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央视新闻】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2024广州专场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
时间:2024-11-0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朱子荣11月2日,以“嗨,科学!——好奇探索未知,科学连接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2024广州专场”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广州专场活动通过科学展览、实景模型、科普报告、科学文艺汇演、科学实践等形式,吸引了24家参展单位参加。其中,16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自2018年起,中国科学院每年举办面向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中国科学院科学节。今年,除了北京主场外,还在广州和西安设立了专场,融合区域科研院所特色,推出系列精彩活动。广州专场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承办,围绕“节目+节日”两大特色,强调科学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设置了“嗨剧场”“创新展”“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学与中国之夜”以及“科学教育沙龙”七大板块。其中,“嗨剧场”以科学文艺展演为主,将科学知识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创新展”板块集中展示各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科学教育沙龙”板块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科学教育平台及资源的整合协同、科普产业化等展开讨论。值得一提的是,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本届科学节的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和广东省林业局,共同发起“和自然为伴与科学同行”公民科学行动,鼓励公众参与到科研数据的记录工作,促进科学与自然的融合,深化科学教育融合自然教育的鼎湖山模式,为广东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式和新样板。
2024-11-05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全球红树林土壤碳来源研究获重要进展
时间:2024-10-22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全球尺度的分析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 “该研究确定了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比较了河口红树林和海洋红树林的有机碳储量,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解析了影响红树林有机碳来源的主要因素。”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表示,该研究结合了红树林沉积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氮碳比值和有机碳库的综合数据集,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信息,包括红树林与河流的接近程度。 红树林是最具生产力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渔业生产、海岸保护、沉积物固定,尤其是碳固存。红树林沉积物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0%,其含量随着地理位置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沿海环境(如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不仅通过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还作为从外部来源的碳的储存库。红树林沉积物,在潮汐交换的促进下,既积累了来自红树林植被的内源有机碳,也沉积了来自海洋或陆地的外源有机碳。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张靖凡表示,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源自红树林的内源有机碳是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分别为49%和62%)。河口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积累的海源有机碳(21%)少于陆源有机碳(30%)。河口红树林在沉积物中积累的有机碳比海洋红树林多(分别为282±8.1MgCha-1和250±5.0MgCha-1),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额外的陆源有机碳输入。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型红树林的碳储量占全球红树林总碳储量的67%,达到3025±345TgC,而河口红树林沉积物中的碳储量为1502±154TgC。该研究结果解析了沿海环境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强调了准确的量化有机碳来源对于有效分配蓝碳信用的必要性。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带一路”国家与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海洋负碳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413-z不同有机碳来源对河口和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研究团队供图河口和海洋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的概念图。研究团队供图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2348.shtm
2024-10-27
查看详情
【中国绿色时报】城市与园林共生共荣——广东省广州市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纪实
时间:2024-10-2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成立于1929年的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植物研究和保护机构,植物学、生态学、农学的影响力均列全球科研机构前1%,保育植物超2万种,迁地保护了华南地区80%的珍稀濒危植物。华南国家植物园药园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同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 3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创新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在物种保护、城园融合、生态惠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华南国家植物园温室航拍迁地保护 开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猪血木为中国特有单种属濒危植物。调查发现,其野外植株非常稀少,目前仅零星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市八甲镇和三甲镇。近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通过迁地保护,解决了猪血木繁育障碍,通过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繁育的数千株种苗已应用于造林与园林绿化,同时成功让100株猪血木回归野外。 这仅是华南国家植物园加快物种保护的一个缩影。该园率先建立了利用生物技术、生境恢复技术和种间正关系促进技术集成方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与示范,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彩云兜兰、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据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介绍,2022年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加大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力度,新引进物种4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5种、珍稀濒危植物469种。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20167个分类群,成功突破2万个分类群引种目标。 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特别重视特色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研发的低温处理荔枝保鲜技术、热处理荔枝护色技术以及荔枝保鲜剂和冷冻荔枝果实护色剂已开展规模化生产验证,达到大规模生产的品质要求,助力提升荔枝全产业链的总体效益。 3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由华南国家植物园牵头开展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研究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项成果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科技支撑。此外,2023年还荣获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中国植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在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也在努力推进热带亚热带植物知识与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上取得明显成效。 据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介绍,2022年以来,入园游客共计562万人次,举办科普活动693场、科普导览5414场,线上线下科普受众达2490万人次。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在开展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建设。展示园筛选出100多种适宜当地栽种的特色植物,包括广东含笑、猪血木等2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这些植物的推广应用,意味着一株株珍稀濒危植物将有机会逐渐走进大众生活,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带来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园融合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州样板 国家植物园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生态名片。广州发挥植物繁茂、四季葱茏的城市生态本底优势,传承爱花护绿的城市文化品格,致力于让科研成果、植物展示、生态科普走出植物园大门,走出一条“城园融合”之路,让葱葱绿意融入市民生活,让科研创新成果为绿美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发展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州样板。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广州创新构建的“1+3+N”城园融合体系,是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建设“北一中一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和N个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到2027年,建设10个以上的专类植物展示园和200个以上的生态科普宣教点,全面构建从国家植物园到街头社区,涵盖植物保护、科研科普功能的植物园体系网。目前已完成了迁地保护示范区,第一批和第二批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的选址,正在推进建设迁地保护示范区5个、专类植物展示园26个、生态科普宣教点122个。国家植物园体系水生专类植物展示园——白云湖公园 2024年8月8日,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云溪植物园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广州迁地保护示范区首个片区。该园坚持以植物迁地保育为核心,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承接国家植物园体系物种保育、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和园林园艺展示等重要任务。园内保育展示了各类植物132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5种,建设有新优花卉、睡莲植物、蜜源植物、珍稀植物、野牡丹等5个专类展示园。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云溪植物园 2023年7月20日,建成开放的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保存木本花卉植物961种。作为首个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展示园,这里建成了国内首个野牡丹科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国内首个簕杜鹃木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培育了国内首个野牡丹新品种,首次突破大花荣耀木、粉花蒂牡花等繁殖难点,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其他迁地保护示范区、专类植物园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建设也在有序推进。其中,大夫山迁地保护示范区引种保育榕属植物108种1.4万余株,举办全球“榕属+”创新研究学术报告会,交流榕属种质资源的收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马岭多彩簕杜鹃园等专类植物展示园建成开放,系统展示植物和种质资源收集成果。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各区的生态科普宣教点40个,开展以植物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和宣传活动,生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簕杜鹃专类植物展示园——马岭多彩簕杜鹃园 此外,地方生态科研能力持续增强。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院参与共建的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目前正在推进南方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通过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技术推广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3年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院新引种植物近3000种,保育物种约5700种;成功解析矮牵牛花朵大小遗传机制,挖掘关键基因6个,培养并申报植物新品种7项;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种11个,筛选推广新优植物200余种,推动新优、珍稀植物走出园、融入城。示范引领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 在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中,广州将植物建园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生态服务需求,确立了“树葱茏、道千里、惠万民”的愿景目标,制定了《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森林质量优化提升、城乡一体绿美家园优化建设、保护地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活力精品绿廊提升美化、古树名木保护修复、现代惠民林业集聚发展、全民爱绿护绿植绿“八大工程”,2023年到2027年,计划森林提质增绿100万亩,建设森林步道1000公里,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绿色空间的需求,以良好生态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区一策,打造示范引领。广州活化利用森林资源、自然景观、文化禀赋,“一区一策一特色”打造16个绿美广州生态示范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辐射带动”的生态建设新格局。黄埔区结合迳下村义务植树点和“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以科创引领、产业融合为特色,打造迳下村绿美广东示范点;增城区以“增江变画廊、荔韵变明珠”为目标,打造荔韵公园绿美广东示范点。 建设步道,打造生态普惠空间。广州以自然山水为基底,串联森林景区、公园绿地、滨海湿地等城乡人文山水资源,建设千里森林步道,与绿道、碧道、古驿道融合成网、多道连通,打造“步道千里、穿山连城”的绿色廊道。黄埔区以绿道、碧道、森林步道建设,连通环绕区域的8座主要山体,打造“八山连城”浅山森林环,推动建设全域美好宜居的生态空间。城园融合体系迁地保护示范区——海珠湿地 实施“新乡村示范带+”工程。广州积极打造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惠及林农发展。以全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打造多条旅游线路,广州云道等7条线路入选广东省森林旅游100条特色线路。建成省级康养基地7处、省级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6家、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3家,成为广东省拥有自然教育基地数量最多的城市。大力推广林蜂、林菌等林业特色产业,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让绿水青山成为广州市民的“幸福靠山”。 2023年至今,全市完成森林提质增绿46.66万亩,建设森林步道421公里、绿道71公里、水鸟生态廊道5785亩,建成古树公园11个;在2023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华南国家植物园龙洞琪林秋景 逐绿前行,步履不停。广州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让良好生态成为建设现代化广州的最美底色。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88dUKJSsikElD8CpdV_jw
2024-10-27
查看详情
【新华社】檀香:从植根中国到香飘世界
时间:2024-07-27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 马晓澄 陆浩7月17日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内拍摄的檀香树果子。新华社记者陆浩摄新华社广州7月27日电(记者马晓澄、陆浩)七月末,位于广州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内,一棵来自印尼的檀香树正在结果。其果实的外观如同蓝莓,散发出淡淡香气。“我们最开始将来自印尼的种子培育成活,长成幼苗。随后为了保证存活率,在1964年又继续引进了几百颗檀香种子,培育出300余株幼苗进行引种造林栽培试验。”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组研究员马国华说。檀香作为一种集药用、香精香料、精细雕刻及宗教用品于一体的重要珍贵用材树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和文化渊源。据了解,中国进口檀香木已有1000多年历史,最初主要作为敬献佛祖的贵重香料,后逐渐用于中医、雕刻工艺品以及制作香薰、香精等。如今的北京雍和宫内,就有一座用檀香木雕刻的巨佛像。据介绍,檀香树对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要求较高,最适宜生长的气温在23至35摄氏度之间。直到20世纪90年代,檀香树在全中国仅推广200多亩。“但这为后来中国檀香树的种植和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马国华说。马国华介绍,檀香树是半寄生植物,它的须根上长着许多“吸盘”,这些吸盘紧紧吸附在寄主植物上,从它们那里获取水分和养料,“种植檀香树的周围,还要适当种植豆科、蔷薇科等植物,与其共同生长。如果单独种檀香树反而效果不好。”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对檀香的需求逐渐扩大,科研人员加大了对檀香树的研究和推广。马国华说,“檀香树的适宜种植月份有限,我们就改变育苗条件,让檀香树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同时保留根部土壤进行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97%。”他介绍,目前中国已拥有约10万亩的檀香树种植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以及云南等地,其中广东占了将近九成。檀香树在中国的研究与推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科研实践。2022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据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在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本土特有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经济植物等物种数提升到2万种左右,其中经济植物达到6000多种。马国华研究团队先后开展“檀香半寄生性研究”“半寄生杂种檀香引种限制因子的研究”以及“檀香根和吸器发育与寄主植物根际酸碱度和内源激素关系研究”等,致力于推动檀香树种植技术创新、提高种植成功率和产量。掌握了檀香培育和种植的成功经验后,马国华团队总结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檀香种植的合作项目。“我们目前分别在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种植了2000亩和500亩的檀香木,希望通过这些合作促进檀香种植技术的国际交流,让这些适合在当地生长的作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檀香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香精提炼、工艺品雕刻、制造业、医药行业、宗教用品加工业、化妆品、日用品、保健食品等行业。马国华认为,在崇尚自然、关注健康的现代社会,檀香的用途将更为广泛。“从印尼到中国,再到世界,檀香的传播之路是一条充满传奇与故事的旅程。它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更是促进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桥梁。”马国华说。
2024-10-21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用固氮植物改造桉树人工林,研究有新进展
时间:2024-10-14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对固氮植物改造桉树人工林研究获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上。 混交林具有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微生物群落等特征,并优化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含有固氮植物的混交林中是否有相同的结果并未被证实。引入固氮树种与桉树混交具有与施氮的相似的效应,可能破坏生态系统C:N:P的化学计量平衡。 因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分析施氮和引入固氮树种混交处理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酶、叶和根的C:N:P化学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除微生物生物量C:N比外,施氮导致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失衡。引入固氮植物混交降低土壤C:N比,提高C:P和N:P比,但未改变其他C:N:P化学计量特征,且该结果得到两项数据整合的证实。 该研究强调利用固氮植物改造桉树人工林,有助于维持其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支持了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生产的理念。研究人员分析施氮和引入固氮树种混交处理对桉树人工林的影响
2024-10-21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研究发现多食用富含原花青素的果蔬能“抗毒”
时间:2024-10-09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在重金属毒性调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总环境科学》和《环境技术与创新》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联合资助。环境中的有毒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物链,并可能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例如镉过量摄入引起骨脆性或肾损伤,铅会导致肾、脑中毒(神经胶质瘤)等。某些特定膳食补充剂(维生素族、抗氧化剂、矿质元素)具有缓解重金属胁迫和毒性的作用,但其对肠道过程中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索饮食干预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机制对减轻或预防镉和铅对人体的毒性和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组博士生孙硕、硕士生陈香华等人研究了多种抗氧化剂和矿质元素对模拟胃肠和小鼠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抑制作用,发现添加蜂胶及其提取物显著降低了糙米中铅的生物有效性;中剂量原花青素对糙米和精米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研究同时发现,糙米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下降与铁含量显著负相关。蜂胶提取物和原花青素能有效降低小鼠肝脏中H2O2含量、MDA水平,恢复还原性谷胱甘肽水平。该研究证实抗氧化剂能更好地抑制重金属的生物利用度,蜂胶及其提取物和原花青素等可能是干预人体铅和镉暴露的替代膳食补充剂。转录组学结果显示膳食补充剂下调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揭示了这些成分可以调节与膳食镉毒性和吸收相关的特定途径基因的表达,如凋亡途径、抗氧化相关途径和矿物质吸收途径。研究人员表示,多食用富含原花青素和锌的果蔬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经口摄入镉的负面影响。糙米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下降与铁含量显著负相关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10/09/SF12735458aae481f425ed41ca82eeb6.html
2024-10-14
查看详情
【新快报】华南植物园又有新发现
时间:2024-10-12 来源:《新快报》 作者: 陈慕媛 周飞新快报讯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活跃且能被生物可利用的组分,在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及其稳定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植物资源输入改变将会影响到土壤有机质动态,但目前尚不清楚植物资源输入如何影响热带森林土壤DOM组成及其与SOC吸附的关系。基于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热带原始林建立的植物资源输入改变试验研究平台,华南植物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团队,结合多种实验手段,探讨了土壤DOM的数量、光学性质和分子水平特征等对植物资源输入改变的响应。研究表明,植物资源输入改变在短期内(处理8个月后)就能显著改变DOM的光学性质,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为腐殖质指数和三种指示不同有机质来源的荧光组分。在凋落物去除和植物资源输入整体去除的处理样方中,O/C比、等效双键数、芳香指数和富含羧酸的脂环分子化合物均显著增加,而可被生物利用的DOM组分的百分比显著下降。此外,与对照相比,木质素和单宁等顽固性组分的百分比在这两种处理中增加超过20%。研究对深入探讨植物资源输入改变条件下土壤DOM动力学与有机碳吸附的关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以“Changesinplantresourceinputsleadtorapidalterationsinsoildissolvedorganicmattercompositioninanold-growthtropicalforest”为题于2024年9月发表于国际经典学术期刊Geoderma(IF5-year=6.7)上。华南植物园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鲁显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已出站博士后牛国祥(现为庐山植物园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其他共同作者包括华南植物园的禤映雪、毛庆功与陈伟斌博士,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的王俊坚研究员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资助。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24.117047图:植物资源输入对热带原始林森林土壤DOM光谱性质(左)和不同功能组分相对丰度(右)的影响。 报道链接:https://www.xkb.com.cn/articleDetail/348721
2024-10-14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关于全球“无机磷肥”的去向,研究有新发现
时间:2024-09-09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团队揭示全球无机磷肥的去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OneEarth上。磷是所有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必需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随着人类对食品和木材等物质的需求持续增加,当前人类对无机磷肥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全世界的磷肥年消耗量已从1961年的500万吨磷增至2020年的2500万吨磷,并可能在2050年增至2700万吨磷(约等于6000万吨磷肥)。磷肥的生产原料主要为磷矿石(84%~90%),而当前全球磷矿石的储量只够维持50至400年,因此人类对磷肥需求的增长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挑战。与此同时,磷肥的低效利用(利用率往往低于15%)导致了水体磷含量升高,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成为很多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缓解磷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深入认识无机磷肥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和主要影响因素。本次研究结果增加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过程的认识华南植物园磷素研究方向建立了一个关于磷添加实验中磷肥去向的全球数据库,整理了磷肥在植物吸收、土壤滞留和淋溶流失方面的占比,纳入了1972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274篇论文中的987组观测数据。基于此数据库,量化分析了施用磷肥的去向,并运用MetaFores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不同地点磷肥去向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只有大约12.6%的无机磷肥被植物吸收利用,67.2%的无机磷肥滞留在土壤中,另有约4.4%的无机磷肥从生态系统中流失掉。而且,存留在土壤中的磷肥大部分以非活性无机磷形式存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过量施肥是导致植物磷肥利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pH和容重也是影响磷肥利用效率和磷肥去向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增加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过程的认识,对于农田磷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记者了解到,该研究是华南植物园磷素研究方向在磷添加实验系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前期相关研究包括磷添加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对土壤氮动态的影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等。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9/09/SF12586674451cc2eae6b04fbfb50610.html?channel=weixin
2024-10-01
查看详情
【新快报】华南植物园等发表茜草科1新族和1新属
时间:2024-09-30 来源:《新快报》 作者: 陈慕媛 周飞新快报讯茜草科是被子植物第四大科(以物种数计),含71族、580属、约14000种。茜草科植物除了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以外,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该科具有极高比例的单型族和单型属,即许多族或属下仅含1个物种。已有研究表明,茜草科中单型属的占比高达34.5%。由于部分茜草科类群未被充分研究,该科植物中是否存在更多的单型族或单型属还未可知。近日,新快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涂铁要、张奠湘等学者联合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谢佩吾副研究员、美国国家标本馆JunWen教授、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茜草科专家SylvainG.Razafimandimbison等对采自多地的茜草科水锦树属等类群进行详细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锦树属并非单系类群,其中垂枝水锦树和丁茜族互为姐妹类群,但是未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共衍征。和其他9个近缘族相比,垂枝水锦树不仅系统发育位置独立于茜草科其他各族,其形态特征也十分独特:叶二列排列或3-4枚轮生;花序复伞圆锥状;柱头棒状、具花粉二次呈现现象;子房二室、胚珠多数;蒴果室背开裂;种子三角锥形等。基于垂枝水锦树在茜草科中独立的系统位置和独特的形态特征,新成立茜草科1新族、1新属和1新组合,即棒柱茜族、棒柱茜属和垂枝棒柱茜。至此,茜草科中族和属的总数分别达到72族和581属。研究结果提示应当优先对茜草科中一些形态独特的种类开展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以不断完善茜草科族一级和属一级分类系统。同时,此类研究对茜草科植物的生物地理起源和物种分化模式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在线发表于生物多样性专业期刊《生物多样性》上。华南植物园涂铁要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谢佩吾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bod2.12013图1.茜草科木兰茜亚科系统发育;图2.垂枝水锦树和丁茜形态特征;图3.木兰茜亚科族一级分化时间。 报道链接:https://www.xkb.com.cn/articleDetail/346145
2024-10-0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比推理小说还烧脑!“隐居”百年的她如何“重现江湖”
时间:2024-09-09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张双虎 朱汉斌“隐身”百年的八角花。受访者供图当来到茶园山喀斯特山洞洞口,见到“消失”百年的八角花时,凡强的心情像花儿一样明媚起来。为了寻找这种植物,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凡强和他的团队曾大费周章却多次无功而返,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遗世独立”的八角花百年之后“重现人间”。近日,最新一期美国植物分类学会会刊《系统植物学》发表了这段跌宕起伏的物种“证新寻老”历程。发现新种2022年7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开展生物学野外实习时,于广东肇庆市封开县采集到一种唇形科假糙苏属植物。初步研究后,他们认为该物种和已知的八角花很像。“但从文献记载和标本比对看,新发现种和八角花还存在区别,因此我们初步认为这是个未被描述的新种。”凡强告诉《中国科学报》。植物分类有着严谨的考证过程,论证一个物种是否为新种,必须将其与同属的近缘种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比分析。在查阅八角花相关资料时,凡强发现八角花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很久,今天能找到的只有两份100年前采集的标本。1924年7月,岭南大学(现并入中山大学)学者杜赓平、曾怀德在广东“Fungwanhui”采集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八角花”的植物,并将其压制成标本。后来,美国阿诺德植物园植物分类学家E.D.Merrill鉴定其为Paraphlomisrugosa(Benth.)Prain(唇形科假糙苏属假糙苏)。196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李锡文系统研究了中国产假糙苏属植物,发现杜赓平、曾怀德采集自Fungwanhui的标本并非Merrill所说的Paraphlomisrugosa,而是一个新种,并将其命名为ParaphlomiskwangtungensisC.Y.WuetW.H.Li,中文名按照当地俗称定为八角花。描述新种的时候要给出产地,因为标本标签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李锡文只能根据标签记录的Ch'auenshan,推测其采集自广东潮汕地区,并将Fungwanhui推测为“凤凰湖”。李锡文当年参考标本确认了新种八角花,现在凡强要研究一个新种与八角花是否有差别,一定要找到那些标本。但历经百年沧桑,当年的标本如今仅存两份,一份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标本馆,另一份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论证新种仅比对两份标本显然不够严谨。”凡强说,“最好能找到八角花活体。”“寻花”未果《中国植物志》沿袭李锡文的推断,对八角花采集地的描述是:产广东东部,生于山坡竹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潮汕凤凰湖。2022年7月,凡强带领学生到潮州考察,但当地只有“凤凰山”,附近没有叫“凤凰湖”的地方。凡强找到潮州当地的自然爱好者,希望能得到些帮助。当地自然爱好者陈明丰、丁铨、丁剑鸿等人做过多年野生植物调查,非常熟悉本地物种分布。但他们从未见过八角花,而当地记录过的假糙苏属植物也仅假糙苏一种。经过分析,大家认为“凤凰湖”应该在凤凰山一带。碰巧,凤凰山上有个天池。“凤凰湖会不会是天池的别名”带着这种猜测,研究团队开始按照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区域,对凤凰山保护区内不同的生境进行“地毯式”搜索。但寻找了整整4天,考察队一无所获。此后,研究人员还到凤凰山原始森林、万峰山自然保护区、龙头山林场等几个假糙苏属植物记录点实地考察,依然无功而返。“现在的地名和《中国植物志》记载的并非完全一致,我们最后觉得可能地点有误,发现地或许不在潮州。”凡强说,“因此只能回来查标本原记录,寻找更详细的地名。”地名勘误虽然出师不利,但团队并未放弃寻找。凡强查阅了保存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八角花标本,发现英文记载的地名采用民国时期的“邮政拼音”(以拉丁字母拼写地名的系统),采集地为:“LungT'auShan,Fungwanhui,Ch'auenshan”周边地区。此外,凡强等人发现同时期采集于广东的植物标本中,明确标注“LungT'auShan”位于广东北江流域。深入考证中,凡强找到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八角花同时采集的蓆草标本登记纸,上面明确写着采集于“北江龙头山”。“由此可以确定,LungT'auShan是位于广东韶关始兴和曲江交界处的龙头山。”凡强说,“但更详细的地名Fungwanhui,Ch'auenshan仍不能确定是哪里。”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保护总监陈辈乐认为,地名Fungwanhui依据粤语发音记载,其发音很像“风湾墟”。丁铨找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出版的地图,发现当时龙头山附近确实有叫“风湾墟”的地方。当时的“风湾墟”今已不存,取代它的是韶关市曲江区枫湾镇。研究人员进一步推断,Ch'auenshan的发音,可能是今天枫湾镇内的“茶园山”。“《中国植物志》中对八角花产地描述的差错,可能源自后来学者用普通话拼读粤语发音,后来在《中国植物志》修撰中,又将其写成‘潮汕凤凰湖’。”凡强说,“如果这些推断无误,原生环境也未被破坏,在枫湾镇茶园山一带,应该能找到八角花。”于是,凡强团队决定去茶园山碰碰运气。重见天日前期调查中,研究人员推测八角花属于“准洞穴种”,即通常生长在喀斯特山洞洞口。而枫湾镇附近属于喀斯特地貌,有很多大小各异的溶洞。2022年7月31日,研究团队和爱好者赶到枫湾镇。去茶园山的路上,他们看到头顶直线距离两三百米处似乎有个溶洞。“我们去上面山洞看看吧。”不知谁最先提议,于是大家纷纷下车,拨开杂草和乱石爬向山洞。离洞口还有十几米,凡强隐约看见一些白色的小花。“当时就有强烈的预感。”凡强加快了语速,“我知道这趟‘来对了’。”那一刻,在茶园山喀斯特山洞洞口,花谢花开、寂寞绽放百年的八角花忽然和研究团队一起“明艳”起来。“我们的运气特别好,找到八角花时,正值它的花期。”凡强说,“后来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比对,确认新发现的唇形科假糙苏属植物和八角花是近缘的不同种。”最终,这个与八角花不同的新种被命名为章鱼假糙苏。意义非凡“植物标本,特别是早期采集的标本非常珍贵,到今天仍然值得认真研究。”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植物保育部高级生态学主任张金龙认为,虽然《中国植物志》、Floraof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广东植物志》等著作已出版,但国内仍然有很多未知种,有些种群很小,标本数量也很少,而其中也有不少分类问题有待澄清,所以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张金龙介绍说,早期的植物标本多由外国人采集或记录,新旧拼写系统、方言和行政区划的变迁,很容易引入错误记载,给研究人员带来困扰。因此,使用早期标本时,需对记录信息仔细考证。“开展保护等级评估、进行标本数字化、出版在线版本等都需要纠正前人记载的错误。”张金龙说,“比如八角花,如果不纠正记载错误,找不到模式产地,就无法找到野生种群,更谈不上保护和深入研究。”发现第一株八角花后,凡强团队扩大搜索范围,在附近两个山头上发现了少量八角花。“八角花比我们发现的新种数量更少,目前共发现两三百株成年个体,分布在很小的范围内。”凡强说,“八角花属于非常‘狭域’的特有种,虽然目前还未做濒危状况评估,但至少是一个濒危种,因此更需要保护。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其生境,探究这种喀斯特物种是否有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或资源利用价值。”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600/036364424X17194277229647《中国科学报》(2024-09-09第3版 综合)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nro6O1CPIBDyxqNJ_80BQ
2024-09-25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1/50)
关闭
首页
园况介绍
园况介绍
返回上一页
园简介
园简介
返回上一页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返回上一页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返回上一页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返回上一页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返回上一页
党委
党委
返回上一页
纪委
纪委
返回上一页
工会职代会
工会职代会
返回上一页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返回上一页
学位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返回上一页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返回上一页
年报
年报
返回上一页
园大事记
园大事记
返回上一页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返回上一页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左侧
返回上一页
历史沿革右侧
历史沿革右侧
返回上一页
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
返回上一页
中心与平台
中心与平台
返回上一页
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
返回上一页
园艺中心
园艺中心
返回上一页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返回上一页
全国重点实验室
全国重点实验室
返回上一页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返回上一页
标本馆
标本馆
返回上一页
野外台站
野外台站
返回上一页
公共实验室
公共实验室
返回上一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返回上一页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返回上一页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返回上一页
获奖
获奖
返回上一页
论文
论文
返回上一页
专著
专著
返回上一页
专利
专利
返回上一页
新品种
新品种
返回上一页
软件著作权
软件著作权
返回上一页
标准
标准
返回上一页
新属新种
新属新种
返回上一页
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
返回上一页
合作项目
合作项目
返回上一页
院地合作
院地合作
返回上一页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
返回上一页
国家级人才
国家级人才
返回上一页
省部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返回上一页
青促会
青促会
返回上一页
研究员
研究员
返回上一页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返回上一页
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
返回上一页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返回上一页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返回上一页
概况
概况
返回上一页
简介
简介
返回上一页
教育动态
教育动态
返回上一页
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返回上一页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返回上一页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返回上一页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返回上一页
硕士招生
硕士招生
返回上一页
博士招生
博士招生
返回上一页
培养管理
培养管理
返回上一页
下载中心
下载中心
返回上一页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返回上一页
科教协同
科教协同
返回上一页
大学生夏令营
大学生夏令营
返回上一页
科创计划
科创计划
返回上一页
留学生
留学生
返回上一页
毕业就业
毕业就业
返回上一页
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
返回上一页
相关通知
相关通知
返回上一页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
返回上一页
交流动态
交流动态
返回上一页
BGCI中国办公室
BGCI中国办公室
返回上一页
IABG秘书处
IABG秘书处
返回上一页
游客服务
游客服务
返回上一页
门票信息
门票信息
返回上一页
交通指引
交通指引
返回上一页
导览地图
导览地图
返回上一页
餐饮娱乐
餐饮娱乐
返回上一页
景点欣赏
景点欣赏
返回上一页
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
返回上一页
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
返回上一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返回上一页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返回上一页
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
返回上一页
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
返回上一页
弘扬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返回上一页
创新文库
创新文库
返回上一页
形象标识
形象标识
返回上一页
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规定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指南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目录
返回上一页
依申请公开
依申请公开
返回上一页
公民
公民
返回上一页
法人/其他组织
法人/其他组织
返回上一页
预决算公开
预决算公开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返回上一页
违纪违法举报
违纪违法举报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