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信息时报】龙眼洞林场范围首次发现蕨类“活化石”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龙眼洞林场专业人员近日在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郁郁葱葱、人迹罕至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据悉,这是首次在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地处广州市天河区,林地分布于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萝岗区,场内有帽峰山、筲箕窝水库等广州著名的山峰、水库多处。据查阅资料,这也是广州老七区首次发现桫椤的分布。
【信息时报】华南植物园陈又生博士团队发表三个风毛菊属新种
雪莲家族喜添三个新成员!风毛菊属的不少种类为我国著名的传统药用植物“雪莲”的来源植物,药用雪莲的来源植物主要包括风毛菊属雪莲亚属、雪兔子亚属的部分种类。带着“它到底是不是雪莲亚属的成员”的疑问,陈又生博士团队对该种进行研究,其叶绿体基因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它的确是雪莲类植物的近缘物种,是一个新种。据悉,陈又生博士在编研《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风毛菊属卷册的过程中发表风毛菊属植物新种41个,个人累计发现风毛菊属新种达43个,这说明了我国雪莲家族植物多样性丰富,而相关药用植物资源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报】肇庆学院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洽商共建合作
8月28日,肇庆学院校长吴业春率该院考察团,会同肇庆市科技局、肇庆市农业农村局有关领导一行12人,访问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 ,就有关共建合作工作进行了洽商。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任海、魏平、闫俊华、叶清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吴业春介绍了肇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华南植物园和肇庆学院的许多研究领域同属大农业范畴,可合作领域非常多,此前双方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希望整合双方科研优势及中科院科教融合优势形成有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双方共建合作工作。座谈交流现场周飞/供图。
【中国科学报】探明西沙群岛植被土壤种子库分布规律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研究生黄耀在研究员任海的指导下,发现西沙群岛植被土壤种子库分布规律。近年来,我国西沙热带珊瑚岛的植被面临优势植物群落衰退、自然植被更新困难等问题,急需研究环境因子对热带珊瑚岛从中央到海岸边缘区域的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影响,为小岛屿是否和如何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指导。结果发现,植被与种子库的相似性从中央区域向海岛边缘区域逐渐增加,珊瑚岛中央区域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正相关。据介绍,热带珊瑚岛中央区域植物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贡献小,恢复潜力较差,恢复时可能要通过种植苗木实现。
【新华社-国际网】Plant community more sensitive to plant invasion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research
BEIJING , July 29 ( Xinhua ) - -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plant community showed higher sensitivity to plant invasions than the soil microbial and fauna communitie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The researcher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lant invasions above and below the ground communities and on the soil properties of forest ecosystem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Said their research article recentl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Ecological Indicators . Soil phosphoru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invasions .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揭示针叶树木质部第一个细胞发育机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黄建国与国内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针叶树木质部第一个细胞发育的环境启动外因及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运用混合模型建模并分析了多种环境因子对木质部第一个细胞形成时间的影响,量化了北半球针叶树木质部生长启动的关键驱动力。研究发现,北半球针叶树木质部生长启动的时间(第一个细胞开始生长)主要受细胞形成当天的光周期和样点年均温的影响,其次因素是春季积温、冬季的春化低温和当月的水分。《中国科学报》 ( 2020-08-07第1版要闻).
【羊城晚报】华南植物园的乡土植物研究有新进展
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现象早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治理与修复也是当前环境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最近,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再次探讨了不同的植物组合对受污染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去除能力,结果发现,作为水体修复工程的常用植物水葫芦的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评估,而乡土水生植物水龙和菱角倒是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猪场养殖废水等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研究结果近期已发表在《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 )上。
【中国科学报】一种抗菌肽化合物获发明专利
本报讯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吴萍、魏孝义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类Peptaibol抗菌肽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抑菌试验表明这些抗菌肽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中国科学报》 ( 2020-06-11第4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