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一种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7月2日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吴国江等完成的“一种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该方法将为花卉市场提供新的转基因花卉品种,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展现。据介绍,所罗门姜黄是一种少见的热带观赏花卉,原产于所罗门群岛。吴国江完成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简单、转化效率高的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业内专家表示,该发明中的转基因方法是转基因方法在姜科植物中首次成功应用,操作简单,成本低,转化率高,适合大规模的大田操作,可满足改良花卉观赏性状要求,为花卉市场提供了新的转基因花卉新品种,充分发挥了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时间: 2013-07-04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苏国华 周飞
     

     所罗门姜黄
    本报讯(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苏国华、周飞)7月2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吴国江等完成的“一种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该方法将为花卉市场提供新的转基因花卉品种,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展现。
     
    据介绍,所罗门姜黄是一种少见的热带观赏花卉,原产于所罗门群岛。研究人员表示,多年来,育种学家和园艺工作者利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来改良观赏植物的性状,培育出了大量的观赏植物新品种,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育成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多年多次杂交,周期长,且有盲目性,对改良某一特定性状不利。国内外植物育种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果证实,转基因分子育种技术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还能够明显克服当前育种的盲目性,从而创造出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花卉新品种。
     
    吴国江完成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简单、转化效率高的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它包括:在所罗门姜黄异花授粉后1~3小时内,将3~10μL,浓度为300~500μg/mL的质粒溶液注射到柱头里,待其生长、结实,收获种子;将收获的种子进行培养,使其萌发出苗,利用质粒上的筛选标记或PCR分子检测法检测植株,鉴定出转入质粒的阳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
     
    业内专家表示,该发明中的转基因方法是转基因方法在姜科植物中首次成功应用,操作简单,成本低,转化率高,适合大规模的大田操作,可满足改良花卉观赏性状要求,为花卉市场提供了新的转基因花卉新品种,充分发挥了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13-07-04 第4版 综合)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发现烧山造林做法并不科学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火烧炼山对土壤性状和土壤氮素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环境学期刊《环境管理》上。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课题组王法明博士利用该园的野外工作台站— —鹤山站建立了野外控制实验平台,研究了桉树林和草坡两种林地类型下火烧炼山对土壤性状和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取得一定收获。此项研究表明,火烧炼山这类常见的林地管理措施对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氮素转换有着负面的影响,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评估此类林地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影响。《中国科学报》 ( 2013-05-14第4版综合).   时间: 2013-05-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火烧炼山对土壤性状和土壤氮素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环境学期刊《环境管理》上。
     
    常言道:“火不烧山地不肥。”火烧炼山是华南地区造林前常见的做法,而在科学意义上,有关这种做法对土壤性状以及氮素转化的影响还鲜有报道。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课题组王法明博士利用该园的野外工作台站——鹤山站建立了野外控制实验平台,研究了桉树林和草坡两种林地类型下火烧炼山对土壤性状和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取得一定收获。
     
    此项研究发现,火烧两年后,土壤pH和土壤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非火烧处理。而且,火烧降低了30%~40%土壤总磷的含量。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火烧两年后也显著降低。火烧后林下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可能是导致上述土壤性状及氮素转化改变的重要原因。王法明在同一样地作的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剔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了土壤的氮素矿化速率。
     
    此项研究表明,火烧炼山这类常见的林地管理措施对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氮素转换有着负面的影响,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评估此类林地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 (2013-05-14 第4版 综合)
     
    2013-09-25
    查看详情
  • 【科技日报】中科院和环保部共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今天,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说,通过院部共建形式,来探索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新保护措施和途径,提高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监督检查、科普教育水平等。“但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自然保护区在管理手段、监测技术、科学研究、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李干杰说,院部共建,将发挥中科院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环保部规划和政策优势,建立合作平台,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借鉴先进技术和方法等。时间: 2013-04-17  来源: 《科技日报》A3 综合新闻  作者: 李禾
      科技日报北京4月13日电(记者李禾)今天,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说,通过院部共建形式,来探索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新保护措施和途径,提高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监督检查、科普教育水平等。
      据悉,鼎湖山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它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李干杰说,50多年来,鼎湖山保护区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100多项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种奖励,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在资源管护、科普教育、社区共建、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自然保护区在管理手段、监测技术、科学研究、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李干杰说,院部共建,将发挥中科院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环保部规划和政策优势,建立合作平台,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共建还将在生态补偿、社区共管等方面先试先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借鉴先进技术和方法等。
    2013-09-25
    查看详情
  • 【科技日报】我国科学家发现奇特兰科新属种
    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兰科新属种丹霞兰。有花无叶,没有光合作用,靠真菌供养,株高只有十几厘米,生命只有十几天,头天还在,第二天已无影的一种独特植物却顽强地在地球上生存4 — 5千万年。研究结果显示,丹霞兰属所在的布袋兰族中的13个属呈典型的东亚一北美分布模式,而丹霞兰的发现填补了布袋兰族东亚一北美迁移进化格局缺失的重要一环。科学家们告诉记者,丹霞兰目前发现21株,地球上不超百株,已是极端濒危物种,务必呼吁社会好好保护。仁化县政府对三年前首次发现首株丹霞兰并协助科学家研究的朱家强给予万元奖励。时间: 2013-04-16  来源: 《科技日报》头版 今日要闻  作者: 谢高昌 刘传书
     
    有花无叶 没有光合作用 靠真菌供养 生命只有十几天

    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兰科新属种丹霞兰。
     
      科技日报广东仁化4月15日电 (谢高昌 记者刘传书)有花无叶,没有光合作用,靠真菌供养,株高只有十几厘米,生命只有十几天,头天还在,第二天已无影的一种独特植物却顽强地在地球上生存4—5千万年。今天,被我国科学家命名为“丹霞兰”的奇特兰科植物新物种与记者见面,三年的研究成果发布。研究为东亚一北美地理区系起源的研究和兰科植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兰科植物的适应性进化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兰花有达尔文花之称,备受进化论生物学家关注。国家兰科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健教授介绍,丹霞兰为腐生兰花。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这种奇特的兰花与宽距兰有亲缘关系,同属兰科树兰亚科布袋兰族,但因其唇瓣基部双囊状的结构和唇瓣上“丫”形附属物等形态特征及其明显分子遗传距离而区别于兰科所有已知的属。
      研究结果显示,丹霞兰属所在的布袋兰族中的13个属呈典型的东亚一北美分布模式,而丹霞兰的发现填补了布袋兰族东亚一北美迁移进化格局缺失的重要一环。
      中科院华南植物所邢福武介绍,仁化县因特殊的丹霞地貌闻名于世,其特殊的地貌铸就了它特殊的植物区系。丹霞兰作为仁化县独有的属种,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和技巧都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力证。
      科学家们告诉记者,丹霞兰目前发现21株,地球上不超百株,已是极端濒危物种,务必呼吁社会好好保护。仁化县政府对三年前首次发现首株丹霞兰并协助科学家研究的朱家强给予万元奖励。
     
    2013-09-25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有花无叶会“隐身” 她是无二“丹霞兰”
    枯枝败叶间长出的独特兰花— —丹霞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兰花专家刘仲健教授告诉记者,这株通体嫩黄,没有一片叶子的别致兰花,全世界目前仅在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发现,已经被命名为“丹霞兰” 。由于仁化丹霞山范围内至今已经陆续发现了丹霞梧桐、达摩兰、丹霞兰这些独一无二的新物种,再次佐证了地理特殊性对于物种形成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在丹霞兰生长区建立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组织科研人员对其开展濒危机制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适时进行迁地保护和扩繁试验,最后还可以让丹霞兰回归原产地。保护区内山高谷深、河流湍急,是海南岛一块重要的原始热带雨林保护地。时间: 2013-04-16  来源: 《广州日报》A9 珠三角  作者: 卜瑜 谭玉玲 朱家强
     

    枯枝败叶间长出的独特兰花——丹霞兰。


    ▲丹霞兰的花朵嫩黄俏丽。


      
        仁化昨日公布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丹霞兰”发现经过
      珍稀度:全世界仅在韶关仁化丹霞山发现
      诡异度:花开现身吐嫩黄 花落隐身会“挪窝”
      数量级:总数不到百株 今年仅发现21株
      本报韶关讯 (记者卜瑜 通讯员谭玉玲、朱家强摄影报道)穷尽一生力量,只为那短短十多天的怒放。一种隐身于赤壁丹崖深处数千万年的独特兰花,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被一名驴友无意中发现。昨天,仁化县政府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全球独一无二的有花无叶“丹霞兰”的发现经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兰花专家刘仲健教授告诉记者,这株通体嫩黄,没有一片叶子的别致兰花,全世界目前仅在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发现,已经被命名为“丹霞兰”。“丹霞兰”的发现,补充了布袋兰族的资料,为东亚-北美地理区系起源的研究和兰科植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成长规律
      生长地点每年不同 恍若长脚神出鬼没
      丹霞兰的发现源于仁化资深驴友朱家强的一次深山“驴行”。2010年5月1日,朱家强和几名朋友深入丹霞山腹地“探路”。所到之处,均是人迹罕至的深山。突然,他在一座小山谷中发现了异样。那是一片竹中的小空地,布满了枯叶枯藤,方圆十多平方米内没有任何一棵植物,但在满地枯叶中却神奇地长着约6棵俏丽的兰花。
      作为当地资深驴友的朱家强走过丹霞山大量的无人区和深山老林,但“从来没有见过长得这么奇怪的兰花。”这棵植物只有鲜花没有绿叶,花朵的颜色特别的鲜艳,通体金黄。怒放的娇嫩花朵与满地枯败的残枝落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立即吸引住了朱家强。
      在用手机拍摄后,他带着满腔的疑惑离开了深山。回到家后,朱家强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发到了网上,但所有的兰花爱好者、科研人员见了之后均无法说出这些怪兰的确切身份。
      2011年4月,朱家强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再次来到了去年发现怪兰的山区,这次他却发现去年的兰花生长地今年一棵兰花都没有。老朱不甘心地在四周搜索着,最终惊喜地在约1公里外的另外一个山谷发现了20多棵怪兰。研究人员事后发现,怪兰的生长地点每年都不同,它们仿佛长了腿似的,“神出鬼没”地在不同地区探出头来。
      朱家强还小心翼翼地采摘了一棵怪兰,种植在了家中的花盆里。但在日常观察中他发现了更加奇怪的现象。除了短短十多天的花期能在土壤外观察到花茎花朵外,其余时间除了花盆里的泥土外什么都见不到。
      生存法则
      无叶无法光合作用 汲取养分靠真菌帮忙
      由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刘仲健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邢福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对朱家强发现的怪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据介绍,目前发现的野生丹霞兰数量十分稀少,从发现至今总数量不到100株,今年仅发现了21株。丹霞兰喜欢生长在山中潮湿、阴暗、人迹罕至之地,人工移植很难成活。目前全球仅在仁化发现,独一无二,非常珍贵。刘仲健说,丹霞兰是一种非常狭域分布的物种,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相关标准,属于极度濒危的物种。
      由于丹霞兰平时很难找到踪迹,只有在花期才会隐现出神秘的身形,因此丹霞兰还有一个绰号叫“鬼兰”。这种怪兰没有叶子,无法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养分,只能通过周围环境中的真菌盗取养分来维持生长。
      研究人员诙谐地比喻说:“丹霞兰就好像是一个丐帮帮主,完全靠自己周围的无数真菌作为‘弟子’‘化缘’,从环境中给它窃取养分来维持生存。它和真菌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互相依存的关系。”由于它的生长极度依赖独特丹霞地貌中的真菌,因此当人类将它移植到外地后极难成活。
      专家建议
      设立保护区 就地保护
      刘仲健教授说,兰科植物的进化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高度关注的课题,丹霞兰的发现为中国兰科植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由于仁化丹霞山范围内至今已经陆续发现了丹霞梧桐、达摩兰、丹霞兰这些独一无二的新物种,再次佐证了地理特殊性对于物种形成的重要作用。
      丹霞兰的发现,还增加了目前已知兰科植物特别是腐生类群的多样性,丰富了兰科植物的物种基因库。此外,丹霞兰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也可能为兰科植物的进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他建议仁化县政府:“丹霞兰是一种非常狭域分布的物种,属于世界极度濒危物种,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独特新物种的保护和研究。具体可以在丹霞兰生长区建立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组织科研人员对其开展濒危机制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适时进行迁地保护和扩繁试验,最后还可以让丹霞兰回归原产地。”
      奇特“丹霞兰” 终生不长叶
      丹霞兰为腐生兰花,属于兰科树兰亚科布袋兰族。与其他兰花不同,丹霞兰唇瓣基部双囊状的结构,唇瓣上“Y”形的附属物等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兰科所有已知的属。
      丹霞兰也迥异于植物界的其他无叶花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邢福武研究员告诉记者:“其他无叶花卉其实有花有叶,只是‘花叶不同期’,开花时不见叶,长叶时不见花,花叶在不同的季节生长。而丹霞兰却是终其一生都不长叶子,因此十分罕见。”
      韶关曾现稀世达摩兰
      兰花品种的珍贵与否全在于物品的稀有程度。1987年,丹霞山发现了一株达摩兰,当属稀世珍品,因为当时世界上只发现两株。另一株由于是在台湾达摩庙发现,达摩兰的名字即由此而来。这株丹霞达摩兰,当年在香港年花花市出现时标价高达100万港元。自此之后,丹霞山再也没有发现达摩兰的踪影。
      看看还有哪些“奇兰”
      ▲“猴面小龙兰”
      在海拔2000米高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森林里,有一种长相颇似猴脸的兰花。这是一种十分稀有的兰花品种,学名为“猴面小龙兰”。
      这种兰花上像“猴脸”和“猴嘴”的部分是小龙兰的唇瓣,像三片大花瓣一样的部分实际上是萼片,而似猴子额头和鼻子的部分则是蕊和柱。据悉,猴面小龙兰是在1978年由一名植物学家命名的。
      佳西“指叶毛兰”
      位于海南省黎母岭山脉南坡的佳西自然保护区,西连尖峰岭保护区,北邻霸王岭保护区,面积近13万亩。保护区内山高谷深、河流湍急,是海南岛一块重要的原始热带雨林保护地。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珠海横琴岛植被生态规划论文发表
    ,由珠海市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组织该园和中咨城建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的《横琴生态岛生态建设规划》 ( 《横琴新区生态岛建设总体规划》的九个专项规划之一)在2011年6月通过评审后,规划负责人任海研究员与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管理人员通过合作。其整理形成的《中国横琴海岸带整合管理的植被恢复与保护规划》论文于近期发表在美国《海岸带研究学报》上。国际审稿专家认为,该文是“关于人类干扰下海岛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的原始创新且有趣的论文” , “规划重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整合海岸带管理理念” 。时间: 2013-04-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珠海横琴岛。图片来源:外滩画报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珠海市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组织该园和中咨城建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的《横琴生态岛生态建设规划》(《横琴新区生态岛建设总体规划》的九个专项规划之一)在2011年6月通过评审后,规划负责人任海研究员与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管理人员通过合作,指导博士生范桑桑对规划和野外调查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整理形成的《中国横琴海岸带整合管理的植被恢复与保护规划》论文于近期发表在美国《海岸带研究学报》上。
      据介绍,该论文在对横琴岛过去3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横琴新区的发展理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优化的考虑,提出了保护、恢复与新建的“一廊两带多楔一环”植被生态格局规划方案。
      国际审稿专家认为,该文是“关于人类干扰下海岛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的原始创新且有趣的论文”,“规划重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整合海岸带管理理念”。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04-10 第4版 综合)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矿区周边鱼类重金属污染严重
    本报讯(见习记者邱锐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定点调查研究发现,华南矿区周边鱼类重金属污染严重。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环境科学和污染研究》等环境学主流期刊上。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研究组的庄萍博士在研究员李志安的指导下,调查了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矾洞村不同地点3个养鱼池塘的水、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据了解,广东韶关大宝山矿是华南特大金属矿之一,是一座大型铁多金属伴生矿床,矿区主矿体上部为褐铁矿体,中部为铜硫矿体,下部为铅锌矿体,并伴生有钨、铋、钼、金和银等有色金属矿和多种微量有害元素。《中国科学报》 ( 2013-04-01第1版要闻).时间: 2013-04-01  来源: 《中国科学报》头版 要问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邱锐
     
    61%样品的食用肉中铅含量超出国家和国际粮农组织最大允许值  
     
    本报讯(见习记者邱锐 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定点调查研究发现,华南矿区周边鱼类重金属污染严重。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环境科学和污染研究》等环境学主流期刊上。
     
    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研究组的庄萍博士在研究员李志安的指导下,调查了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矾洞村不同地点3个养鱼池塘的水、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还分析测试了6种常食用养殖鱼体内4种组织器官中铅、镉、锌、铜等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所调查的鱼类包括草鱼、鲢鱼、武昌鱼、大头鱼、鲫鱼、鲤鱼。
     
    结果发现,在所调查的鱼类中,61%的样品的食用肉中铅含量超出国家和国际粮农组织规定的最大允许值;28%的草鱼和鲫鱼样品的肉中镉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允许值。
    调查还发现,鱼的不同组织器官积累重金属的能力有所差异。与其他鱼相比,鲫鱼的小肠能吸收积累大量的铅、镉、锌、铜。鱼类的肝脏是积累重金属的最主要器官,如鲢鱼的肝脏能积累铜超过1000ppm,也就是1000 毫克/千克。科研人员介绍说:“国家标准则规定鱼肉的食用标准是50毫克/千克。”
     
    研究人员表示,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对水体、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系统产生严重危害,并可通过食物链在水产品体内累积,最终作为食品影响人体健康。研究人员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目标危险系数法得出,虽然偶尔食用上述鱼类对健康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矿区周边居民不应长期食用本地养殖的鱼类,以防过量摄入铅和镉元素。
     
    据了解,广东韶关大宝山矿是华南特大金属矿之一,是一座大型铁多金属伴生矿床,矿区主矿体上部为褐铁矿体,中部为铜硫矿体,下部为铅锌矿体,并伴生有钨、铋、钼、金和银等有色金属矿和多种微量有害元素。
     
    此前的研究显示,当地土壤、大米以及蔬菜,如通心菜、菠菜、芋头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铅、镉、锌、铜超标现象。矿区周边居民的日均镉、铅摄入量远远超过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
     
    对此,中科院一位长期研究重金属污染的科研人员表示,目前备受推崇的方法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降低当地重金属含量,我国相关研究团队也在开展这方面研究,但该技术尚不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施加钝化剂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是另一可取的措施;同时,为应对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当地居民可选取一些重金属低积累品种的农作物进行种植,避开食用重金属高积累的农产品。”
     
    《中国科学报》 (2013-04-01 第1版 要闻)
    2013-09-25
    查看详情
  • 【新快报】中国植物研究第一人、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
    ■陈焕镛的子女陈国仆和陈都。欧洲流行一个说法, “没有中国的花卉,不成为庭院” ,而国内却缺乏完备的植物园和标本馆,以致研究本国植物分类学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参阅标本。次年8月又率5人代表团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1935年他率中国植物学代表团参加在荷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任该会分类组执行委员,同年又被选为命名委员会副主席。规划华南植物园,培养植物分类学人才,组织植物采集队奔赴各地采集植物,最后为了主持《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工作陈焕镛调到了北京。喝红茶的方式很特别,用旧时一磅重的暖水壶泡着,既保温又茶香醇厚,于是他后来也照这个方式喝红茶。时间: 2013-03-12  来源: 《新快报》A34 广东望族  作者: 廖琼 周飞

    儿女眼中的父亲:“他的一颗心全给了植物学研究”

    ■陈焕镛的子女陈国仆和陈都。 

     
      ■1956年11月,陈焕镛院士(中)、张肇骞院士(右一)、陈封怀教授(左一)等在现场规划华南植物园的建园工作。 
     
            与陈焕镛的儿女约在了华南植物园(游览区)见面。陈焕镛的儿子陈国仆已经退休了,在退休前,他担任过几年的华南植物园(展览区)管理人。华南植物园的一草一木,他和父亲一样,倾注了很多心血。陈焕镛的女儿陈都曾在当时的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工作过,后来虽然离职,但说起植物,依然显得饶有兴致。说起父辈乃至祖辈的成就,他们很淡然,“父亲的传奇辉煌是时代的产物,而我们的平凡亦是时代的必然”。 
      “是那个时代造就了父亲”
      陈焕镛出生于香港。母亲是父亲的四房太太,古巴籍西班牙人。陈焕镛出生后不久,举家迁往上海,父亲陈言去世后,陈言的朋友将他带到了美国。陈焕镛在美国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代。
      1919年,陈焕镛在哈佛大学取得林学硕士学位,毕业时他的论文获得奖金500美元,按惯例,这笔钱用于获奖人前往欧洲游历,陈焕镛却提出要到中国采集标本。当时,中国的植物资源已经被国外采集200年。欧洲流行一个说法,“没有中国的花卉,不成为庭院”,而国内却缺乏完备的植物园和标本馆,以致研究本国植物分类学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参阅标本。目睹这些,陈焕镛很痛心。时任阿诺德树木园主任的美国著名分类学家C.S.Sargent建议他去海南岛,认为那是中国植物标本采集的空白点。1919年10月,踌躇满志的陈焕镛只身前往,展开了中国现代植物学分类研究的图卷。最终成为中国植物研究第一人,与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并列被誉为“南陈北胡”。
      陈焕镛一生建树颇多,均为开创性工作,这奠定了他在国内植物研究的鼻祖地位,同时亦为他赢得了极其高的国际学术声誉。1929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次年8月又率5人代表团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大会,1935年他率中国植物学代表团参加在荷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任该会分类组执行委员,同年又被选为命名委员会副主席。1936年被英国剑兰学会聘为名誉会长。
      不过对于爸爸的成就,陈都显得很淡然:“爸爸的成就,是时代造就了他。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什么领域都需要人去开拓,很难说为什么是我父亲成就了这样的事业而不是其他人。我想这可算是我父亲和植物的缘分,也和他的执着有关。”
      “他们比谁都爱这个国家”
      陈焕镛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战火纷飞的年代注定他的研究和个人命运多舛。
      翻阅1947年陈焕镛写给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主任梅尔教授的信,信中充满了疲惫、沮丧和茫然。那时候,他苦心采集的标本被烧了两次,为保存标本免遭战火所毁耗尽财力、殚精竭虑,反被构陷“文化汉奸”。其中有个细节:广州沦陷的时候,日本人的战车就在研究所门前碾过。为了死守研究所,陈焕镛对即将遣散的员工说,“必要的时候与研究所共存亡!”炮火不能让他退却,但是对国民党统治的失望让他觉得无比沮丧。
      1949年,陈焕镛专门从香港飞到桂林,’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陈焕镛的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规划华南植物园,培养植物分类学人才,组织植物采集队奔赴各地采集植物,最后为了主持《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工作陈焕镛调到了北京。
      陈都在北京出生。她还记得在北京,一家住在中关村大院里,二楼是钱三强住,楼下是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家。“整一栋楼一梯六户住的都是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所长。家里的客厅是枣红色的柚木地板,爸爸把客厅布置得非常雅致。”陈都回忆。虽然埋头研究植物,但是陈焕镛一直很喜欢山水画,在北京的时候经常逛琉璃厂,亦收藏了很多名家山水画。
      “文革”时,陈焕镛被当做最大的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从北京回到广州,住在一个小房子里,甚至连卫生间都没有,每次批斗都少不了他。“这么难的时候,我从没听见他抱怨什么或者说后悔了,他真的是个特别坚强的人,他一辈子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陈都说。
      三年饥荒的时候以及“文革”开始前夕,一直交好的哈佛大学担心陈焕镛的境况,两次邀请他赴美并解决他的旅费以及负责一家在美的生活费。但陈焕镛都放弃了。“实际上后来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他并非意识不到。若他离开,他或者可以更专注于学术研究,但是他不愿意,他要留下来培养下一代的植物学人。”陈都说。“如果历史重来,我相信他可能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这是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选择。没办法,他们比谁都爱这个国家,也可以说,他们那代人都有着旧时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有时代使命感。”
      “他最后悔没教我们英文”
      陈焕镛一生多才多艺,尤善英文和拉丁文。陈都记得爸爸经常在家朗诵英文诗,也很喜欢写诗,早年亦有诸多英文诗作见诸香港报纸。他一生所著论文颇多,均是以英文写就,即便是写个条子给秘书办事,他都习惯用英文写。
      “他的英文可以说比中文好。”陈国仆说。“但他从不在家里说,他只和说英文的人说。”在最后的时光里,陈焕镛一直和陈都说,最后悔的是没教孩子们学好英文。穷其一生,他培养了那么多的学生。如今中国植物学研究老一辈的科学家,大部分师承于陈焕镛。不过,他没什么时间培养和管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们学好拉丁文,他能专门编写一套英文的拉丁文教材,在百忙之中给学生授课。他也能让太太花很多的时间置办一大桌酒菜犒劳从野外考察回来的学生们,唯独没时间给自己的孩子讲课。
      “他还是个美食家。很多年了我妈妈还和我抱怨,爸爸经常会让她做一些非常繁琐的菜式。他知道做法,但是自己不下厨,每次都教妈妈做。最终我妈妈在他的训练下成为了一个相当出色的大厨。”陈都说。她印象最深的是“酿蟹壳”,把螃蟹解开盖子,掏空取下蟹肉然后放入其他材料,最后一起酿回去,外表还是螃蟹的样子。家里甚至还有做北京烤鸭的专用炉子。陈都至今还记得一些西餐的做法,都源自父亲。早餐有时候会吃“一分钟蛋”,就是用白水煮鸡蛋一分钟,那个时候蛋清刚刚凝结,而蛋黄还是稀的。然后轻轻敲开一个洞,用勺子挖来吃。
      陈国仆对父亲的记忆甚少。只知道他很少在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研究。在陈都和陈国仆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沉默寡言、内向的人,什么都憋在心里。“这也很容易理解,他这个层面的人,很多事情不能轻易和人说,小孩不能说,太太又谈不上。”陈国仆说。但是又需要排解,于是最后就寄情于烟酒,喝酒抽烟都挺凶的。
      当然还比较严厉。“我不记得是因为什么,爸爸拿起皮带抽了我一顿。”陈都笑着说,“其实我已经很乖了。”
      严厉的父亲和一切传统的文人一样不太轻言爱。陈都表示理解:“哥哥其实性格非常像父亲,沉默寡言,内向。表面上也不怎么管自己的孩子,但是你能说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他只有一颗心,这颗心已经给了植物学研究,他再没多余的心给其他事了。我想我太公那代都不会和孩子走得很近,我们传统文化就这样。”
      “我们没父亲那样的境界”
      “历史到了我们这代就断层了,我们在父亲这样的成就跟前,真的是非常不值得一说。”兄妹俩敬仰祖辈的传奇成就,但亦接受自己的平凡。在他们看来,现世安稳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都没有父亲那种境界。我们只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的小人家。”
      饶是如此,陈都还是会和自己的女儿提起父亲的往事以及成就,希望借此勉励女儿。女儿会很不屑地问她,“又不是你做的,干嘛那么自豪?”她哑然失笑。
      这时,陈国仆也反问一句:“有什么用呢?”
      只是在谈及社会为何断层的时候,陈国仆和陈都表现出清醒而深刻的思考。“要问现代和上个世纪的那些大家有什么区别的话,最大的区别在于那一辈的知识分子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而这是我们现代社会缺乏的。”
      学生眼中的老师:不遗余力 扶持后辈
      “严格来说,我是陈老的徒孙。”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吴德邻说。他的导师侯宽昭是陈焕镛的学生。“因为陈老是大师级人物,我们是小字辈,所以见到他的时候总是很拘谨。和他不熟的时候会觉得他很严肃,但是后来发现他其实非常幽默,对待后辈也非常扶持。”
      让吴德邻印象很深刻的是,1962年他在编写《海南植物志》姜科的时候,在所里标本馆发现了2张从来没有见过的标本。后经过仔细研究后,确定它们为中国的新分布科——兰花蕉科,并且是2新种。准备发表的时候,担心没有外国标本,陈老说,没有标本可以想办法。于是,陈焕镛当即写信(由吴德邻执笔)给当时在印尼的华侨孙洪范先生,请他代为采集该科的标本。后来孙先生果然寄来了兰花蕉属的外国标本,这为吴德邻撰写论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他还记得陈焕镛爱喝红茶。喝红茶的方式很特别,用旧时一磅重的暖水壶泡着,既保温又茶香醇厚,于是他后来也照这个方式喝红茶。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上的研究站
    ①检查土壤水分收集装置。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广东省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和副研究员刘菊秀、研究员张德强等人设计了气温上升对南亚热带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大型实验,以全面了解因温度上升给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在水分方面,目前已经开始地表水和渗透水收集以及水化学元素分析,测试项目包括酸碱度、总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用以反映增温后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元素转移动态。(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01-29第6版创新).时间: 2013-1-29  来源: 《中国科学报》A6 创新  作者: 李义勇

      ①检查土壤水分收集装置。
       
      ②观察树苗驯化情况。
       
      ③刚修建好的开顶箱。
       
      ④全景图: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整条北回归线上几乎全部是沙漠或草原,而同纬度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分布着亚热带森林。)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供图

      今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发布第五次报告,又一次把世人目光聚集到了全球变化上。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20年来,国际上很多研究团队采用了各种方法研究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由于碳储量之大,在应对我国气候变暖问题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气温上升的环境下,南亚热带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响应的?是正反馈作用还是负反馈作用?这种响应会一直随时间推移而延续下去吗?在南亚热带,哪种林型对气温上升最为敏感?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广东省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和副研究员刘菊秀、研究员张德强等人设计了气温上升对南亚热带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大型实验,以全面了解因温度上升给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
      利用海拔梯度的下降模拟气温的上升,是这个实验在方法论上的创新。目前各种环境监测设备及实验仪器已经安装调试完成,部分实验的基础数据,如实验植物的生长情况、生理生态特征等已经在收集。在水分方面,目前已经开始地表水和渗透水收集以及水化学元素分析,测试项目包括酸碱度、总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用以反映增温后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元素转移动态,下一步工作是量化生态系统的水文分量。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型。该实验平台可用来研究海拔高度下降导致的气温上升对模拟森林生态系统(混交林、山地林)的影响;同时也通过人工增温,研究对模拟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季风林)的影响。
      该平台共修建了深0.8米、长3米、宽3米的开顶箱21个。这些开顶箱分布在鼎湖山的苗圃样地(海拔30米左右)、五棵松混交林样地(海拔320米左右)以及山地林样地(海拔600米左右)。同时在各开顶箱内填埋来自自然林的土壤以及种植各林型的主要优势树种来构建模拟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在此平台上开展水、土、气、生全面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政府制定应对变化政策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主要科学依据。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01-29 第6版 创新)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矿区重金属污染研究受国际同行肯定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庄萍等人2009年在《整体环境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农作物中重金属摄取对华南大宝山矿区周边居民的健康风险》,近日入选该杂志2008年以来引用率最高的前25篇论文。 据介绍,该论文也是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收录的华南植物园自2008年以来SCI收录论文中引用率最高的一篇。 该研究表明粤北地区重金属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与食品安全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 时间: 2013-1-30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庄萍等人2009年在《整体环境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农作物中重金属摄取对华南大宝山矿区周边居民的健康风险》,近日入选该杂志2008年以来引用率最高的前25篇论文。
     
     据介绍,该论文也是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收录的华南植物园自2008年以来SCI收录论文中引用率最高的一篇。
     
     该研究表明粤北地区重金属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与食品安全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此外,研究也揭示,蔬菜及大米摄入这一途径,是粤北大宝山矿区周边出现癌症村或癌症带现象的潜在原因,这为进一步开展污染治理与保障矿区居民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报》 (2013-01-30 第4版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