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央广网】新年第一日 广东原始森林来了一条“蓝色锦鲤”!
2022年的第一天,在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 7点11分迎来了日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巍巍群山之上。青山绿水间,一条“蓝色锦鲤”翘首遨游。鼎湖山蝴蝶谷雨林,云雾之间,阳光若隐若现。换个角度看“锦鲤” , “头部”微微下垂,别有一番趣味。鼎湖山位列“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也是国内所测定的最高的负离子含量区。
时间: 2022-01-01 来源: 《央广网》 作者: 王雪薇 李诗
央广网肇庆1月1日消息(记者王雪薇 实习生李诗 通讯员彭丽芳)2022年的第一天,在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7点11分迎来了日出。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巍巍群山之上;青山绿水间,一条“蓝色锦鲤”翘首遨游。大自然以这样独特的方式,送上了一份“新年祝福”。
鼎湖山蝴蝶谷雨林,云雾之间,阳光若隐若现。(央广网发 吴勇强摄)
从空中俯瞰鼎湖山天湖,宛如一条“蓝色锦鲤”在林间遨游。(央广网发 吴勇强摄)
换个角度看“锦鲤”,“头部”微微下垂,别有一番趣味。(央广网发 吴勇强摄)
鼎湖山位列“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也是国内所测定的最高的负离子含量区。(央广网发 吴勇强摄)
2022-01-30
查看详情
【南方日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丹霞山开展植物鉴定培训活动
适逢韶关市政府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共建的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成立之际, 12月22 — 28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第10期“植物标本采集与鉴定培训班” ,对从事植物科研、保护与科普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丹霞山开展实地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为业界搭建了植物资源调查、鉴定与科普工作交流的平台。来自省内19家单位70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他认为丹霞山独特的地貌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孤岛、热岛效应,使得丹霞山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生物群落,目前正在推进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生境生物区系”研究,将更进一步提升丹霞山国家公园的科学价值。
时间: 2021-12-27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作者: 唐音
适逢韶关市政府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共建的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成立之际,12月22—28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第10期“植物标本采集与鉴定培训班”,对从事植物科研、保护与科普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丹霞山开展实地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为业界搭建了植物资源调查、鉴定与科普工作交流的平台。来自省内19家单位70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丹霞山开展植物鉴定培训活动。
这次培训为期一周,以理论知识讲座与野外考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的植物学教授系统向参训人员传授《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被与植物样方调查监测》《植物DNA鉴定技术》《植物标本采集与压制》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践环节,学员们在6组专家的带领与指导下深入丹霞山自然保护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等学习野外植物的辨别和鉴定技巧,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被与植物样方调查实操等。华南农业大学的崔大方教授深入浅出地向学员讲解了薯莨的生物特征等,介绍了山间丰富的薯莨资源,正是广东名扬海外的非遗香云纱的染色原料,极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培训活动理论学习板块。
据悉,本次学员分别来自各高校植物院系、科研机构、惠州南昆山和乐昌大瑶山等保护区,还有部分植物爱好者。来自华南植物园的湛青青博士表示自己已经是第四次来到丹霞山了,丹霞山中的丹霞兰、丹霞堇菜、丹霞梧桐、丹霞小花苣苔等特有物种吸引着自己一次次到来。来自龙门南昆山保护区宣教科的钟奇峰表示自己第一次参加这种专业学习,希望能掌握植物鉴定技能,多了解自己守护的保护物种。本次培训也吸引了丹霞山科普小镇的植物爱好者参加。
专家实地教学。
本次培训导师之一廖文波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霞山生态科学顾问,目前正在负责丹霞山的植物多样性科研工作。他介绍了目前中山大学为推进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所开展的生态价值的考察与研究工作。他认为丹霞山独特的地貌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孤岛、热岛效应,使得丹霞山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生物群落,目前正在推进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生境生物区系”研究,将更进一步提升丹霞山国家公园的科学价值。
学员们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学习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负责人、华南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罗世孝对丹霞山保护区的支持表示感谢,报名人数高达150余人,因疫情原因仅遴选了省内学员参训。本次培训落地丹霞山正是深入推进南岭研究院建设的具体举措,旨在展示好、利用好韶关丰富而又珍贵的生态资源禀赋,推动更多业界专家关注和支持韶关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为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保护区和公众科普培养更多从事植物保护与利用的优秀青年人才。
【全媒体记者】唐音
【通讯员】丹宣
2022-01-30
查看详情
【学习强国】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现长期氮沉降没有加剧人工林土壤酸化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莫江明研究团队发现长期氮沉降不一定会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研究人员以2010年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建立的人工林— —桉树林和相思林氮沉降样地为试验平台,通过7年连续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该结果表明,对于树种结构单一的人工林而言,大部分输入的氮可能通过淋溶和排放而流失,因此7年氮添加并没有进一步加剧该人工林土壤酸化。
时间: 2021-12-13 来源: 《中国科学报》学习强国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莫江明研究团队发现长期氮沉降不一定会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现有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然而,关于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的结论绝大多数是基于自然林的研究,长期氮沉降是否也会导致热带人工林土壤酸化还缺乏相关证据。
研究人员以2010年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建立的人工林——桉树林和相思林氮沉降样地为试验平台,通过7年连续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土壤pH值和酸性阳离子浓度等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
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期氮添加仅增加了土壤有效氮浓度,而土壤和植物的氮库相对稳定。然而,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水的总溶解氮以及氧化亚氮的排放速率。该结果表明,对于树种结构单一的人工林而言,大部分输入的氮可能通过淋溶和排放而流失,因此7年氮添加并没有进一步加剧该人工林土壤酸化。(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
2022-01-3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加那利群岛植物志》(英文版)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邢福武、王发国,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John Tenhunen教授等主编的《加那利群岛植物志》 (英文版)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据悉,这是目前由中国学者编纂且率先全面完成的外国植物志。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一直致力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的调查和分类学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该园研究员胡启明就主持《泰国植物志》 (英文版)和《越南、老挝、柬埔寨植物志》 (法文版)相关卷册的编研,是我国首位独立主持编纂外国植物志的科学家。而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长期从事华南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特别是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获得了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时间: 2021-12-17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王发国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邢福武、王发国,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John Tenhunen教授等主编的《加那利群岛植物志》(英文版)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据悉,这是目前由中国学者编纂且率先全面完成的外国植物志。
加那利群岛位于非洲西北面,距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海岸约130公里,由特内里费、大加那利等七个岛屿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7273平方公里,是西班牙的一个自治区。区内山高谷深,地貌复杂,最高峰位于特内里费岛的泰德(Teide)火山山峰,海拔约3718米。岛上的植被类型多样,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别分布有半沙漠植被、肉质刺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林和高山草甸。该群岛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其中30%以上为该群岛特有,因此一直以来受到植物学家的青睐。
2007年和2011年间,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拜罗伊特大学相关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联合组成考察队对加那利群岛开展植物学考察。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踏遍了群岛中的各类生境,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加那利群岛植物志》(英文版)是根据野外考察的资料,并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整理而成。
该志分二卷出版,共收录加那利群岛的维管束植物153科,655属,1881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内容包括科、属的形态描述,每种植物的学名(包括异名)、性状、形态特征、生境、分布等,并附有分属、分种检索表和大量原生境照片。该书可供从事生物学、地学、海洋学、林学、农学、生态学和旅游管理等专业从业人员、大专院校师生、政府相关部门和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一直致力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的调查和分类学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该园研究员胡启明就主持《泰国植物志》(英文版)和《越南、老挝、柬埔寨植物志》(法文版)相关卷册的编研,是我国首位独立主持编纂外国植物志的科学家。而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长期从事华南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特别是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获得了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2022-01-3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中文版出版
本报讯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邓云飞、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翻译的《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 》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科学报》 ( 2021-12-08第4版综合).
时间: 2021-12-08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 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邓云飞、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翻译的《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是命名藻类、菌物和植物必须遵循的规则,每6年由国际植物学大会修订一次。本版法规(即深圳法规)一个重要变化是设立单独的第F章(处理为菌物的有机体的名称)。该章已被2018年通过的圣胡安版替代,中文版将其作为附录列入书末。
《中国科学报》 (2021-12-08 第4版 综合)
2021-12-28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分配模式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毛晋花等在副研究员郑棉海、研究员莫江明的指导下,揭示了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去向和分配模式。研究发现, “富氮”的豆科林对大气沉降氮仍具有很高的留存潜力,且豆科林生态系统总15N回收率显著高于非豆科林。豆科林相对于非豆科林较高的生态系统15N回收率主要由豆科树种驱动。论文第一作者毛晋花表示,由于以往多数研究认为氮素是合成磷获取酶(磷酸酶等)的重要元素,该研究结果揭示的豆科林具有较高氮留存能力有助于理解“富氮缺磷”热带地区中豆科树种广泛分布这一“悖论”现象。
时间: 2021-12-07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毛晋花等在副研究员郑棉海、研究员莫江明的指导下,揭示了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去向和分配模式。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目前豆科森林对其他外源输入氮(如大气沉降氮)的留存能力仍然不清楚,限制了人们对大气氮沉降效应和陆地生态系统氮收支的准确评估。此外,豆科固氮植物广泛分布于“富氮”的热带森林,因此学术界对豆科森林对外源氮的留存潜力还存在争议,普遍认为其潜力较低。
研究人员以广东省鹤山长期(10年)氮沉降样地为实验平台,选取豆科种植林和非豆科林为实验对象,首次开展了生态系统尺度的15N标记实验。通过为期1年的15NH415NO3持续喷施,对比了外源输入氮(大气沉降氮和氮添加)在两种森林不同组分中的留存和分配模式。研究发现,“富氮”的豆科林对大气沉降氮仍具有很高的留存潜力,且豆科林生态系统总15N回收率显著高于非豆科林。矿质土是大气沉降氮的主要汇,但土壤回收率在两种森林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豆科林相对于非豆科林较高的生态系统15N回收率主要由豆科树种驱动。此外,长期氮添加没有改变两种森林的氮留存模式。
该研究强调了将豆科主导森林纳入地球系统氮循环模型的必要性,可用以准确评估全球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效应。
论文第一作者毛晋花表示,由于以往多数研究认为氮素是合成磷获取酶(磷酸酶等)的重要元素,该研究结果揭示的豆科林具有较高氮留存能力有助于理解“富氮缺磷”热带地区中豆科树种广泛分布这一“悖论”现象。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6005
《中国科学报》 (2021-12-07 第4版 综合)
2021-12-28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珍稀树蕨笔筒树保育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魏雪莹、 AJ Harris和崔煜文等在珍稀树蕨笔筒树的保育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园艺学》 。研究人员开展了野生笔筒树野外调查、孢子人工繁育等工作,并尝试在广东省开展人工繁育的幼苗回归实验,在广东汕头南澳原生环境附近进行了野外回归,同时基于最大熵( MaxEnt )模型的适宜性分布结果和原生境野外调查结果,选择气候条件合适的几个地点进行异地引入。相关论文信息: www . mdpi . com / 2311-7524 / 7 / 11/496。
时间: 2021-12-04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笔筒树株形。 课题组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魏雪莹、AJ Harris和崔煜文等在珍稀树蕨笔筒树的保育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园艺学》。
笔筒树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孑遗植物,属于桫椤科白桫椤属,至今存在约有3亿年,原生长于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在第四纪冰川期笔筒树大量死亡,目前仅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部分国家有少量残存,野生植株数量稀少。
研究人员开展了野生笔筒树野外调查、孢子人工繁育等工作,并尝试在广东省开展人工繁育的幼苗回归实验,在广东汕头南澳原生环境附近进行了野外回归,同时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的适宜性分布结果和原生境野外调查结果,选择气候条件合适的几个地点进行异地引入。目前,约有一半的植株成活下来,生长良好,成功地增加了几处笔筒树野外分布地。
魏雪莹表示,笔筒树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喜欢阴湿温热的环境。主要产于我国台湾,约有200余株,大陆仅于沿海地区有零星分布。内陆地区最早于1982年在福建被发现。随后,植物学者相继在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发现少量野生笔筒树。由于其自身的药用价值、观赏性和珍稀性, 非常容易被人发现后而遭到盗挖。
研究人员基于实地调查、生态位建模和回归方法,将这些数据与实验室中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特征相结合,以评估笔筒树可能的濒危原因,并提出合理的保护策略,选择最适合的种群回归引入地点。生态位模型分析表明,在测量的变量中,极端低温、长期和短期的温度稳定性以及降水的季节性是影响笔筒树分布的最主要的非生物环境因素。此外,笔筒树的分布也受到坡向的影响特别是朝阳且有水流分布的的斜坡,有助于成熟植株在保持足够湿度的同时获得更多的阳光。
该研究能够为野生笔筒树的保育和种群恢复提供较好的指导,期待通过就地保护和种群回归相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其野生种群。
相关论文信息:www.mdpi.com/2311-7524/7/11/496
2021-12-28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氮沉降和降雨量增加对树木生长影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后余碧云在研究员黄建国指导下,在氮添加和降雨量增加对树木生长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在河南鸡公山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实验平台开展实验,采用微树芯采样技术于2014 ~ 2015年生长季每周监测林冠施氮、林冠增雨以及同时林冠施氮和增雨处理下鸡公山优势物种麻栎的木质部生长,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2015年降雨量较少的生长季早期,降雨量增加显著促进麻栎木质部的生长。氮增加对木质部生长量、木质部生长速率、早材导管直径以及早材导管潜在导水率( Ks )均无显著影响,但氮添加处理下的Ks与木质部年生长量呈显著负相关。
时间: 2021-11-25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胡璇子摄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后余碧云在研究员黄建国指导下,在氮添加和降雨量增加对树木生长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树木生理学》。
大气氮沉降和降雨量增加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然而这两个同时存在的全球变化因子如何影响树木的重要碳汇过程——树木木质部生长(独立或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在河南鸡公山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实验平台开展实验,采用微树芯采样技术于2014~2015年生长季每周监测林冠施氮、林冠增雨以及同时林冠施氮和增雨处理下鸡公山优势物种麻栎的木质部生长,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在2015年降雨量较少的生长季早期,降雨量增加显著促进麻栎木质部的生长。氮增加对木质部生长量、木质部生长速率、早材导管直径以及早材导管潜在导水率(Ks)均无显著影响,但氮添加处理下的Ks与木质部年生长量呈显著负相关。
2015年生长季早期,在未添加氮时,降雨量增加下的木质部生长量显著高于无降雨量增加时的木质部生长量;而在氮添加时,降雨量增加下的木质部生长量与无降雨量增加时的木质部生长量无显著差异。
该研究表明,在干燥的生长季早期,木质部生长量对降雨量增加的响应大于对氮增加的响应;降雨量增加对木质部生长的正效应可以通过氮资源的增加抵消。研究还表明,氮添加和降雨量增加对树木生长过程的影响是复杂的,因不同生长时期和当地气候条件而异。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treephys/tpab152
《中国科学报》 (2021-11-25 第4版 综合)
2021-12-28
查看详情
【信息时报】华南植物园对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新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对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新进展:长期氮添加并不一定会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据介绍,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现有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研究发现,虽然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土壤pH和酸性阳离子浓度等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据悉,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 ,黄娟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郑棉海副研究员和莫江明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资助。
时间: 2021-11-22 来源: 《信息时报》客户端 作者: 成小珍 周飞 黄娟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周飞 黄娟)记者22日获悉,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对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新进展:长期氮添加并不一定会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
据介绍,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现有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然而,关于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的结论绝大多数是基于自然林的研究。相比自然林而言,人工林的植物类群和树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长期氮沉降是否也会导致热带人工林土壤酸化还缺乏相关证据。
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莫江明研究团队以2010年在广东省鹤山站建立的人工林(桉树林、相思林)氮沉降样地为试验平台,进行了连续7年的研究。研究发现,虽然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土壤pH和酸性阳离子浓度等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长期氮添加仅增加了土壤有效氮浓度,而土壤和植物的氮库相对稳定。然而,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水的总溶解氮以及氧化亚氮的排放速率。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树种结构单一的人工林而言,大部分输入的氮可能通过淋溶和排放而流失,7年的氮添加并没有加剧该人工林土壤酸化。
该研究表明:长期氮添加并不一定会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据悉,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黄娟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郑棉海副研究员和莫江明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资助。
2021-12-28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莫江明研究团队通过7年的连续研究,在森林土壤酸化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相比自然林而言,人工林的植物类群和树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而长期氮沉降是否也会导致热带人工林土壤酸化还缺乏相关证据。研究人员以2010年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建立的人工林— —桉树林( EU )和相思林( AA )氮沉降样地为试验平台,通过7年的连续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相关论文信息: http : / / iopscience . iop . org/article / 10.1088/1748 - 9326 / ac30bd。
时间: 2021-11-17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莫江明研究团队通过7年的连续研究,在森林土壤酸化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现有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然而,关于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的结论绝大多数是基于自然林的研究。相比自然林而言,人工林的植物类群和树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而长期氮沉降是否也会导致热带人工林土壤酸化还缺乏相关证据。
研究人员以2010年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建立的人工林——桉树林(EU)和相思林(AA)氮沉降样地为试验平台,通过7年的连续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土壤pH和酸性阳离子浓度等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长期氮添加仅增加了土壤有效氮浓度,而土壤和植物的氮库相对稳定。然而,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水的总溶解氮以及氧化亚氮(NOx)的排放速率。该结果表明,对于树种结构单一的人工林而言,大部分输入的氮可能通过淋溶和排放而流失,因此7年氮添加并没有进一步加剧该人工林土壤酸化。
该研究表明长期氮沉降并不一定会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
相关论文信息: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9326/ac30bd
2021-12-28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