,拉开了近代中国植物园建设的序幕。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清末殖民植物园建设时期。清朝末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强欺压,国力日衰,1860—1911年的50多年时间,只建立了5处植物园,还都是英国、日本殖民者在香港、台湾、辽宁等地建立的,是为殖民者的殖民统治服务的。 民国植物园探索时期。1912年进入民国以来,我国第一代植物学家群体出现,先后在多个省区创建一批科学植物园,如1915年陈嵘教授为江苏甲种农业学校创建了教学树木园,1921年钟观光教授为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创办了笕桥植物园,1929年刘慎愕教授在北京三贝子花园创办了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馆植物园,1929年傅焕光教授在南京承办了中山陵园纪念植物园,1934年胡先骕教授在九江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年蒋希益先生为上海市教育局创办了上海市立植物园等,形成一股科学植物园建设潮流。这一时期,全国共创建植物园18处,至今仍保存的有13处,大部分已成为现在的大型标杆植物园,对推动全国植物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现代植物园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植物园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70多年来共建立植物园443处,平均每年新建植物园6处,目前保存下来的437处,占我国目前全部植物园456处的95.8%。这一阶段又可以分别3个时期。 新中国植物园恢复发展时期。据统计,1950—1977年的28年间,我国新建植物园74处,全国植物园总数达到93处。特别是1956—1960年,5年新增植物园43处,平均每年新增植物园8.6处,形成我国植物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改革开放植物园较快发展时期。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植物园建设较快发展。据统计,1978—2000年的23年间,我国新建植物园119处,使全国植物园总数达到212处。特别是1984—1986年,3年新增植物园27处,平均每年新增植物园9处,形成我国植物园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新世纪植物园快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推动植物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2001—2022年的22年间,我国新建植物园250处,全国目前实际有植物园456处。特别是2002—2018年,新增植物园223处,平均每年新增植物园13处,形成我国植物园建设的第三次高潮。 我国植物园发展的主要特点 我国植物园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植物园建设最悠久的国家。自公元前2800年我国建立世界最早的植物园雏形“神农药圃”以来,经过近5000年的发展,我国植物园总数达到456处。 我国是世界植物园分布最广的国家。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4个省份,目前都建有植物园,覆盖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其范围之广,世所罕见。 我国植物园级别完善。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国家植物园、省级植物园、市县级植物园、乡村植物园、个人庭院植物园在内的完整植物园体系。 我国植物园类型多样,主要包括6种类型:国家有关机构主办的大型综合植物园,各地城市园林部门主办的以园林休闲为主的园林植物园,地方林业部门主办的以“近地保护”为主的森林植物园和树木园,科研机构主办的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植物园,高等院校主办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植物园,企业、个人主办的以旅游、生产为主的旅游植物园。 我国植物园以中小植物园为主。从面积来看,1—100公顷的植物园270个,占植物园总数的59.2%;1000公顷以上的大型植物园仅有14个,占植物园总数的3%。从保存活植物种类来看,大部分植物园属于保存100—1000种的中小植物园,合计275处,占植物园总数的60.3%;保存活植物种类在5000种以上的大型植物园有17处,仅占植物园总数的3.7%。 我国植物园需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对植物园进行科学布局,对已经建立的植物园进行准确定位,在尚未建立植物园的关键地区新建一些植物园。二是大力提升能力,增强植物园的科研、保护、科普和利用等功能。三是加强科学管理,制定实施植物园建设管理法规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构建布局科学、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植物园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我国植物园发展的主要动力 盛世兴园。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和我国历史发展演变来看,都有盛世修典、盛世兴林、盛世兴园的规律。从古代到现代植物园的发展,一次次验证了盛世兴园说。特别是我国现代植物园的3个发展高潮,分别是在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新世纪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家发展兴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植物园取得一次次新的发展。 需求驱动。自从进入有史文明以来,充足的食物与药物需求等生理需求,成为人们最紧迫的需求,从而催生了“野生植物栽培驯化园”“药用植物园”等世界上第一批植物园。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人们的需求随之逐渐发生变化,从生活需求到生长需求,从生长需求再到生态需求,催生了一代又一代植物园的诞生,植物园的功能不断演进完善,植物园的作用逐步扩展,植物园的贡献不断提升。 科教兴园。我国古代植物园,特别是北宋以来,很多都是古代科学家创建的。我国现代植物园更是在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的支持下推动的,特别是1956年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植物园、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新世纪科教兴国和创新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全国植物园建设快速发展。 生态文明。21世纪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植物园建设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进入有史以来最快速的发展新阶段,平均每年新建植物园突破两位数,成为世界植物园建设的引领者。同时,新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从生理需求、生长需求跃升到生态需求,作为具有生态休闲、生态旅游、生态科普功能的现代植物园,吸引着国家、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建共享植物园,催生各级各类植物园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李世东摄)
【中国科学报】研究阐明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员,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遥感学报》 (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毕业生常中兵为第一作者。针对该问题,研究人员基于自主研发的低频被动微波植被光学厚度( L-VOD )年际产品(具有时空连续性强、对茂密森林饱和点高的优势) ,首先评估了不同光学植被指数产品和微波植被光学厚度产品在中国区域对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监测能力。 时间: 2023-02-15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员,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遥感学报》(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毕业生常中兵为第一作者。 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国森林在过去几十年间扮演着碳汇功能,对区域和全球碳平衡贡献显著。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的固碳能力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满足我国森林碳汇的科学管理和应对我国“双碳”目标的科学评估,急需摸清我国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针对该问题,研究人员基于自主研发的低频被动微波植被光学厚度(L-VOD)年际产品(具有时空连续性强、对茂密森林饱和点高的优势),首先评估了不同光学植被指数产品和微波植被光学厚度产品在中国区域对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监测能力,证明了微波植被光学厚度产品(尤其是L波段)在大尺度范围对地上碳储量监测的优势。然后在随机森林模型框架下,协同使用光学植被指数和微波植被光学厚度产品对我国森林地上碳储量年际变化进行预测,估算了2013~2019年期间我国森林地上碳储量动态变化,进一步分析了重点区域森林地上碳储量变化趋势。 该研究表明,2013~2019年期间我国地上森林植被碳汇为0.17 Pg C yr-1,其中56%来源于南方地区。从区域尺度来看,我国南方森林植被地上部分碳汇主要来自贵州(22.35 Tg C yr-1)、四川(14.49 Tg C yr-1)和湖南(11.42 Tg C yr-1)等省份。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区域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碳增加,其中青藏高原区域为0.02 Pg C yr-1,黄土高原区域为0.03 Pg C yr-1,三北防护林区域为0.01 Pg C yr-1。 该研究面向我国“双碳”国家战略需求,发展了融合光学植被指数和微波植被光学厚度的森林碳储量遥感监测技术,实现了我国地上森林碳储量的年际动态监测。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4133/remotesensing.0005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春色满园,“茶族皇后”耀眼出圈
新春佳节虽已过, “耐冬”山茶花依旧开得如火如荼。记者近日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山茶园看到,各色茶花琳琅满目,十八学士、嫦娥彩、熊谷茶花、越南抱茎茶… …既有来自中国本土的品种,也有来自国外异域的品种。其中,山茶园“茶族皇后”金花茶正是花期,金黄色的花瓣在茶花中独树一帜,从寒冬绽放到春季。据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方面介绍, “十八学士”是指茶花中的珍品,结构奇特的花朵,由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花冠,塔形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一钒。 时间: 2023-02-0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新春佳节虽已过,“耐冬”山茶花依旧开得如火如荼。记者近日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山茶园看到,各色茶花琳琅满目,十八学士、嫦娥彩、熊谷茶花、越南抱茎茶……既有来自中国本土的品种,也有来自国外异域的品种。其中,山茶园“茶族皇后”金花茶正是花期,金黄色的花瓣在茶花中独树一帜,从寒冬绽放到春季。 “十八学士”粉嫩迎春 冬天盛开的茶花对于广州街坊来说非常熟悉,因其植株优美,花色鲜艳,不少人都会在家里种上几盆。这种中国传统的欣赏花卉在“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品种极多,同样跻身于世界名贵花木之列。除了缤纷的色彩令人应接不暇,茶花的花型也很多样,有单瓣型、托桂型、武瓣型、半文瓣型和全文瓣型等,如果想一次欣赏到不同种类,移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当时。 嫦娥彩 记者走进山茶园深处看见,藏匿在绿叶丛中的它,凤冠霞帔犹如仙女一般存在。“嫦娥彩”花如其名,外层红色,逐渐向里递减,中间的为桃红色,花朵为完全重瓣型花瓣,覆瓦状层层叠叠地排列。“十八学士”也来源于本土,同样无花蕊只有花瓣,颜色比“嫦娥彩”更加粉嫩。那么“十八学士”的意思,是指该品种能够绽放18种颜色的花吗?据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方面介绍,“十八学士”是指茶花中的珍品,结构奇特的花朵,由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花冠,塔形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因其相邻两角花瓣排列20轮左右,多为18轮,故称它为“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还有一种形似梅花的山茶花,唤作“茶梅”。茶梅的花朵粉中带红,妩媚动人。它的花形不大,直单瓣和重瓣都有,靠近还能闻到些许香味。记者了解到,茶梅是原产日本群岛的了个山茶原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这个品种的茶花栽培品种众多,很多花色鲜艳,花朵和叶片都与原种差异较大。 茶梅 说到“远道而来”品种,还有“越南抱茎茶”。因为它的叶片大,基部抱茎,所以有了这样形象的名字。越南抱茎茶从9月开始就蠢蠢欲动,显现出手指头般大的花蕾,犹如一颗颗红色玛瑙镶能在绿莹莹的翡翠上,远远看去以为是果,实则不然。次年入春后其红艳的花瓣方逐渐开放,绽放出金黄色的花蕊,据闻花期可一直延续到6月,精彩不容错失。 越南抱茎茶 “茶族皇后”含蓄盛开 无论是粉嫩、桃红、朱红,还是水红、鲜红、嫣红……站在山茶园里放眼望去,单是红色系的茶花都有数十余种,称得上应有尽有,“色号”齐全。此外记者也留意到,白色系列的茶花成为游客“打卡”最爱,无论是单瓣还是复瓣,阳光下的“白茶”长着一副生人勿近的“高级脸”,让人觉得孤傲,却又忍不住想要一亲芳泽。 白色系列的茶花最受游客欢迎。 若“以颜色论英雄”,山茶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品种,非“植物界的大熊猫——金花茶”莫属。花色金黄,耀眼夺目,仿佛涂着一层蜡,晶莹油润,似有半透明之感,尊称它为“茶族皇后”大概一点也不过分。记者端详后发现,这种金花茶的花型很特别,刚盛开的花朵似杯状、壶状,再盛开一点便又似碗状,似乎总是含苞待放的样子,秀丽而雅致。跨越寒冬和暖春,每年1月至4月,金茶花都会迎来盛花期。 金花茶 据华南国家植物园方面介绍,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中就记载有黄色茶花,然而一直到1933年,左景烈才在广西首次采到了其果实和枝叶,1948年正式发表,由植物学家戚经文命名为“亮叶山茶〞。1960年首次发现了其花,1965年胡先骕为其取名“金花茶〞。由于分布少,且是我国特有品种,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此外,金花茶也是具黄色花朵的山茶类群的总称,已知的有20多种。 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山茶园目前收集了山茶属植物300多种(含品种),每年11月至次年5月,茶梅、十八学士、明天、粉牡丹、五宝茶、金盘荔枝、白雪塔、越南抱茎茶、金花茶等次第绽放,绚丽多彩。除了茶花之外,园区还配植八宝树、木荷、桃金娘、石斑木等乔灌木,营造山花烂漫的郊野景观。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一钒
【广州日报】打造国际一流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全球70多个国家的植物园和研究机构都有交流。新的一年,无论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或广州都将迎来无限的挑战和机遇。”任海告诉记者,除了加强保护、科研、科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提升,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助力“绿美广州”建设,用华南国家植物园已驯化选育的1500多种新优植物种类服务城市绿化和乡村振兴,用科学的方法提升植物的功能性和文化性,提升市民在大自然中的生态幸福感。让四季都沐浴花海的羊城更加生机勃勃。 时间: 2023-02-0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全球70多个国家的植物园和研究机构都有交流。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摄 2023年春节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吸引了约11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是同期游客数量的“历年之最”。作为全国领先的科普教育基地,华南国家植物园除了身负科普的职责,在保护和科研方面同样具备使命担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岚 2022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人民政府共建三方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会上除了搭建管理框架,也确定了工作机制,还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重点是编制高水平的规划和建设方案,计划把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广东样板。“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后,还成立了由23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以科学把关的方式来打造国际一流的植物园。” 中科院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说。 国际一流的植物园究竟是什么样的?任海告诉记者,编制建设方案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全球植物园标准体系及国际知名植物园的情况,得到各个指标最好的“模板”,再将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各项目指标与这个“模板”进行对比,找出优势和劣势,通过自主创新进行建设。 任海表示,除了对标国际的硬件建设外,华南国家植物园同样注重软件方面的改革创新,希望探索出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一流植物园。 2022年12月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就“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一致。这个框架包括全球通过保护行动在2022-2030年要实现的23个目标,最终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任海参加了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工作。“植物资源、研究积累和科技人才,这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可以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做的‘三件大事’。”为了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继续通过收集植物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研发出新的植物品种和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际一流的植物园需要兼具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和文化的底蕴。”2022年年底,任海被提名担任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董事会董事,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14个董事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新的一年,无论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或广州都将迎来无限的挑战和机遇。“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全球70多个国家的植物园和研究机构都有交流合作,接下来我们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国际化争取获得更多国际上的话语权。” “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供给服务、支撑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这四种服务是人类福祉的来源。”任海告诉记者,除了加强保护、科研、科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提升,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助力“绿美广州”建设,用华南国家植物园已驯化选育的1500多种新优植物种类服务城市绿化和乡村振兴,用科学的方法提升植物的功能性和文化性,提升市民在大自然中的生态幸福感,让四季都沐浴花海的羊城更加生机勃勃。
【中国日报】Red trees draw appreciative tourists in Guangzhou
Tourists in Guangzhou , Guangdong province , have been eager to visit parks and wetlands to see bald cypress trees , whose leaves have turned red . [ Photo by Qiu Quanlin/chinadaily . com . cn ].The bald cypress , which is native to North America , is a temperate tree species with linear and flat leaves , often growing to 50 to 70 feet tall , with branches spreading 20 to 30 feet wide . 时间: 2023-01-04 来源: 《中国日报》英文版 作者: 邱泉林 Tourists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have been eager to visit parks and wetlands to see bald cypress trees, whose leaves have turned red. [Photo by Qiu Quanlin/chinadaily.com.cn] Tourists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have been eager to visit parks and wetlands to see bald cypress trees, whose leaves — brushed by cold air sweeping down from the north — have turned red. The bald cypress, which is native to North America, is a temperate tree species with linear and flat leaves, often growing to 50 to 70 feet tall, with branches spreading 20 to 30 feet wide. The tree is noted for the russet-red color of its needle-like leaves, which first turn yellow in autumn, then turn copper red and finally fall off in the cold of winter. The changing colors in a bald cypress forest usually last for about one month, presenting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landscapes of the year. At the South China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one of the best places in Guangzhou to view red bald cypress trees, the number of appreciative visitor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reaching 51,757 during the three-day New Year holiday, according to the garden's administrative office. Bald cypress trees show off their leaves in Dongshanhu Park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after waves of cold air swept down from the north. [Photo by Qiu Quanlin/chinadaily.com.cn] Bald cypress trees show off their leaves in Dongshanhu Park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after waves of cold air swept down from the north. [Photo by Qiu Quanlin/chinadaily.com.cn] Bald cypress trees show off their leaves in Dongshanhu Park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after waves of cold air swept down from the north. [Photo by Qiu Quanlin/chinadaily.com.cn] Bald cypress trees show off their leaves in Dongshanhu Park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after waves of cold air swept down from the north. [Photo by Qiu Quanlin/chinadaily.com.cn]
【羊城晚报】广州科创:南北两个国家植物园首次联办“珍奇兰花展”
, 2023年1月21日至2月6日期间,该园将举办“ 2023新春珍奇兰花展”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国家植物园珍奇兰花展和“国保”植物、精品牡丹、岭南滨海景观棕榈植物等9个特色植物展,并同时举行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发展历程特展、 13场科普研学、 2个春节特别活动等科普课程和活动。本次兰花展的主题是“幽兰迎雪至,玉兔踏春来” ,由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迁地保护委员会、国家植物园体系共同主办的首届兰花展将在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和广州的华南国家植物园联袂举办。1月22日至2月18日,将开展夜游华南国家植物园热带雨林(温室) ,欢迎公众来园赏华灯、览风景、品美食、享生活,体验如此闲适的假期。 时间: 2023-01-19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 李钢 记者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悉,2023年1月21日至2月6日期间,该园将举办“2023新春珍奇兰花展”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国家植物园珍奇兰花展和“国保”植物、精品牡丹、岭南滨海景观棕榈植物等9个特色植物展,并同时举行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发展历程特展、13场科普研学、2个春节特别活动等科普课程和活动,向公众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华南国家植物园大门 珍奇兰花展:一南一北同时展出 据悉,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是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第一批获批的南北两个国家植物园首次联袂举行兰花主题花展。本次兰花展的主题是“幽兰迎雪至,玉兔踏春来”,由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迁地保护委员会、国家植物园体系共同主办的首届兰花展将在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和广州的华南国家植物园联袂举办。 皇后兜兰 据介绍,此次珍奇兰花展是华南国家植物园首次联合国家植物园,一南一北同时展出。此次共展出来自海内外的兜兰、迷你蝴蝶兰、香蕉兰、多头兜兰、领带兰、魔鬼文心、达尔文兰、猴面兰等共计550余种。另外还有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主研发品种“玉莹兜兰”“园春兜兰”“迎春兜兰”“象牙虎头兰”“绿如意”等。(观赏地点:温室群景区+兰园) 维奇彗星兰 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的热带展览温室将联袂展出100余种万余株兰花、年宵花。整个展区分为兰花精品区,兰花生境区、中心花园区、兰花童话区及环形花厅五个部分。展示了兜兰类、卡特兰类、明星兰花、药用和食用兰花等50余种,100余株。其中既有珍稀濒危兰花品种又有文化内涵丰富的兰花品种。此外本次展览中还展出了一种另类的“兰花”,它就是被喻为伪装大师的兰花螳螂。本次展出了3只4龄1.5厘米左右,指甲盖大小的活体兰花螳螂,搭配科普牌示,展示科普昆虫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加强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 温室 一系列特色活动将在春节期间绽放 此外,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推出“特色植物展”“精品牡丹”“岭南滨海景观棕榈植物”“岭南特色月季”“桃花和菊花”“缤纷凤梨”“抗骨质疏松植物”“洋水仙和郁金香”“舌尖上的岭南植物”等特色植物展。 精品牡丹 同时,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北门门口,还将有“回望·前行——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发展历程展”等着您。历程展通过植物园建园至今的五次规划调整概况,回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园林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践行“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建园理念的历史与未来展望。 国“保”植物展 初一至初七,每天上午10点,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植物专家们都将开展“专家带你赏名园”系列自然导赏活动,在专类园或者温室广场集合。 春节期间的特别活动自然也是不能少。1月22日至1月28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有打卡“岭南植物之美”活动,赏岭南特色植物。1月22日至2月18日,将开展夜游华南国家植物园热带雨林(温室),欢迎公众来园赏华灯、览风景、品美食、享生活,体验如此闲适的假期。
【南方都市报】亮相COP15-2的华南国家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样本
12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以视频方式向《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今年7月,位于广州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正式升格为国家植物园,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新篇章。今年7月11日,依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这是继北京之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将有利于广东省乃至全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极大提升植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 时间: 2022-12-1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陈燕 杨天智 12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以视频方式向《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受邀参加此次大会,并将作报告。今年7月,位于广州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正式升格为国家植物园,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新篇章。 作为国家植物园,将肩负哪些新职责新使命?未来将以怎样的面貌与公众见面?如何发挥优势作用,彰显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力量?日前,任海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不能只代表华南水平,而要代表中国水平,甚至站在世界高度。未来将强化科技创新,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华社发 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 今年7月11日,依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这是继北京之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将有利于广东省乃至全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极大提升植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 据了解,华南植物园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29年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保护机构之一。 任海。受访者供图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级就地保护体系的建设和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实现了我国约80%的野生植物物种就地保护。同时在植物园和种质资源库中,迁地保护的野生植物种类约占65%。“建立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可与就地保护体系互补,有效实现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能够获批成为国家植物园,源自华南植物园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任海介绍,在综合实力方面,华南植物园在物种保护上,已经保护了1.7万多种植物(含种以下分类单元),居于世界前列;在科研水平上,去年发表SCI论文504篇,数量全球第一,高质量论文占比接近60%;在学科建设上,植物学、生态学、农学(园艺)都居全球机构前1%;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原来只能在海南岛种植的橡胶树,由华南植物园参与解决冷害问题后,推广到广州和东莞,为国内橡胶原料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区位来看,华南植物园所在的广州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特有的丰富植物资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屏障。 在任海看来,建设国家植物园、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意义,一方面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对保护下来的物种通过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头的资源植物。 “华南国家植物园首先是一个科研机构,然后是一个保护机构,所以我们要强化科技创新,同时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出我们的路,建设一个符合国情且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任海表示,这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的核心使命以及未来的主要任务。 将参与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经过几代人数十年接力研究与保护,华南植物园已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任海介绍,华南植物园为我国植物的调查和编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摸清植物家底,早在1956年6月,由侯宽昭、陈焕镛、吴印禅等16位植物学家历时6年编写的《广州植物志》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地方植物志。此后的1959年10月,《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成立,经过45年艰辛编撰,该书于2004年全部完成出版。该书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是中国植物权威全面的“户口簿”。 在这部巨著中,华南植物园负责了其中三分之一卷册的编撰工作,其中我国南方主要的植物科属基本上都由华南植物园牵头编撰。 调查编目之后,还需要对植物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掌握各类植物是否受到生存威胁,以及哪些可以作为资源植物被开发利用。华南植物园正是整个华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的核心单位,并参与编写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华南植物园还建立了中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学基础数据库,上传到相关国家平台,并向社会开放共享,供政府决策参考的同时,也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植物的保护利用。 同时,华南植物园还承担着拯救濒危植物的重任,让它们被保护、繁育,并实现野外回归。据了解,园内专设的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共收集了超过630种珍稀濒危植物,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珍稀濒危植物种质基因库之一。在解决了繁殖障碍后,其中36种植物已在野外成功回归。 令任海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报春苣苔的抢救。2002年,任海带领团队开始了报春苣苔迁地保护研究。“报春苣苔在野外只长在喀斯特溶洞洞口,其环境二氧化碳浓度比普通大气中高50-60ppm,相较于其他植物更能适应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环境。把它研究清楚了,对于研究其他植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什么反应,怎么去保护,非常有价值。”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任海团队通过生物克隆技术培育报春苣苔,成功掌握了报春苣苔快速繁殖及野外回归的关键技术。2007年,这一濒危物种成功实现野外回归。2021年,报春苣苔由国家一级保护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 在未来建设目标中,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参与全球、主持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现植物保育2万种以上目标,跻身世界前列,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物种95%种类得到有效迁地保育。 计划重点开发两种高经济价值植物 植物研究和保护不能束之高阁,让植物在受到保护的前提下被更好地开发利用,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实践。 “过去,华南植物园结合研究,把植物保护下来进行再利用,形成一个链条,让研究、保护、利用不脱节。”任海向南都记者介绍,华南植物园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发掘植物的多元价值,并培育适宜物种向市场推广。 例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花茶,此前在野外有个品种叫龙州金花茶,仅分布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边缘,野外仅剩76株。据了解,金花茶的花大,金黄色,金瓣玉蕊,腊质晶莹,似有半透明之感,点缀于光亮的绿叶间,高贵雅致。金花茶是山茶花家族唯一具有金黄色花瓣的种类,被尊称为“茶族皇后”,是培育茶花优良品种的种质基因。 任海指导硕士生许展慧,与桂林植物园的韦霄研究员合作,系统研究龙州金花茶的分布、生境特征、种群结构、致濒危因子和综合保护策略。他们通过嫁接、扦插等方式扩大种群,培育了一大批龙州金花茶苗木,并分给当地农民种植。 龙州金花茶可用于观赏,助力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叶片打成浆后煮粥,具有保健功效;花朵可以做成花茶售卖。“这种思路既实现了龙州金花茶的就地保护,也通过开发利用帮助生态环境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农民发家致富。”任海说。 接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计划重点开发两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植物。任海透露,其中一种是鲜食枸杞。“严格来说,20世纪人类只开发了两种新的功能水果——蓝莓和猕猴桃。我们希望培育作为水果的枸杞,丰富市场水果品类。” 枸杞个头小,通常都是晒干食用。任海介绍,王瑛教授团队培育了一种鲜食枸杞,果实有拇指大小,掉地上也不容易破损。接下来通过进一步培育解决鲜食枸杞的保鲜和成本问题后,计划广泛推向市场。 另一种是兜兰。目前市场上的兰花中,蝴蝶兰、卡特兰等较为常见。而兜兰在外形上极具特色,由于其唇瓣呈口袋形状而得名,因着独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持久的观赏花期而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多年以来,华南植物园收齐国产兜兰属植物27种和国外大部分原生种,总数达到79种(占全球72%),建立了兜兰种质资源圃,成为世界上收集兜兰种质资源种类最多的单位之一。目前,曾宋君研究员团队正在培育更具观赏价值、花期更长的兜兰品种,并探索商业化生产的模式。 不仅是经济价值,植物在文化、生态等领域也非常重要。中国传统诗词中就经常提及菊花、牡丹、柳、红叶等植物。“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植物寄托着中国文人的情感,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任海表示,开发利用植物的多元价值大有可为。 打造服务全社会的智慧植物园 “过去我们做研究都是自成体系,跟社会接轨少,未来我们希望打造智慧植物园,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起来。”任海告诉南都记者,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智慧植物园,通过整合植物标本库、活体植物库、植物研究知识库以及植物分类学研究人才库,打造“植物银行”,让社会各界能从网上参观并利用有关资源。 把数据库搭建好后,将打造三个帮手——智慧植物导游、智慧园丁和智慧植物鉴定专家。在任海的设想中,智慧植物导游可以“察言观色”,在游客游玩植物园时,随时进行讲解,并且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介绍游客感兴趣的内容。而智慧植物导游的载体可能是手机,也可能是电子小狗或者无人机。 智慧园丁是通过探头、传感器等监测植物生长环境的各项数据,并通过科学分析提供植物养护的具体建议,比如浇多少水、施多少肥、该用什么药治病虫害等。 智慧植物鉴定专家则要“走”出植物园,服务全社会。任海介绍,智慧植物鉴定专家集植物分类学家和植物养护专家于一身,普通市民可以通过它推荐其所在地区适合养植的物种,并提供全过程的养护指导。 “当然,这些还只是设想,不过我们希望一步一步推进,这也是面向公众做科普非常好的途径。”任海表示,植物保护和利用,不能只靠研究,还需要全社会参与。去年,华南植物园游客量达165万人次,是公众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场所;未来,将推动从公众科普向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转变,让华南国家植物园蕴含“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助力探索“大城名园”的广州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 过去,华南植物园高度注重国际化,已经跟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标本馆建立了标本交换关系,并且与全球多个植物园进行种质交换,国际植物园协会秘书处和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办公室均设在这里。 接下来,背靠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世界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将促进与国际的人才交流,并创造条件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培养一支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同时面向全球发起一些重要植物物种的保护计划。 此外,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参与编制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1-2030),牵头建立“一带一路”植物园联盟,在国际植物园圈内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4个国际公约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不能只代表华南水平,而要代表中国水平,甚至站在世界高度。”任海说。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对付“甘薯害虫”,华南国家植物园有“新招”
,该园侯兴亮研究团队发现基因变异能帮助番薯“对抗”甘薯象鼻虫,从而减少虫害影响。据了解,甘薯象鼻虫每年可繁殖多代,成虫食用甘薯植物叶片和块茎,在生长和贮藏期间,幼虫主要破坏茎基部和贮藏块茎,这导致甘薯品质和可食性显著下降。对此疑问,研究者表示,尽管一些甘薯材料对虫害有抗性,但尚未对抗性品种进行选择并育种,用于控制虫害感染。为了帮助甘薯对抗“象鼻虫”的侵害,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研究团队收集了虫害严重流行的华南地区甘薯种质资源,并通过田间筛选和对照实验得出相关成果— —研究发现,自然等位基因变异,能赋予甘薯对甘薯象鼻虫的高抗性。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 时间: 2022-11-16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记者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悉,该园侯兴亮研究团队发现基因变异能帮助番薯“对抗”甘薯象鼻虫,从而减少虫害影响。 甘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产的块根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是人类营养和健康的主食,也是食品加工和发酵工业的重要材料。亚洲、非洲、北美、加勒比海、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主要甘薯种植区,然而这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是温暖潮湿气候,害虫的存在会造成甘薯大量损失。其中,甘薯象鼻虫,是造成经济损失最重要的甘薯害虫之一,被列为国际检疫对象。 据了解,甘薯象鼻虫每年可繁殖多代,成虫食用甘薯植物叶片和块茎,在生长和贮藏期间,幼虫主要破坏茎基部和贮藏块茎,这导致甘薯品质和可食性显著下降。在检疫区,这种虫害的感染率高达50%,低投入管理下甘薯产量损失可高达98%。由于全球变暖和农业迁徙,虫害影响逐渐蔓延到高纬度。虽然农药仍然经常被用于控制虫害,但使用这些农药的成本很高,也对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既然难以用外力抵御虫害,那么甘薯本身是否具备抵抗力?对此疑问,研究者表示,尽管一些甘薯材料对虫害有抗性,但尚未对抗性品种进行选择并育种,用于控制虫害感染。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对虫害天然抗性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仍然研究不足。尽管已进行数十年的研究,但没有发现抗性的基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研究甘薯还是得从甘薯出发。为了帮助甘薯对抗“象鼻虫”的侵害,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研究团队收集了虫害严重流行的华南地区甘薯种质资源,并通过田间筛选和对照实验得出相关成果——研究发现,自然等位基因变异,能赋予甘薯对甘薯象鼻虫的高抗性。 该研究结果已于近日发表于《nature plants》,不但为甘薯虫害相关课题提供了新的见解,还将有助于未来实现环保虫害管理。 图说:本次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发表在国际权威植物学期刊Nature Plants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周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关于树木的生长与死亡,森林生态学领域有新发现
近日, ,该生态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过结合2005-2020年间53个优势树种的相关数据,在功能性状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生活史的影响研究获新进展。据了解,植物生活史包括植物的生长、死亡和补员等,密切影响物种适合度、森林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碳固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研究中心博士后贺鹏程基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20公顷大样地,结合2005-2020年间53个优势树种的生长率、死亡率和补员率数据,同时测定了与植物光合作用、营养元素、水力学和抗旱性密切相关的功a能性状,发现树木的生长率与死亡率、补员率无关。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 时间: 2022-11-1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近日,记者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悉,该生态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过结合2005-2020年间53个优势树种的相关数据,在功能性状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生活史的影响研究获新进展。 功能性状是植物应对环境变化响应和适应的核心植物属性,是预测生态系统响应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手段。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探讨物种生长策略和存活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据了解,植物生活史包括植物的生长、死亡和补员等,密切影响物种适合度、森林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碳固存。由于植物生活史内在的联系,以及功能性状与植物生活史之间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因此,预测全球变化下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功能性状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生活史的影响研究获新进展。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研究中心博士后贺鹏程基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20公顷大样地,结合2005-2020年间53个优势树种的生长率、死亡率和补员率数据,同时测定了与植物光合作用、营养元素、水力学和抗旱性密切相关的功a能性状,发现树木的生长率与死亡率、补员率无关;枝条导水率解释了树木生长率变化的27%,而木材密度与生长率显著负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2005-2020年间53个优势树种的相关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叶片寿命越长的植物死亡率越低,碳获取速率、养分含量和导水率高的树种具有较快的补员率,资源获取速度快的树种的生长率、补员率也较快。 研究表明,亚热带季风林植物生活史内在的联系较弱,树木的生长和死亡之间不存在权衡关系;植物补员率的变化与叶片经济学、植物水力学性状的变化一致。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在线发表在国际生态学主流期刊上。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周飞、贺鹏程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
【广州日报】植观湾区 | 看,这里的兰花长出了辫子
视频链接: https : / / content-static . cctvnews . cctv . com/snow-book/video . html ? item_id = 13496197465930106051 & toc_style_id = video_default&share_to = wechat&track_id = 9acc010a-6d80-4688 - 8a12 - d7b54af82024。 时间: 2023-01-19 来源: 《央视新闻》大湾区之声 作者: 黄梓荧 视频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video.html?item_id=13496197465930106051&toc_style_id=video_default&share_to=wechat&track_id=9acc010a-6d80-4688-8a12-d7b54af82024 兔年春节临近,大湾区之声推出专题策划《植观湾区》(新春篇),带大家从植物中看新春湾区。幽幽兰香迎春至,被誉为“花中君子”的兰花,是新春期间最受人们青睐的植物之一。在广东,有一个蕴藏丰富兰花资源的大宝库——华南国家植物园,这里每年都会培育出许多兰花新品种。一起去瞧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