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广东科技报】广州学子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时间:2012-10-26来源:《广东科技报》15南粤科普作者:冯海波周飞李碧秋。
——华南植物园开展第三期“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
近日,华南植物园举行了第三期“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
王发国博士随后带领同学们边参观龙洞琪林边讲解植物知识。
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华南地区、广东地区及华南植物园的植物情况,包括大王椰子、榕树、东京油楠、铁东青、豆蔻、木芙蓉、杜鹃、山茶等植物。
同学们对植物背后的丰富知识和有趣的各类特征认真倾听和观察。
此次“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让师生们感受新奇的植物之旅,赢得了他们的好评。
-
【中国科学报】我国发现茜草科新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和大量分子系统学分析,新近发现了茜草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并将该属以华南植物园早期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主编——侯宽昭先生的名字命名。
据悉,这是继茜草科分类学家罗献瑞于1998年发表我国第3个特有单种属——桂海木属15年后,发现的第4个特有单种属,为后续进一步探讨茜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杂志上。
-
【中国科学报】“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
近日,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主办的“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
该活动注重“寓教于乐”,将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的知识融入海报展览、讲座、魔术表演、舞蹈、游戏、有奖竞答、问卷调查、发放宣传小手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旨在进一步宣传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帮助公众树立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为保护和恢复广东乌龟的自然种群,此前,华南濒危动物所龟类专家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了广东乌龟栖息地考察和放归自然的试验活动。
-
【中国科学报】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绿化有新法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的方法”近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隧道洞口主要采用端墙式、削竹式等形式。
采用端墙式隧道洞口时,为削弱大面积硬质表面对司机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立体绿化成为减少司机视觉冲击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立体绿化多采用攀援藤本植物,但要求攀援植物必须抗力性好、生命力强和耐干旱。
因此,目前所采用的攀援植物都不是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的最理想的立体绿化植物。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方法:将白花油麻藤的种子用水浸泡至发胀,播种于苗床上,播后覆土并覆盖稻草,淋水护养。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开展“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夏令营”活动
——神奇的植物之旅。
任海研究员讲解热带雨林空中花园。
7月7日上午,同学们分为三组,分别在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廖景平研究员、杜志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
三位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热带雨林植物、沙漠植物、南极北极高山植物、奇花异果及水下植物等,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向学生们普及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生态恢复学、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回归、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随后,同学们分组进行了“乔木整树蒸腾作用野外测定实验”、“能源植物的未来发展”、“姜目植物分类基础实验”三个科学小课题研究。
在能源植物专类园,吴国江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各种能源植物及国内外对于生物能源研究方面的进展及成果。
-
【中国科学报】酱油工业下脚料可制备香精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利用酱渣生物酶解制备热反应香精的方法及其制备的香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酱油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酱油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酱渣是酱醅浸淋酱油后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具备良好的精深加工潜力。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以酱渣为原料,对酱渣进行内切蛋白酶水解、外切蛋白酶水解和糖苷酶水解,然后将这些酶失活后,溶液经膜分离,再将透过液浓缩,加入糖和氨基酸进行热反应,从而制备获得香精。
-
【中国科学报】濒危植物珙桐回归保护区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回归启动仪式”近日在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成功回归八大公山。
此项目由国际植物保护联盟(BGCI)资助,湖北民族学院和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执行。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韦先娥指出,使珙桐回归自然是该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次良好发展机遇,更是对该保护区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和信任。
珙桐的保护是BGCI在中国资助的多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回归项目之一。
约有2000株珙桐分别回归到湖北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湖南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群落中。
-
【中国科学报】桂海木改变花部特征吸引访花者
花是植物用以传宗接代的器官。
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讨花部特征对特定传粉媒介的适应,并确定传粉综合征,即一系列反映植物为适应不同类型传粉媒介而产生的花部特征。
茜草科的桂海木是我国广西特产的珍稀濒危植物。
其花冠粉红色、细长喇叭状、花蜜深藏等一系列特征与典型的蝶类传粉综合征十分相似。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系统发育与繁育生物学研究组博士生谢佩吾在导师张奠湘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对桂海木进行了传粉生物学观察。
除产生大量的花粉外,桂海木还采取了其他的补偿机制,来适应新的传粉者并保证自身的生殖成功,如扩大的花冠管喉部、较长的花寿命等。
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系统与进化学报》。
-
【科学新闻】华南植物园举办“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
时间:2012-4-27来源:《广东科技报》4综合新闻作者:周飞李碧秋。
由华南植物园和《信息时报》社共同发起的“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在该园隆重举行,来自龙洞社区的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的孩子、家长及社工、志愿者50余人参加了亲子游园活动。
家长和孩子们在科普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游览了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
神秘的热带雨林植物、多姿多彩的奇花异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孩子们认知到丰富多彩的植物知识。
-
冬樱花绽放华南植物园
近日,从云南引种、经6年悉心培育的冬樱花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开放,繁花朵朵,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据介绍,2005年,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到云南马关、昆明等地开展植物调查和引种工作,引进了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
专家认为,这表明冬樱花虽然天然生长在以云南为中心的海拔800~2200米山地阔叶林中,但也能在广州的自然条件下栽培和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