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科学新闻】华南植物园举办“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
    时间:2012-4-27来源:《广东科技报》4综合新闻作者:周飞李碧秋。 由华南植物园和《信息时报》社共同发起的“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在该园隆重举行,来自龙洞社区的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的孩子、家长及社工、志愿者50余人参加了亲子游园活动。 家长和孩子们在科普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游览了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 神秘的热带雨林植物、多姿多彩的奇花异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孩子们认知到丰富多彩的植物知识。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冬樱花绽放华南植物园
    近日,从云南引种、经6年悉心培育的冬樱花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开放,繁花朵朵,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据介绍,2005年,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到云南马关、昆明等地开展植物调查和引种工作,引进了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 专家认为,这表明冬樱花虽然天然生长在以云南为中心的海拔800~2200米山地阔叶林中,但也能在广州的自然条件下栽培和观赏。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常见花榈木可让癌细胞“自杀”
    本报讯(记者黄蓉芳)你知道吗,华南地区常见植物花榈木可让癌细胞“自杀”! 据领衔这项研究的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邱声祥介绍,花榈木是华南地区极常见的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广泛用于癌症疼痛及骨流失疾病治疗的中草药。 可减少传统抗癌药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花榈木中分离出的化合物中,可以通过诱导“自噬”而导致癌细胞死亡,这与传统抗癌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不同。 荔枝核也能抗癌。 华南的常见植物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抗癌“战士”。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从荔枝核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在体外对肺腺癌、肺癌、宫颈癌和肝癌的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作用若在动物或人体体内得到证明,即可证明荔枝核有抗癌作用,并可成为研制抗癌新药的天然产物。
    2013-02-01
    查看详情
  • 【科学新闻】内外兼修练就“生态拳”
    鼎湖山的资深导游梁月乔觉得鼎湖山的空气越来越好。 ”现任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忠良当年还是个小伙子。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俊浩以及管护科的员工们不得不高度戒备。 “我本人在做鼎湖山的护林防火几十年。 Frank与鼎湖山的交往开始于2008年5月的一封邮件。 “鼎湖山是研究的沃土。 鼎湖山已经烙印在他心上。 “我看重鼎湖山的前途。 ”蕉园村的村民把鼎湖山称为蕉园村“村肺”。 村里有条祖上留下来不成文的规定:蕉园村人进鼎湖山干活、靠砍树等赚钱是不吉利的。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四个兰花新品种获国际登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培育出四个兰花新品种,并于近日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成功登录。 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是世界上唯一的、权威的兰花新品种登录机构,只登录首次育成的兰花属间和种间杂交种。 据介绍,杂交不亲和是兰花杂交育种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这四个杂交种的育成为兜兰属的种间杂交、火焰兰与小花万带兰的属间杂交、火焰兰与五唇兰的属间杂交奠定了基础,并从亲本选择的角度为兰花新品种培育开辟了新方向。
    2013-01-11
    查看详情
  •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时间:2012-06-15来源:江门日报A15陈焕镛的铜像被树立在标本馆,他对植物分类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永远让后人铭记。 两人都遗传了父亲酷似外国人的面部特征。 3提出资源保护策略江门日报:你们认为父亲最可贵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江门日报:父亲在工作中有没有什么事令你们印象深刻? 陈都:父亲曾跟我们讲述他在英国购书的一段轶事。 4不太称职的父亲江门日报:陈都,父亲在70岁才生了你,是否对你很宠爱呢? 江门日报:父亲平时在家里做家务吗? 江门日报:在你们眼中他是怎样一位父亲? 江门日报:你们会以父亲为榜样来教育下一代吗? 他还与我父亲通宵长谈。
    2013-01-11
    查看详情
  • 陈焕镛:心念植物50载 一蓑烟雨任平生
    1928年他在中山大学建立起我国南方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标本馆。 标本馆开始建立时规模很小,陈焕镛却提出要尽力使之与世界著名的植物标本馆相媲美。 执著追求,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植物学【陈焕镛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就立下豪言壮语:“中国一定要有自已的植物学、植物园、植物研究所、植物志。 江门日报:他对编撰植物志这件事怎么看? 吴德邻:他曾生动地比喻说:“植物志是植物的户口册,有了它人们就能找到所需要的植物,把它们派上用场。 1963年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经他安排我在会上作了题为《兰花蕉科植物之研究》的报告,后来他还亲自帮我修改英文摘要并安排于1964年的《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
    2013-01-11
    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为何“火不烧山地不肥”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实地考察和研究,揭示了华南地区造林前焚烧荒山现象背后的理论和实际依据。 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进行农业、林业种植活动时,往往要在毁林后放火烧一次山,我国华南地区造林前也会对荒坡进行过火。 针对该问题,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课题组博士生杨龙在导师任海的指导下,以华南退化坡地广泛存在的芒草丛为对象,把6种代表性的乡土种和外来种的树苗种植在芒草冠层下,通过观测其存活率、生长状态、叶片生理生态和形态解剖学指标,判断芒草与种植的种类间是竞争还是护理效应。 当前这些地区造林的主要乡土树种竞争力不够,而外来树种如马占相思树苗,在草坡上直接种植后可以正常生长。
    2013-01-11
    查看详情
  • 研究揭示南方不同森林类型碳汇格局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对我国南方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格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据介绍,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森林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碳现状和碳汇潜力备受关注。 生物量可以直接反映森林植被的固碳现状,而碳积累速率将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 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生陈青青等在研究员闫俊华的指导下,利用两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热带亚热带区域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碳汇及其积累速率随林龄的增长呈现较大差异。 碳积累速率均随着林龄的增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阔叶林成熟阶段的碳积累速率远高于相同阶段针叶林的水平。
    2013-01-11
    查看详情
  • [信息时报]植物“吃”污水 黑河涌变清澈
    华南植物园里的河涌能“吃”污水的白姜花。 (图片均由受访专家提供)信息时报讯(记者蒋隽)臭河涌里种上六种便宜又常见的广州乡土植物,就能净化河涌两岸的生活污水,且净化1吨水只要5分钱! ”华南植物园副主任、研究员任海介绍,河涌中的污水经过人工湿地后,出水水质全部指标均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这个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能达到甚至优于传统二级生化处理厂效果。 “吃”污秘诀通过根茎吸收水里毒素湿地“吃”进污水“吐”清水的秘诀,在于种植的6种植物及其沉淀和过滤系统。 这6种植物分别是薏苡、象草、白姜花、黄苞蝎尾蕉、叠穗莎草、黄花蔺,它们可是从190多种植物中精选出来的。 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放线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其中总大肠菌群去除率高达99.9%以上。
    2012-05-09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