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羊城晚报】科学驿站|华南植物园研究揭示全球尺度下不同菌根类型木本植物抗旱性的差异
时间:2024-09-13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陈晓楠图1. 全球尺度下不同水分条件和生物群系中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木本植物水力性状的差异。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与菌根真菌建立了共生关系,从而显著增强了其对养分和水分的获取能力,提升植物抗旱性。约85%的维管植物与菌根真菌共生,其中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在植物根的内部)和外生菌根(菌丝附着在植物根的表面形成特定的生理结构)是最主要的两种菌根类型。 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树种具有显著不同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策略,被认为是影响这两类菌根树种全球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全球尺度下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在抗旱性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植物的抗旱策略是否影响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分布格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博士后刘小容,建立了包含全球308个样地1457种木本植物(其中1139种丛枝菌根和318种外生菌根植物)水力性状的数据库,通过对比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植物水力性状的差异探究这两类植物在抗旱性上的差异,发现丛枝菌根被子植物比外生菌根被子植物具有显著更低的抗旱性,特别是在湿润的地区或生物群系;然而丛枝菌根裸子植物比外生菌根裸子植物具有显著更高的抗旱性,特别是在干旱的地区或生物群系。 同时,相比于外生菌根木本植物,丛枝菌根木本植物的水力性状具有更高的变异范围,包括种间和种内变异性,以及对环境水分条件更高的敏感性。 该研究厘清了全球尺度下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在抗旱性上的差异,以及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对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抗旱性的影响,揭示了植物的抗旱策略也是影响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分布格局和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 该研究将不同菌根类型树种抗旱性的差异从个体水平扩展到了全球尺度,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生长、存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主流刊物《新植物学家》(NewPhytologist)。 文|记者陈晓楠通讯员周飞 报道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063/52926522.html?isShare=true
-
-
-
-
-
-
-
【光明网】妙笔绘植物,丹青聚芳华
时间:2024-08-08 来源:《光明网》 作者: 黄敬惟 在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北园)科普馆中,一场特殊的植物科普展正在进行。展厅内呈现的不是鲜活植株,而是一幅幅精美生动的绘画作品。这是广州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国家植物园联合策划的“芳华永恒——南北国家植物园画家笔下的珍奇植物科普展”,展出来自余峰、刘运笑、李爱莉、覃舒婕4位画家的作品。展览中,珍稀濒危、奇异美丽的植物在画家笔下被完美复刻,在画布上舒展着独具特色的魅力。植物科学画《杜鹃红山茶》。主办方供图 讲述保护故事 步入展厅,由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科学画画家余峰绘制的《杜鹃红山茶》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之一。画面上,形似山茶的红色花朵大而艳丽,形似杜鹃的革质叶片边缘光滑,正面浓绿色泛着光泽,背面则覆盖白霜,画面一角还专门单独绘制了花瓣和花蕊的形态,以便观众精准了解植物的全貌。 伴随着讲解,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杜鹃红山茶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杜鹃红山茶野生种群数量稀少,上世纪80年代被中国植物学家卫兆芬教授首次发现并命名、发表。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山茶属280多个原种中唯一可以月月开花的物种,弥补了山茶属夏季和秋季不开花的空白,为培育四季开花型茶花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 然而,由于生境愈加恶劣、人为破坏和自身异花传粉繁殖难度大等多方面原因,野生杜鹃红山茶一度濒危。于是,科研人员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商品化生产”综合性保育体系,建立遗传多样性资源圃,繁殖大量苗木用于野外回归,扩大生长区域,避免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时,原产地的野生植株可能因不适应而灭亡的情况。与此同时,利用嫁接、扦插、组织培养等方式规模化生产苗木供应市场,促进杜鹃红山茶的保护和利用。 如今,植株美观、四季开花的杜鹃红山茶已是园艺界的宠儿,成为南方园林中的常客。人们还利用它独有的四季开花的基因,培育了多种四季茶花品种,广泛栽植于园艺观赏。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曾经“藏在深山”的国宝植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画展示是公众容易接受且拓展科学认知的第一步。”策展人谭如冰介绍说。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植物种类丰富,通过画家精准描绘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活状态、生长规律与形态特征,跨越时空地将它们描绘在画纸上,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珍贵的植物并唤起人们对于植物和大自然的热爱。 凝聚画家匠心 有了越来越先进的摄影技术,“植物科学画”还有没有意义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疑惑。但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摄影拍摄到的往往是植物的某个瞬间或一个侧面,但植物科学画却能够在一个画面上同时呈现出植物的所有关键特征,这一点无法被摄影所取代。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植物科学画对于准确性的要求很高,不仅要保证植物的不同部分严格按照比例如实绘制,还要求画家以构图巧思保证整体画面的美观和平衡。因此,画家需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文献资料,了解这种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与相近种进行对比与区分。 20多年前,年轻的刘运笑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进入华南植物园(现华南国家植物园)工作。国画专业出身的她有着不错的白描功底,但刚开始接手植物科学画工作时,不少特殊之处依然让她感到有些“懵”。 对植物科学画画家来说,难的往往是从标本“复原”。很多时候,植物学家在野外采集到的植物,等送到植物科学画画家手中已经是干瘪的标本——植物失去了原本绚烂的色彩,花朵叶片都被压得“粘”在一起,想象它原本鲜活的模样并不容易。 刘运笑介绍,拿到干标本后,画家通常会先采一朵花或一颗果用水煮,使其恢复舒展。由于植物科学画需要展示细节解剖图,因此画家不仅要持画笔,还要善用解剖刀,把植株解剖后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花丝、花梗、子房等结构。 植物哪里有托叶和腺点,长的是刺毛还是茸毛,植物的叶柄、花朵的柱头和花药等有多长,是否有特殊结构……一个个看似枯燥的专业术语,正是让植物从看似不起眼的标本,重新在画家笔下变得丰盈的关键。 画出生命活力 回顾中国近代植物科学画的发展历程,《中国植物志》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大规模绘制植物科学画是为编纂《中国植物志》而生的,这项提出于上世纪30年代、工作延续到2004年的植物“人口普查”为中国植物学界贡献了160多名植物科学画画家。他们绘制了3万多种植物,完成了这部植物学巨著。但随着《中国植物志》的完成,他们或转行、或退休,如今专职的植物科学画画家估计不到10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植物科学画的凋零。现在依然也有不少爱好者和“新生力量”在关注植物科学画。 参展的90后画家覃舒婕本职工作是国家植物园的科普讲师。“最开始我只是想要记录下身边这些植物的变化。”她谈起自己开始接触植物科学画的契机时说,“后来发现,绘制植物科学画不仅让我增进了对于植物的了解,画出的植物也更直观,有助于科普工作的开展。” 为了更精准地描绘植物,覃舒婕通常会先将所要绘制的植物进行拍摄,然后再对着照片一点点观察、确认其植物学特征并完成绘制,同时还要尽可能排除环境因素和植物个体差异导致的特殊性状,寻找到所绘植物特征的“最大公约数”。完成这样一幅画,需要花费她一个多月的时间。然后,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她对所绘的植物有了更细致、更生动的认知和了解。 覃舒婕还分享了一次“返工”的经历。“不同于静物描绘,植物是有生命的,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到的植物形态并不一样。”覃舒婕回忆,“有一次我拍摄、观察的时机晚了一点,花朵的雌蕊柱头已经授粉膨大了。当时的我经验不足,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结果越画越觉得不对,于是又去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最终改正了这一错误。” “从一个小白,到掌握素描基础,再到用钢笔绘制,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一名植物科学画爱好者这样总结自己2年来接触植物科学画的经历,“一年两年画不好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总是能画好的。” “坚持”,这也是很多植物科学画画家和爱好者共同的心声。在网络平台上、线下交流中,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还有不少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参与,从小培养孩子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刘运笑也经常为参观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小朋友们讲解植物画。如今,中国的植物科学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中国近代植物科学画起步至今不过百年时间,或许现在欣赏植物科学画的人群还尚属小众,但在细致、朴素的画面中,品读其中的科学内涵和美学意味,是来自人类亲近自然的天性。随着大众审美品位的不断提升,更多人能喜欢上植物科学画艺术性和科学性结合的独特之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rs=3832594570&ruk=8P2hzc_hjS-u-hb8XV6zHw&urlext=%7B%22cuid%22%3A%22_uHMuli1Hi_HuSaPYuvBigui2i0o8H8Mja29uYuuHaKz0qqSB%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253207149081013120%22,%22sourceFrom%22%3A%22search%22%7D
-
-
【新华每日电讯】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让羊城更靓
时间:2024-07-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陈凯星马晓澄王瑞平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2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两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建各方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努力把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种质资源库、科普实践地、生态展示园”,物种保护、城园融合、生态惠民取得新进展。城园融合打造新样板毛柄木樨是广东省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1932年首次被植物学家曾怀德采集之后,消失了近百年。2023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引种保育团队在广东省梅州市植物考察时找到了毛柄木樨,发现其野生个体11株。“毛柄木樨种群数量稀少,结实率极低,林下缺乏幼苗和小树,种群不稳定且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未来有衰退趋势。发现后,我们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华南国家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宁祖林说。这是挂牌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加速物种保护的缩影。2022年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引种植物7596号,新增引种物种2449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3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70种。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兰花收集、保育与研发的科研机构之一,许多珍稀兰花品种能够得以繁育并呈现在公众眼前,也离不开华南国家植物园科学家的努力。以野生兜兰为例,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类群之一,正是由曾宋君研究员牵头的团队攻克了兜兰的迁地保护和繁殖栽培技术。在野外回归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针对3种广东特有的濒危报春苣苔属植物怀集报春苣苔、红花报春苣苔和封开报春苣苔,利用人工扩繁种苗,完成其原生境和异位野外回归,使3种濒危报春苣苔属植物重新回归家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说,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在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本土特有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经济植物等物种数提升到2万种左右,其中经济植物达到6000多种。2022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新华社记者邓华摄科研也在取得新进展。在刚刚过去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牵头完成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研究对重新认知区域碳平衡乃至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了科研助力。2022年至2023年,该园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其中高水平研究论文109篇。按照科研论文来衡量,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植物园行列。据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介绍,在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入园游客人数也大幅增长。2023年度入园游客数较2022年增幅近50%,达241万人次。特色科普活动也随之欣欣向荣,揭牌两年来科普导览场次达3900余场,线上线下科普受众超2000万人次。“夏日观萤”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城园融合打造新样板国家植物园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生态名片。地处南亚热带的广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自然禀赋造就了植物繁茂、四季葱茏的城市生态本底;绵延千年的历史沉淀,孕育出广州人爱花护绿的城市文化品格。广州市副市长王焕清说,作为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共建方,广州市致力于让科研成果、植物展示、生态科普走出植物园大门,走出一条“城园融合”之路,让葱葱绿意融入市民生活,将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植入民心。7月12日,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展示科普活动启动,展览以“珍稀植物走出园、融入城”的小切口,展示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建和绿美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成效。亮相植物外形奇特,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也有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松、望天树等珍稀品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新培育的绿美兜兰和新发现的白花盾叶苣苔首次与公众见面。其中,白花盾叶苣苔是这两年科研人员在引种的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中发现的新物种,为多年生草本,盾状叶互生,花色洁白,花期长,适合盆栽观赏。历时10余年选育的适应华南气候的耐湿热草花品种矮牵牛“婷粉”(“广州1号”)、矮牵牛“园科粉”和长春花“紫霞仙子”,也在本次展会亮相。“这些新品种具有植株健壮,观赏性强,观赏期长,抗病性、耐湿热能力、耐雨性较强等特点,助力解决了广州夏季湿热少花的现实问题。”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程仁武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院院长代色平介绍,这些珍稀新优植物品种的亮相是广州植物迁地保护能力提升、种质资源创新跑出“加速度”的体现。通过共建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技术推广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广州正在推动新优、珍稀植物走出园、融入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广州正在实施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统领的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推出国内首个“1+3+N”城园融合体系(“1”是指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3”是指推进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N”指的是建设10个以上专类植物展示园和200个以上生态科普宣教点),全面构建从国家植物园到街头社区,涵盖植物保护、科研科普功能的植物园体系网。生态惠民建设新家园在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中,广州将植物建园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生态服务需求,确立“树葱茏、道千里、惠万民”的愿景目标,制定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蔡胜介绍,广州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森林质量优化提升等“八大工程”,2023年到2027年,计划森林提质增绿100万亩,建设森林步道1000公里,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绿色空间的需求,以良好生态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一区一策一特色”,广州活化利用森林资源、自然景观、文化禀赋,建设14个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重点打造北、中、南3个市级综合示范片区和11个区级示范点建设,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辐射带动”的生态建设新格局。比如,黄埔区结合迳下村义务植树点和“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以科创引领、产业融合为特色,打造迳下村省级绿美示范点;增城区以“增江变画廊、荔韵变明珠”为目标,打造荔韵公园示范点;花都区九龙湖示范点重点建设芳香植物专类园,推进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广州市全市完成森林提质增绿44.66万亩,建设森林步道395.08公里;建成古树公园10个;认定国际、省、市重要湿地9处,建成小微湿地9个,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逐绿前行,步履不停。广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广州市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让良好生态成为建设现代化广州的最美底色,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广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