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南方都市报】春节赏兰去大园!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新春珍奇兰花展开锣
南都讯2月8日,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龙年新春珍奇兰花展暨“兰蕙同馨幸福花开”系列文旅活动正式启动。南都记者了解到,系列活动将持续至25日,春节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一起同步联动,联合主办第二届珍奇兰花展,共贺龙年新春。据介绍,本次珍奇兰花展布置两个主展区:温室群景区和兰园,共展出420余种(品种)各色珍奇兰花,通过优美的景观布置,为新春佳节前来观展的公众呈现一个名副其实的美轮美奂的“兰花世界” 。初七: “琪林科学讲坛” :兰花概述与鉴赏(徐晔春研究员)。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氮肥管理如何对土壤更“有利”?研究有新论据
,近日该园专家发表氮素管理综合评论,并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Food上,对于土壤健康管理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家近期通过开展相关研究,评估四种广泛使用的氮肥管理措施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包括施用复合肥、施用有机肥、同时施用合成氮肥和有机肥以及添加硝化抑制剂四种措施,以单独施用合成氮肥作为研究对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有一些其他的潜在有效氮肥管理措施,例如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氮肥管理、免耕和秸秆归还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进一步评估。氮素管理措施的发展历程。
-
【中国科学报】《澳门植物物候》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政署、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等单位合作编写的《澳门植物物候》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作项目“澳门野生植物物候监测研究”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以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乔灌木和草本为划分规范了其植物物候期特征,为了更加直观,并给各物候期附上具明显物候特征的相应物候照片,让监测人员更容易和准确地识别物候期特征,提高植物物候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
【粤学习】广东向“新”力|“植”此青绿共守护
编者按:聚焦落实省委“ 1310 ”具体部署,全省上下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掀起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热潮。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常常来到这,看看植物们的“新面孔” ,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聚焦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省政协率先打造“绿美广东·委员在行动”工作品牌,助力全面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
【中国科学报】新研究揭示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清团队与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生态学杂志》 ( Journal of Ecology ) 。据介绍,豆科有约770个属和19500多个物种,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豆科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极为丰富的生活型,从湿润的热带雨林到干性热带森林、温带荒漠全球广布,从草本和藤本到灌木和树木应有尽有,是研究植物水分适应性的理想材料。该研究构建了一个来自全球62个样点、乔灌藤三种生活型的150个豆科物种共7个水力性状和11个气候变量的数据库,运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讨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驱动因子。
-
【广州日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绿美广东景观环境提高“颜值”和科技含量
志愿者们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为树木“体检”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及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2023年10月,华南国家植物园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来自全球13个知名植物园的世界顶级专家共聚一堂,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未来的发展规划出谋划策。除了尽本职做好物种保护工作,华南国家植物园还筛选出千余种植物用于建设绿美广州,如自主培育的四季无忧花以及猪血木等珍奇植物,已开始在天河和广州其他地方种植,推动当地环境改善。
-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保护区首次记录到红胁绣眼鸟
, 1月11日,该保护区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杜鹃山一带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红胁绣眼鸟。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鸟类新纪录,这使得鼎湖山的鸟类种数上升至276种。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 GBIF )及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数据显示,红胁绣眼鸟在广东广州、深圳、佛山、惠州、韶关及湛江有过记录,记录时间为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结合此次在鼎湖山保护区的发现,红胁绣眼鸟在鼎湖山的居留型应为冬候鸟,其种群动态还需进一步观测。而这群“鸟浪”活动迅速,停留不足两分钟就往山上飞走了,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练育芳则迅速将其定格在相机中。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有效修复红树林,土壤层“策划者”说了算!
,该园科研人员近期揭示红树林叶片碳组分调控海岸带“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期间微生物群落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植树造林是减缓红树林损失及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径,但在造林过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如何驱动地上叶片碳向地下土壤层的转移机制尚不清楚。他们首先使用先进技术解析红树林叶片碳组分特征,通过阐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同化碳的分配模式,对比了外来树种无瓣海桑和本土树种秋茄来源凋落物碳在红树林沉积物表面的降解潜力。
-
【人民网】粤看粤美 | 花城冬日 杉林成诗
近日,广州的落羽杉迎来最佳观赏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天河湿地公园、麓湖公园等地,整齐秀丽的落羽杉已完成从翠绿到浅黄再到橘红的“换装” 。游客在冬日的暖阳下走进落羽杉林拍照打卡、露营游乐。据了解,落羽杉之所以“变色” ,是由叶片中的色素所决定。报道链接: http : / / gd . people . com . cn/n2 / 2024/0108 / c123932-40706820 . html。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研究发现长期增温促进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菊秀团队利用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的长期野外自然增温实验平台,研究发现了长期增温促进了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储存了陆地三分之二的植被碳和三分之一的土壤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显著地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站博士后刘旭军表示,该研究结果提高了人们对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长期增温的响应的理解,为地球系统模型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见解,同时为气候缓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