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央视总台—中国之声】这些越南竹子 为何用中国专家来命名?
时间:2024-12-03 来源:《央视总台》中国之声 作者: 王悦舟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越南记者王悦舟。今天的故事我们要从越南的竹子讲起。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温度高、雨量充沛,特别适合竹子生长,全国竹林总面积近160万公顷,世界上有1200多种竹子,越南就占了总数的将近四分之一。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越南,有一些种属的竹子是以一位中国植物学家的名字命名的。2012年11月,越南植物研究学者陈文进在对越南南部竹类植物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攀援性竹类,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竹亚科的系统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具有重要价值,陈文进将其命名为“念和竹属”(Nianhochloa)。2012年12月,越南林业科学院东北中心的学者阮文寿发现了一个新的牡竹品种,这种竹子在建筑等多个方面有广泛用途,阮文寿将这一品种命名为“念和牡竹”(Dendrocalamusnianhei)。两位越南植物学研究者不约而同地给他们的重要发现取了同一个名字,只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共同的老师,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植物分类研究组原组长、国际竹藤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夏念和教授。夏念和教授第一次来到越南考察是在2003年,二十多年前的越南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但是夏教授却不畏艰苦多次深入当地的深山密林考察植被情况,并且与越南植物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建立了联系,之后两国在植物研究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2005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开始招收第一名越南籍博士研究生,到2024年,共计招收17名越南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毕业15名,毕业学生分别在越南科技部、越南科学院、越南国立林业大学、越南大叻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工作,并且多名学生已经担任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职务。这些学生中,有六位博士和一位硕士都是夏念和教授培养的,这些学生学习期间在夏教授的指导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和夏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回到越南展开科研工作之后,一旦取得成果,他们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并决定以恩师的名字命名这些发现。除了陈文进发现的“念和竹属”和阮文寿发现的“念和牡竹”,越南国立林业大学的副教授武光南也把他发现的一种木兰科含笑属植物命名为“念和含笑”。夏念和教授的名字被用于命名越南多个植物种属,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认可与尊重,更是中越两国在植物研究领域深厚情谊的生动体现。在夏念和教授等一批中国老师的带领下,中越两国除了对竹类资源的发现与保护,还在竹产业发展、竹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两国学界、企业之间的互访与交流,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更推动了市场的拓展与融合。2024年11月中旬,越南国立林业大学举办建校60周年校庆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叶清和科技外事处副处长余艳、研究员夏念和组成的代表团应邀参加。出席此次校庆活动的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学者,但是来自中国的代表团受到了特别的重视,除了与校领导的会见,还参与了该校主持的可持续管理的碳汇交易国际会议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越南国立林业大学,很多领导和学术骨干都曾经到华南植物园学习过,该校的武光南副教授和王维兴讲师又都是代表团中夏念和教授的学生,所以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师生相见更是格外亲热。竹子在东亚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化中常用“宁折不弯”来形容竹子所代表的品质,古人也将竹视为文人四友之一,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而在越南文化中,竹子同样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坚韧与忠诚的象征。从传统民间故事到现代文学,竹子贯穿于越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夏念和教授师生所代表的中越在竹子科考方面的合作,让这种文化融合在现代续写了新的篇章,也为中越友好拓展了新的领域。以上就是总台驻越南记者王悦舟在当地的观察。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越南记者王悦舟中国之声《总台记者看世界》栏目通过总台驻外记者视角记录世界风云变幻为您打开“看世界”的窗口《总台记者看世界》每日播出时段中国之声《正午60分》节目首播《新闻进行时》16点时段重播
2024-12-08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播撒科学种子,点燃科学梦想!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
时间:2024-11-27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记者近日获悉,为激发同学们的科学梦想和科学志向,10至11月期间,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协办的“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走进了天河区6所学校,为学生们带去了精彩的植物科普讲座。华南植物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着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积极走进中小学开展不同类型的科普课程及讲座,使学生们“零距离”感受植物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体育西路小学:《神奇的姜》科普讲座刘焕芳博士走进体育西路小学,以姜的谚语作为切入点,把同学们带进了姜的奇妙世界。这场讲座不仅为同学们的科学学习播下了兴趣的种子,还为学校的茶文化及农耕体验活动注入了新活力,使学生们更深入地学习了植物生长的奥秘,也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索农耕文明和自然环境的关联。汇景实验学校:《探秘果蔬世界》科普讲解朱虹研究员走进汇景实验学校,介绍了中国果蔬概况等多方面内容,设置趣味互动环节,教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果蔬品质。讲座内容让同学们对果蔬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引导同学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龙口西小学:《水果的奥秘》科普讲解张丹丹高级工程师从科学的视角揭秘了日常生活中关于水果的各种有趣现象,让龙口西小学的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加科学地食用和保存水果,更激发了他们对水果相关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提升了同学们对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逆境中的茶香》科普讲座曾兰亭研究员走进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巧借乌龙茶命名与制作的缘由介绍,使同学们领悟了“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的道理,详述了茶叶的种植、历史、分类等基本信息以及茶场环境、特性和制作过程等,拓宽了同学们的茶艺知识视野,让他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下,懂得以科学视角洞察生活中的哲理与规律。奥体东小学:《兰花世界探秘》科普讲座房林副研究员来到奥体东小学,为师生揭开兰花神秘面纱,细致讲解其分类辨认、繁殖策略与环境关联,使学生深刻认识兰花生态保护,体悟科研于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天河外国语学校:《作物驯化与人类的生活》科普讲座陈红锋研究员走进天河外国语学校,以作物驯化与人类文明、转基因技术等内容为切入点,深入科普作物驯化历程,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对转基因安全问题的阐释,培养了同学们严谨的科学思维与理性判断能力,为其科学素养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11/27/SF129845763c1f10237bdf463abf36ba.html?channel=weixin
2024-12-0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水坝建设有助于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固持
时间:2024-11-21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带一路”国家与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水坝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固持及氮磷沉积固持及氮磷沉积。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环境管理杂志》(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水坝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深度影响的概念图。研究人员供图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黄幸运表示,红树林沉积物对碳固持和氮磷沉积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在调节全球变暖和吸附海洋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农业活动和水产养殖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水坝开始围绕红树林湿地建设,导致这些区域的土壤和沉积物发生变化。然而,水坝建设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碳积累和氮磷沉积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王法明团队在珠江口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选取了一个自然红树林湿地(坦头村)和一个被水坝围绕的红树林湿地(南沙湿地公园)进行对比研究。为了明确水坝建设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测定土壤剖面的210Pb含量,确定了水坝建设前后土壤的沉积深度。此外,研究分析了水坝建设前后土壤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碳、氮、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坝建设之前,两个红树林湿地的碳、氮、磷含量相近。然而,在水坝建设之后,被水坝围绕的红树林湿地的碳、氮、磷含量显著高于自然红树林湿地,表明水坝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以及氮磷的沉积。此外,比较两个红树林湿地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发现,水坝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碳的积累深度,这表明水坝未来将会持续促进碳的积累。本研究强调了滨海管理措施,特别是水坝建设,对红树林湿地碳积累和氮磷污染沉积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发现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4.123341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1/534463.shtm
2024-12-0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学者研究发现粗叶榕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时间:2024-11-14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周飞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于慧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利用Illumina,PacBioHiFi及HiC等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粗叶榕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数据》(ScientificData)。粗叶榕的基因组组装与注释(a.基因组大小评估;b.Hi-C互作热图;c.基因组圈图)。研究团队供图粗叶榕又称五指毛桃,为桑科榕属的药食同源植物,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其根部为浅黄色,有香气,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黄酮类、苯丙素类和多糖等,这些成分在植物的抗病能力、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药用价值上都扮演着关键角色。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读博士研究生黄伟城表示,目前,对粗叶榕的基因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其特定药用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方面。尽管已有部分关于粗叶榕基因组的初步研究报告,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表型特征或叶绿体基因组,对于全基因组的深入解析仍显不足。为此,于慧团队利用Illumina,PacBioHiFi及HiC等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粗叶榕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图谱。其基因组总大小约为297.27Mb,scaffoldN50为19.71Mb,其中94.90%的序列被锚定到了13条染色体上。共注释到132.79Mb的重复元件,占比基因组的44.67%。通过从头预测、转录组测序和同源基因比对共鉴定到28625个蛋白编码基因,并成功获得其中92.39%基因的功能注释信息。论文通讯作者于慧表示,高质量的粗叶榕基因组为解析香豆素等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及药用有效成分的品质提升奠定前期基础。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4-03376-z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1/533971.shtm
2024-11-21
查看详情
【人民日报】携手开展中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时间:2024-11-1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姜晓丹科考队员在秘鲁进行科考时合影。华南植物园供图成片的安第斯皇后凤梨。葛学军摄(人民视觉)中国与秘鲁,虽远隔万里,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的道路上大有作为。共同研究珍稀物种的保护、在科研中互相启发、建立国际合作人才队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两国科研人员增进了解、深化合作,取得一项项崭新成果。在位于广东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新馆一楼第三排的架子上,整齐码放着来自秘鲁的植物标本。“现在秘鲁标本的馆藏已经达到6300多份,10多年前只有几百份,还都是从其他国家交换来的。”馆长罗世孝拿出一份标本向记者介绍,标本纸上,植物的科属、编号、生长环境、经纬度等信息有清晰记录,“这些标本来之不易,寄来之后,我们都会尽量把信息补充完整。”一份份标本、一条条记录,不仅凝结了科研人员的心血,也见证了中国与秘鲁之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故事。“共同保护秘鲁的国宝级植物”罗世孝重点介绍的标本,是被誉为秘鲁国宝之一的安第斯皇后凤梨,这是植物界的明星物种。“此前只在书本上见过,2010年才第一次看见实物,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当时内心的震撼。”罗世孝说。安第斯皇后凤梨以秘鲁为主产地,玻利维亚靠近秘鲁边境一侧也有少量分布,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米到4800米的安第斯高山区。“当地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通常稀疏低矮,但是这种凤梨能长到十几米高,连片分布如同森林。”罗世孝说,这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加上当地人采集薪柴以及焚烧开辟牧场,安第斯皇后凤梨面临生存威胁,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安第斯皇后凤梨是世界上现存最为高大的凤梨科植物。”中国科学院南美科考项目负责人、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介绍,为了保护这一植物,中国和秘鲁的科研人员于2010年合作开展相关保护生物学研究,“一开始的研究方向很重要,既然我国和秘鲁的科研人员都对这种珍稀植物感兴趣,不妨以此为起点开展合作,共同保护秘鲁的国宝级植物”。合作10多年来,葛学军团队与秘鲁的合作伙伴联合发表了多篇论文,涉及安第斯皇后凤梨的基因组和保护遗传学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由此积累的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当地开展这一物种的保护工作。刘露是葛学军的学生,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今年8月,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上发表关于安第斯皇后凤梨保护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我们利用重测序技术,对来自秘鲁的9个群体共计200个安第斯皇后凤梨个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9个群体间高度分化,群体内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遗传负荷,尽管各群体内部缺乏遗传变异,但平衡选择在维持基因组局部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露解释,简单来说,该项研究就是通过科学手段,表明安第斯皇后凤梨群体的濒危现状和灭绝风险,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发现将为制定安第斯皇后凤梨后续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得到了秘鲁科研人员高度认可。”“不研究世界,也研究不好自己”时间回溯到2006年。在中国驻秘鲁大使馆的引荐下,秘鲁亚马孙研究所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开展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研究。华南植物园负责承担这项任务。2008年12月,时任华南植物园主任的黄宏文研究员作为科考队队长,带队到秘鲁考察,那也是葛学军第一次来到这个拉美国家,“飞了20多个小时,到了发现啥都不认识,连行道树都是完全没见过的品种。”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经费有限,葛学军等人每次来科考,都提前与当地科研人员沟通,做好详细计划,不想浪费一分一秒。科考队去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队员们每天都面临路线不熟悉、物种不了解、环境不适应等困难。“很多地方当地科考人员都没去过,向导有时也会迷路。”罗世孝说,但再多困难都挡不住大家的工作热情,“早上8点出发,采集植物后,当晚就得处理材料、压好标本并开始烘干,往往要工作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才能完成。”虽然路途遥远,语言沟通也不算很顺畅,但对葛学军、罗世孝等植物研究者来说,这里充满了惊喜。“南美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全球30多万种高等植物中,南美拥有超过11万种,比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都丰富,且特有水平高。”葛学军说。“在秘鲁,有许多国内没见过的植物种类,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种类。像玉米、红薯、土豆、番茄、辣椒等,目前在我国广泛种植,但我们种植的是栽培驯化种,其野生亲缘种大量分布在拉美。”葛学军介绍,一些国内需要治理的入侵物种,像原产于南美的水葫芦等,其治理办法也能在科考中得到启发,“对生物研究来说,具有全球眼光很重要,不研究世界,也研究不好自己。”“合作交流,让秘鲁人民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至今,葛学军已经去过秘鲁十几次,从一开始在飞机上很难见到中国面孔,到现在两国科研人员往来频繁、交流合作愈发密切,葛学军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仅是学术研究这么简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交流,让秘鲁人民更全面地认识中国。”2009年,华南植物园承办的第一届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热带/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跨国界保护研究及管理研修班”在广州举办,18名来自拉美、非洲及东南亚的科技官员和研究人员来到华南植物园。“参观互访、联合培养学生、开展研讨会等,都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大有裨益。”华南植物园科技外事处副处长余艳介绍,自2009年以来,累计有近百人次的拉美学者和科研人员来参观访问。增进了解,对于科研团队开展工作也起到了助推作用。“我认为,深入合作始终要以深入了解为前提。”葛学军举例,植物园逐步与多所拉美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联络、签署合作协议,不少学员对其中的牵线搭桥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保护的研究是长期的,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合作也需要耐心,打好合作交流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共同挑战。”葛学军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
2024-11-18
查看详情
【新华社】秘鲁“国宝”植物牵起中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时间:2024-11-1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 陆浩 马晓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右一)和其他科研人员在秘鲁野外进行科考时的合影(2018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发新华社广州11月12日电(记者陆浩、马晓澄)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标本馆内,馆藏着一份来自秘鲁的安第斯皇后凤梨的叶片标本。安第斯皇后凤梨以秘鲁为主产地,被称为秘鲁“国宝”之一。玻利维亚靠近秘鲁边境一侧也有少量分布,主要生活在海拔3000米到4800米的安第斯高山区。“安第斯皇后凤梨的全株能长到十几米高,是世界上现存的最为高大的凤梨科植物,一生仅在40岁到100岁时开一次花,随后死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说。秘鲁是全球许多濒危特有植物的原生地。人类早期治疗疟疾的药物金鸡纳霜的来源植物——金鸡纳树,其就被印刻在秘鲁的国徽和银币上。而另外一种在秘鲁十分知名的植物便是安第斯皇后凤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在秘鲁拍摄的安第斯皇后凤梨(2018年11月9日摄)。新华社发2009年,葛学军和其他两位中国研究员在秘鲁进行实地考察时,首次见到了这一植物。“干燥寒冷的安第斯高山区,植被稀疏低矮,但是这种凤梨有十几米高,显得尤为突出,连片分布如同森林,十分震撼。”葛学军说,他们还在考察中第一次见到了凤梨刚死亡的个体,其种子像小米,估计有上百万粒。由于自身遗传多样性较低,加上当地人采集薪柴以及焚烧开辟牧场,安第斯皇后凤梨的生存面临威胁,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了保护这一植物,中国和秘鲁的科研人员于2010年合作开展相关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合作10多年以来,我们与秘鲁的合作伙伴联合发表了多篇论文,涉及安第斯皇后凤梨的全基因组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由此积累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当地开展这一物种的保护工作。”葛学军说。虽然从未踏入拉美地区,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刘露从事安第斯皇后凤梨的研究已超过6年。今年8月,刘露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安第斯皇后凤梨保护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获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上。“我们利用重测序技术对来自秘鲁的9个群体,共计200个安第斯皇后凤梨个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这9个群体间高度分化。与近缘的长命多次繁殖植物相比,群体内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遗传负荷,并且在瓶颈作用后难以恢复群体规模,这意味着长命单次繁殖的生活史性状可能影响植物的基因组变异和有效群体大小,使安第斯皇后凤梨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刘露说。秘鲁科研人员莫妮卡表示,这些发现为安第斯皇后凤梨后续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以安第斯皇后凤梨为起点,中国和秘鲁等拉美国家的科研合作日益频繁。2015年5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秘鲁国立圣马科斯大学签署建设“分子系统与进化实验室”的协议书,共同提升两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刘露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实验室进行分子实验(11月11日摄)。新华社发“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去到秘鲁等国家进行科研考察的同时,也不间断地邀请拉美的科研人员来到中国学习访问。”葛学军说,自2009年以来,已有累计近百人次的拉美学者和科研人员来到植物园参观访问。来自秘鲁的莉塞莉·图米曾以留学生的身份在植物园进行安第斯皇后凤梨的研究,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中国在利用分子手段分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面技术先进。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SSR分子技术,从而开展相关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为秘鲁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经验”。拉美是世界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有7个位于拉美。目前在中国广泛种植的粮食和饲料作物玉米、红薯、土豆以及蔬菜作物番茄、辣椒等都原产于拉美。葛学军与秘鲁等拉美国家的科研合作已有10余年,期间开展了多次野外联合科考,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更加深入。“中国和拉美虽然相隔万里,但来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共同挑战,促使中国和拉美国家逐渐走到一起。”葛学军说。11月正值中国的冬季,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保育的来自拉美的植物依旧生机盎然。“我们对这些植物按蔬菜、水果、花卉和特殊生境等进行功能分区,除了开展科学研究外,我们也面向公众开展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中国受众深入了解拉美的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说。报道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75587?d=134dad8&channel=weixin
2024-11-13
查看详情
【羊城晚报】可供新型降脂减肥和降糖药物研发?华南植物园这项对木豆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4-11-07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陈晓楠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组近日在资源植物木豆的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功能评价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组从木豆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新结构化合物,包括2个植物中罕见的菲类化合物和一些新的菧类化合物,增强了对木豆化学成分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路线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植物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CajanantharenesA和B对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的NO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这些化合物或者含有这些化合物的提取物有抗炎症功效。进一步发现,新菧类化合物CajanotoneB和C能明显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脂肪分化,其降脂作用机制是调控了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CajanotoneB和C能显著减少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和FFA的分泌,还能显著抑制HSL、ATGL、C/EBPα和PPARγ的mRNA表达。特别是CajanotoneB和C还可以抵消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的促成脂分化作用。罗格列酮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降糖药物,具有优秀的降低血糖功效,但同时有导致脂肪积累和水肿的副作用,该副作用与其激活PPARγ的作用机理相关,并且这一类药物的系统性副作用无法通过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来解决。目前的研究结果证明,CajanotoneB和C可通过负调控PPARγ途径,从而实现抑制3T3-L1脂肪细胞的脂肪生成,为新型降脂减肥和降糖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先导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已经提交了发明专利保护。相关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了3篇论文。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姚李媛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导师邱声祥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图.CajanotoneB和C抑制脂肪生成的作用机制报道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063/53040498.html?isShare=true
2024-11-13
查看详情
【人民日报】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2024广州专场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
时间:2024-11-0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姜晓丹 张荣彬 何锦燕11月2日,以“嗨,科学!——好奇探索未知,科学连接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2024广州专场”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现场还颁发了“中国科学院科普进校园湾区百校行”优秀组织奖。广州专场活动通过科学展览、实景模型、科普报告、科学文艺汇演、科学实践等形式,吸引了24家参展单位参加。其中,16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科学普及是连接科研与公众的桥梁,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分党组成员孙龙涛在致辞时表示,科学的进步不仅依赖于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作为科技“国家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积极推进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设施完善的优势,促进科教融合,使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普资源服务于面向公众的科学教育,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魏平在致辞时指出,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自1929年创建以来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历代“华植人”秉承“根植华南、家国天下”的理念、情怀,潜心于科学研究、专注于植物保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华南植物园也一直致力于科学普及和自然教育工作,在科普人才队伍培养、科普活动开展及自然教育课程研发等方面坚持探索、不断创新。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起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主场活动设立在北京,今年在广州和西安分别设置了专场,融合区域科研院所特色,推出系列精彩活动。广州专场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承办,围绕“节目+节日”两大特色,注重科学与文化、艺术的充分融合,共设置“嗨剧场”“创新展”“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学与中国”之夜、“科学教育沙龙”七大板块。其中,“嗨剧场”以科学文艺展演为主,主要有才艺节目表演、科学实验、非遗文化展示等多个节目,将科学知识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现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带来的《龙腾狮跃》,以磅礴气势拉开了演出的序幕,紧接着东荟花园小学的《绳彩飞扬》和广东实验中学的《万疆》表演,不仅展示了青春活力,更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而广州协和学校的科普剧《哟哟鹿鸣,食野之蒿》以生动的戏剧形式,带领观众感受知识的力量。“创新展”板块集中展示各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如单人喷气飞行背包、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等,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让公众体验前沿科技。此外,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广州协和学校也受邀参展。“零距离”板块,带公众探秘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了解一线植物学家的工作日常,参观馆藏的珍贵植物标本,感受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创工坊”板块以科学实践和科普互动为主,通过新能源实物和模型展示,互动科普游戏,和“魔术可乐”“大象牙膏”等科学实验,让公众体验科研工作的有趣一面。此外,“科学之美”板块展出100多幅精美的科学图片、植物科学画、粤港澳大湾区常见蝴蝶图鉴和手绘环境地图等内容。“科学与中国”之夜板块,联动多个研究院所,开展夜游华南国家植物园、夜观森林、探索海洋和探秘微生物等系列科普活动,激发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增进亲子感情。而“科学教育沙龙”板块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科学教育平台及资源的整合协同、科普产业化等展开讨论。来自广东省、广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家、教育专家、科普专家及产业工作者的广泛参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界与教育界的交流,共同推动大湾区科学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与事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本届科学节的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和广东省林业局,共同发起“和自然为伴与科学同行”基于自然教育的公民科学行动,通过带动社会公众参与到科研数据的记录中,促进科学与自然的融合,深化科学教育融合自然教育的鼎湖山模式,为广东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式和新样板。报道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7215542-500005886408
2024-11-05
查看详情
【央视新闻】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2024广州专场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
时间:2024-11-0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朱子荣11月2日,以“嗨,科学!——好奇探索未知,科学连接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七届科学节2024广州专场”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举行。广州专场活动通过科学展览、实景模型、科普报告、科学文艺汇演、科学实践等形式,吸引了24家参展单位参加。其中,16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自2018年起,中国科学院每年举办面向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中国科学院科学节。今年,除了北京主场外,还在广州和西安设立了专场,融合区域科研院所特色,推出系列精彩活动。广州专场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承办,围绕“节目+节日”两大特色,强调科学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设置了“嗨剧场”“创新展”“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学与中国之夜”以及“科学教育沙龙”七大板块。其中,“嗨剧场”以科学文艺展演为主,将科学知识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创新展”板块集中展示各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科学教育沙龙”板块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科学教育平台及资源的整合协同、科普产业化等展开讨论。值得一提的是,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本届科学节的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和广东省林业局,共同发起“和自然为伴与科学同行”公民科学行动,鼓励公众参与到科研数据的记录工作,促进科学与自然的融合,深化科学教育融合自然教育的鼎湖山模式,为广东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式和新样板。
2024-11-05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全球红树林土壤碳来源研究获重要进展
时间:2024-10-22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全球尺度的分析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 “该研究确定了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比较了河口红树林和海洋红树林的有机碳储量,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解析了影响红树林有机碳来源的主要因素。”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表示,该研究结合了红树林沉积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氮碳比值和有机碳库的综合数据集,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信息,包括红树林与河流的接近程度。 红树林是最具生产力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渔业生产、海岸保护、沉积物固定,尤其是碳固存。红树林沉积物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0%,其含量随着地理位置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沿海环境(如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不仅通过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还作为从外部来源的碳的储存库。红树林沉积物,在潮汐交换的促进下,既积累了来自红树林植被的内源有机碳,也沉积了来自海洋或陆地的外源有机碳。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张靖凡表示,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源自红树林的内源有机碳是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分别为49%和62%)。河口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积累的海源有机碳(21%)少于陆源有机碳(30%)。河口红树林在沉积物中积累的有机碳比海洋红树林多(分别为282±8.1MgCha-1和250±5.0MgCha-1),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额外的陆源有机碳输入。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型红树林的碳储量占全球红树林总碳储量的67%,达到3025±345TgC,而河口红树林沉积物中的碳储量为1502±154TgC。该研究结果解析了沿海环境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强调了准确的量化有机碳来源对于有效分配蓝碳信用的必要性。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带一路”国家与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海洋负碳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413-z不同有机碳来源对河口和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研究团队供图河口和海洋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的概念图。研究团队供图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2348.shtm
2024-10-27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1/50)
关闭
首页
园况介绍
园况介绍
返回上一页
园简介
园简介
返回上一页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返回上一页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返回上一页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返回上一页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返回上一页
党委
党委
返回上一页
纪委
纪委
返回上一页
工会职代会
工会职代会
返回上一页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返回上一页
学位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返回上一页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返回上一页
年报
年报
返回上一页
园大事记
园大事记
返回上一页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返回上一页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左侧
返回上一页
历史沿革右侧
历史沿革右侧
返回上一页
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
返回上一页
中心与平台
中心与平台
返回上一页
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
返回上一页
园艺中心
园艺中心
返回上一页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返回上一页
全国重点实验室
全国重点实验室
返回上一页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返回上一页
标本馆
标本馆
返回上一页
野外台站
野外台站
返回上一页
公共实验室
公共实验室
返回上一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返回上一页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返回上一页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返回上一页
获奖
获奖
返回上一页
论文
论文
返回上一页
专著
专著
返回上一页
专利
专利
返回上一页
新品种
新品种
返回上一页
软件著作权
软件著作权
返回上一页
标准
标准
返回上一页
新属新种
新属新种
返回上一页
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
返回上一页
合作项目
合作项目
返回上一页
院地合作
院地合作
返回上一页
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
返回上一页
国家级人才
国家级人才
返回上一页
省部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返回上一页
青促会
青促会
返回上一页
研究员
研究员
返回上一页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返回上一页
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
返回上一页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返回上一页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返回上一页
概况
概况
返回上一页
简介
简介
返回上一页
教育动态
教育动态
返回上一页
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返回上一页
硕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返回上一页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返回上一页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返回上一页
硕士招生
硕士招生
返回上一页
博士招生
博士招生
返回上一页
培养管理
培养管理
返回上一页
下载中心
下载中心
返回上一页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返回上一页
科教协同
科教协同
返回上一页
大学生夏令营
大学生夏令营
返回上一页
科创计划
科创计划
返回上一页
留学生
留学生
返回上一页
毕业就业
毕业就业
返回上一页
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
返回上一页
相关通知
相关通知
返回上一页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
返回上一页
交流动态
交流动态
返回上一页
BGCI中国办公室
BGCI中国办公室
返回上一页
IABG秘书处
IABG秘书处
返回上一页
游客服务
游客服务
返回上一页
门票信息
门票信息
返回上一页
交通指引
交通指引
返回上一页
导览地图
导览地图
返回上一页
餐饮娱乐
餐饮娱乐
返回上一页
景点欣赏
景点欣赏
返回上一页
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
返回上一页
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
返回上一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返回上一页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返回上一页
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
返回上一页
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
返回上一页
弘扬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返回上一页
创新文库
创新文库
返回上一页
形象标识
形象标识
返回上一页
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规定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指南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目录
返回上一页
依申请公开
依申请公开
返回上一页
公民
公民
返回上一页
法人/其他组织
法人/其他组织
返回上一页
预决算公开
预决算公开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返回上一页
违纪违法举报
违纪违法举报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