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科技日报】“一南一北”新格局形成 第二个国家植物园来了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与今年4月揭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形成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一南一北”新格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正加快编制《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 ,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成熟一个、设立一个” ,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2022-07-12
    查看详情
  • 【学习强国】绿水青山|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
    6月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 ,根据批复文件,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并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植物园迁地保育植物进行综合评价,提高现有植物园迁地保育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为相关的科学研究、生物产业发展和公众科普教育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2022-06-2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兰蕙幽香:一笔一划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提到兰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花中君子” “义结金兰”等词语。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兰花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花卉种类之一,她天生丽质,又颇具神秘色彩,观赏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兰花主要分为国兰和洋兰两大类。”华南植物园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黄瑞兰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老一辈画师在几十年跌宕起伏的经历中为植物科学事业兢兢业业地默默奉献,绘制了大量的精品和传世佳作,此次《兰蕙幽香》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见证。余峰表示,厚积薄发,正是数代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累积,数代植物科学画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成就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兰蕙幽香》 。
    2022-06-2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我国兜兰花期调控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合作在兜兰花期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园艺研究》 ( Horticulture Research ) 。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尹玉莹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房林副研究员和曾宋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石蜡切片结果显示赤霉素对胼胝兜兰花发育早期没有影响,而是在花器官分化阶段通过促进花序轴的伸长和副花的发育进而使得胼胝兜兰花期提前并出现一梗双花现象。该研究首次阐述了外源GA对胼胝兜兰开花的影响机制,能为胼胝兜兰的花期调控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为进一步研究兜兰和其他多年生非模式植物的开花机制提供参考。
    2022-06-2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张靖凡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大多数研究中只单独探究土壤碳矿化或凋落物分解,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同时探究这两者的碳释放模式的研究并不多,因此,了解其潜在机制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16 / j . scitotenv . 2022.155049。
    2022-06-2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玉莹兜兰”和“斑蝶兜兰”通过新品种鉴定
    4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玉莹兜兰”和“斑蝶兜兰” 2个兜兰新品种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据悉,这2个品种将于“五一”期间在华南植物园兰园中展出。“玉莹兜兰”是2015年以引进的同色兜兰‘ C-1 ’为母本、报春兜兰‘ P-1 ’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无菌播种选育而成。花序梗绿色,长11.3厘米。着花1.9朵,花朵横径8.5厘米、纵径8.7厘米。中萼片长6.4厘米、宽4.7厘米,白色,具绿色纵脉。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施栽培条件下, 4 - 5月开花,单花观赏期45天,抗病性、抗逆性较强。花序梗深紫色,长12.0厘米。
    2022-06-20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茶树CsHAC1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获发明专利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罗鸣等科研人员完成的“茶树CsHAC1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的茶树CsHAC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逆茶树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对培育抗逆优良茶树品种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2022-06-20
    查看详情
  • 【羊城晚报】岭南文史|陈焕镛:躬行华南大地,逐梦植物王国
    4月中旬,国家植物园于北京正式揭牌。清明刚过,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有“广州人的后花园”美誉的华南植物园。总建筑面积5513平方米、满满五层楼的标本柜里,存有115万多份(涵盖48700多个物种)植物标本,其中重要的模式标本就有近8000份— —新种植物被发现后,通常需要按照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来进行描述、命名。羊城晚报:陈焕镛的植物研究工作对中国植物学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现在的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依然是中国三大植物标本馆之一,而我们的植物标本分类,还在沿用他当年那一套植物标本分类系统。羊城晚报:目前华南植物园研究工作的传承、进展如何?跨越国界、跨越时空,一个个植物拉丁学名,见证了植物学家们不朽的友谊。
    2022-05-1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新研究揭示磷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
    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刘菊秀研究团队基于鼎湖山站的长期自然增温平台,研究揭示磷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列志旸博士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刘菊秀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结果扩展了对气候驱动的养分需求/供应假说的理解,提出了增温背景下维持植物高磷需求的多种磷获取策略,拓展了传统的评估方法(仅通过有效磷评估磷供应)和理论(仅通过土壤磷矿化评估磷转化) ,为增进磷调控热带森林碳汇功能响应增温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6194。
    2022-05-12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初夏花开红似火,“凤凰”落降广州城
    入夏后,广州进入凤凰木花朵盛开的季节,作为“世界上最艳丽的树木之一” ,其灿若云霞的花色成为城市中一道绚烂风景。,早在1928年广州就有关于凤凰木的采集。据华南植物园豆科植物研究专家李世晋副研究员介绍,作为礼尚往来的交换, 1916年8月9日采自菲律宾吕宋岛的凤凰木标本,而今也存放于中山大学植物标本馆(生物博物馆) 。“厦门属于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凤凰木落地生根,而广州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处,气候条件同样适合来自热带或者热带边缘的植物生长。李世晋告诉记者,凤凰木归类于“凤凰木属” ,其中包括白凤凰木、多花凤凰木、东非凤凰木、万果凤凰木、杏黄凤凰木等。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2022-05-12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