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优势树种对喀斯特生境适应机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汤松波在研究员旷远文的指导下,在优势树种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性研究中取得进展。对比研究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共有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内在关联性,可为揭示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机制及石漠化植被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 15个叶片功能性状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生境下同时具有种间和种内的异质性和均质性特征,生境条件决定了优势树种叶片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优势树种能通过在叶片中直接积累Ca并间接提高有机酸和矿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叶片构建成本的策略适应喀斯特生境。
    2021-08-1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热带退化海岸台地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占锋团队在热带退化海岸台地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据悉,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吴文佳和博士生况露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人员利用小良热带海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期植被恢复序列,研究了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混交林的土壤生物多样性、多度和群落组成已经恢复到与自然林类似的水平,但是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远远滞后。未来恢复实践中应该考虑土壤生物群落的多功能性,加速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协同恢复。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5774。
    2021-08-1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植物调控内质网胁迫诱导细胞死亡新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羊玉花和刘旭副研究员在侯兴亮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植物调控内质网胁迫诱导细胞死亡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理学》 。然而持续的或突发剧烈的内质网胁迫都会激活UPR的末端细胞死亡调控途径诱导细胞死亡。研究人员发现在胁迫响应中,一对具有DCD结构域的同源蛋白NRP1 (天冬酰胺富集蛋白)和NRP2作为促生存因子抑制植物细胞的死亡。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植物生存策略,即在逆境中,通过不同的转录调控激活NRPs途径抑制细胞死亡信号的传输,使植株在不利条件下提高存活的几率。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93 / plphys/kiab335。
    2021-08-1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陆—气耦合模拟不确定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鼎湖山站王琛博士与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合作,量化并降低了数值模型在陆—气耦合模拟中的不确定性。相关研究7月8日在线发表于《大气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统计学方法选取了常规的参数化方案组合,利用相关变量物理过程的重要性对方案中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级并优化高敏感性参数,进而提高了模型的模拟效果。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16 / j . atmosres . 2021.105761。
    2021-08-1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豆科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红锋与美国Smithsonian Institution研究员文军的指导下,由段磊博士与知名豆科专家、英国雷丁大学退休教授Jamie Compton等人,对豆科“反向重复区缺失类群”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研究获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生物地理学分析发现紫藤族起源于晚始新世的中国南部与中南半岛,其中紫藤属在中新世通过白令陆桥迁移至温带北美洲,而澳洲鸡血藤属通过马来群岛华莱士区迁移至大洋洲。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16 / j . ympev . 2021.107235。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发现土地利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鲁显楷、博士后苏芳龙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的遗留效应削弱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了两类典型的南亚森林生态系统,即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林龄大于400年)和马尾松针叶林(人工林,原始林皆伐后进行马尾松再造林形成,林龄约80年) ,以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为切入点,探讨了两类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在同层土壤,虽然人工林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原始林,但是原始林中矿物结合碳(钙结合碳与铁铝结合碳)的浓度和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林,最终导致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低于原始林。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等发现“茶族皇后”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许展慧在研究员任海指导下,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韦霄以及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在珍稀濒危植物龙州金花茶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中取得进展,并指出根据该物种的现状,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影响龙州金花茶生存的主要生物因素是同一层次、生态位相似的海南大风子和米扬噎的竞争,影响龙州金花茶生存的环境因子有土壤N 、 P含量和环境光强,其他因素包括人为盗采、物种自身繁殖障碍。据此,科研人员提出了龙州金花茶的综合保护策略,包括扩大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将保护区边缘的野生个体纳入保护。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发现气候影响阿尔泰山树木径向生长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周鹏在研究员黄建国的指导下,揭示了新疆阿尔泰山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研究人员在阿尔泰山沿海拔梯度采集了13个西伯利亚落叶松(当地优势树种)样方的年轮数据,定性和定量了关键气候因子对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并揭示了该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的空间变化模式。在低海拔组中,当年4月的干旱指数( scPDSI ) 、上年9月的平均温度和上年7月的温差共解释了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变异的63% 。根据预测,随着阿尔泰山脉的气候变湿和变暖,西伯利亚落叶松在1800米至1900米的海拔高度可能会受益于暖湿天气而生长更好。《中国科学报》 ( 2021-06-18第4版综合).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热带珊瑚岛礁植物繁育技术》出版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马国华、简曙光和任海主编的《热带珊瑚岛礁植物繁育技术》 ,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科研人员提出适合南海岛礁的植物引种策略,建议引种适宜防风固礁、绿化美化、药用和食用的植物种类,为绿化美化南海岛礁、保持岛礁植物群落生态平衡提供参考依据。《热带珊瑚岛礁植物繁育技术》一书,就是在海岛植物播、扦插繁育以及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基础上的基本总结,同时科研人员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植物繁育技术,对植物的繁育以及其功能都进行了补充。该书共计280页,书中附加了一些科研相关的图表、参考文献,图文并茂,将带给读者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揭示亚热带森林植物水分关系适应策略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张统等人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亚热带森林植物水分关系的适应策略。植物水分关系对森林植物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至关重要,阐明植物水分关系对大气氮沉降加剧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是揭示氮沉降背景下森林植物生理生态适应策略的关键。研究人员利用广东石门台林冠模拟氮沉降实验平台,以植物叶片水分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亚热带森林两种优势树种(锥栗和木荷)叶片水力性状对林冠氮添加的响应。《中国科学报》 ( 2021-06-11第4版综合).
    2021-07-02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