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发现土地利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鲁显楷、博士后苏芳龙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的遗留效应削弱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了两类典型的南亚森林生态系统,即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林龄大于400年)和马尾松针叶林(人工林,原始林皆伐后进行马尾松再造林形成,林龄约80年) ,以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为切入点,探讨了两类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在同层土壤,虽然人工林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原始林,但是原始林中矿物结合碳(钙结合碳与铁铝结合碳)的浓度和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林,最终导致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低于原始林。
      时间: 2021-06-3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鲁显楷、博士后苏芳龙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的遗留效应削弱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环境管理杂志》。
      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固存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关键角色。人类活动对该区域土壤碳汇潜力的影响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仍然不清楚土地利用历史带来的遗留效应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了两类典型的南亚森林生态系统,即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林龄大于400年)和马尾松针叶林(人工林,原始林皆伐后进行马尾松再造林形成,林龄约80年),以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为切入点,探讨了两类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
      研究发现,原始林比人工林具有更大的土壤碳库。大团聚体(直径大于250μm)或重组(密度大于1.8g cm-3)有机碳是两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形式,它们在总有机碳中的比例基本一致。然而,在微团聚体(直径小于250μm)保护与土壤矿物保护方面,原始林和人工林有明显不同。在同层土壤,虽然人工林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原始林,但是原始林中矿物结合碳(钙结合碳与铁铝结合碳)的浓度和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林,最终导致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低于原始林。
      该研究结果表明,原始阔叶林向人工针叶林的转变导致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保护发生改变,削弱了土壤碳固存能力;而且森林植被组成的改变对土壤结构和碳储存的影响具有长久性。该研究可为森林碳汇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1.113142
       《中国科学报》 (2021-06-30 第4版 综合)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等发现“茶族皇后”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许展慧在研究员任海指导下,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韦霄以及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在珍稀濒危植物龙州金花茶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中取得进展,并指出根据该物种的现状,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影响龙州金花茶生存的主要生物因素是同一层次、生态位相似的海南大风子和米扬噎的竞争,影响龙州金花茶生存的环境因子有土壤N 、 P含量和环境光强,其他因素包括人为盗采、物种自身繁殖障碍。据此,科研人员提出了龙州金花茶的综合保护策略,包括扩大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将保护区边缘的野生个体纳入保护。
      时间: 2021-06-2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龙州金花茶。 许展慧供图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许展慧在研究员任海指导下,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韦霄以及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在珍稀濒危植物龙州金花茶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中取得进展,并指出根据该物种的现状,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应将其调整为极度濒危等级。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生态与保护》。
      龙州金花茶是山茶科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因其仅分布于广西龙州且花色金黄而得名,有“植物界大熊猫”和“茶族皇后”之称。龙州金花茶是中国特有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龙州金花茶评估为濒危等级。
      研究发现,龙州金花茶分布范围狭窄,仅分布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边缘,生境为喀斯特天然次生林;野外仅有3个龙州金花茶居群,共58株;龙州金花茶种群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幼年个体缺少。影响龙州金花茶生存的主要生物因素是同一层次、生态位相似的海南大风子和米扬噎的竞争,影响龙州金花茶生存的环境因子有土壤N、P含量和环境光强,其他因素包括人为盗采、物种自身繁殖障碍。
      据此,科研人员提出了龙州金花茶的综合保护策略,包括扩大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将保护区边缘的野生个体纳入保护;标记所有野外个体,定期巡查,清理竞争植物,实现有效的就地保护;建立全遗传多样性资源圃以近地保护遗传多样性;在气候相似的植物园建立更多迁地保护种群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1.e01585
       《中国科学报》 (2021-06-24 第4版 综合)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发现气候影响阿尔泰山树木径向生长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周鹏在研究员黄建国的指导下,揭示了新疆阿尔泰山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研究人员在阿尔泰山沿海拔梯度采集了13个西伯利亚落叶松(当地优势树种)样方的年轮数据,定性和定量了关键气候因子对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并揭示了该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的空间变化模式。在低海拔组中,当年4月的干旱指数( scPDSI ) 、上年9月的平均温度和上年7月的温差共解释了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变异的63% 。根据预测,随着阿尔泰山脉的气候变湿和变暖,西伯利亚落叶松在1800米至1900米的海拔高度可能会受益于暖湿天气而生长更好。《中国科学报》 ( 2021-06-18第4版综合).
      时间: 2021-06-18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周鹏在研究员黄建国的指导下,揭示了新疆阿尔泰山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农业与森林气象学》。
      研究人员在阿尔泰山沿海拔梯度采集了13个西伯利亚落叶松(当地优势树种)样方的年轮数据,定性和定量了关键气候因子对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并揭示了该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的空间变化模式。
      研究结果发现,13个西伯利亚落叶松年表可分为高海拔和低海拔两组。在低海拔组中,当年4月的干旱指数(scPDSI)、上年9月的平均温度和上年7月的温差共解释了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变异的63%。其中scPDSI是最主要限制因素,其相对贡献率为63%。
      在高海拔组中,当年1月最高温度、上年7月的降水和当年6月最低温度共解释了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变异的38%。此外,气候因子和径向生长之间的关系随海拔的变化有显著变化。
      根据预测,随着阿尔泰山脉的气候变湿和变暖,西伯利亚落叶松在1800米至1900米的海拔高度可能会受益于暖湿天气而生长更好。
      该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区域可持续森林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grformet.2021.108392
      《中国科学报》 (2021-06-18 第4版 综合)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热带珊瑚岛礁植物繁育技术》出版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马国华、简曙光和任海主编的《热带珊瑚岛礁植物繁育技术》 ,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科研人员提出适合南海岛礁的植物引种策略,建议引种适宜防风固礁、绿化美化、药用和食用的植物种类,为绿化美化南海岛礁、保持岛礁植物群落生态平衡提供参考依据。《热带珊瑚岛礁植物繁育技术》一书,就是在海岛植物播、扦插繁育以及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基础上的基本总结,同时科研人员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植物繁育技术,对植物的繁育以及其功能都进行了补充。该书共计280页,书中附加了一些科研相关的图表、参考文献,图文并茂,将带给读者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时间: 2021-06-08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周飞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马国华、简曙光和任海主编的《热带珊瑚岛礁植物繁育技术》,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南海诸岛为南中国海中的200多个岛礁的总称,按其分布位置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岛上主要以喜光、耐旱、耐盐、抗风的植物为主。合理选择相似生境的植物种类,是解决热带珊瑚岛绿化面临的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多物种、多层次、多功能、低成本、少维护的复合植被生态系统的基础。
      科研人员提出适合南海岛礁的植物引种策略,建议引种适宜防风固礁、绿化美化、药用和食用的植物种类,为绿化美化南海岛礁、保持岛礁植物群落生态平衡提供参考依据。由于南海岛礁植物种类比较特殊,一般市场上很难买到该植物的种苗。科研人员在广泛收集岛礁植物的基础上,筛选了80种岛礁植物。
      据介绍,这些岛礁植物中有草本(如海雀稗、蒭雷草、地毯草、佛甲草等),有灌木(如草海桐、橙花破布木、海厚托桐、海南龙血树、露蔸树等),有藤本(如厚藤、过江藤、海刀豆、虎掌藤等),也有乔木(如大叶相思、木麻黄、榄仁、莲叶桐、苦楝等),还有园艺植物(如大花马齿苋、锦绣苋、长春花、翠芦莉等),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配置进行不同景观的改造。此外,还有水果类(如诺丽果、椰子、文定果、香蒲桃等)、蔬菜类(番薯、宽叶十万错、白子菜等),以及众多中药类植物,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随地利用。
      科研人员在前期海岛植物引种繁殖的基础上,在海南文昌建立了100亩的海岛植物繁育基地。通过种子和扦插繁育技术,能够让绝大多数植物有效繁殖,现在年生产能力可达一百万株,可基本满足海岛绿化建设的需要。此外,他们又从文昌育苗基地引入了几十种植物,在华南植物园育苗基地进行了繁育。同时科研人员以芽、花器官或叶片等为外植体,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多种植物的繁育体系研究,其中很多研究都是国内外首创,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
      《热带珊瑚岛礁植物繁育技术》一书,就是在海岛植物播、扦插繁育以及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基础上的基本总结,同时科研人员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植物繁育技术,对植物的繁育以及其功能都进行了补充。该书共计280页,书中附加了一些科研相关的图表、参考文献,图文并茂,将带给读者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揭示亚热带森林植物水分关系适应策略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张统等人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亚热带森林植物水分关系的适应策略。植物水分关系对森林植物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至关重要,阐明植物水分关系对大气氮沉降加剧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是揭示氮沉降背景下森林植物生理生态适应策略的关键。研究人员利用广东石门台林冠模拟氮沉降实验平台,以植物叶片水分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亚热带森林两种优势树种(锥栗和木荷)叶片水力性状对林冠氮添加的响应。《中国科学报》 ( 2021-06-11第4版综合).
      时间: 2021-06-11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张统等人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亚热带森林植物水分关系的适应策略。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
      植物水分关系对森林植物响应和适应环境变化至关重要,阐明植物水分关系对大气氮沉降加剧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是揭示氮沉降背景下森林植物生理生态适应策略的关键。
      研究人员利用广东石门台林冠模拟氮沉降实验平台,以植物叶片水分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亚热带森林两种优势树种(锥栗和木荷) 叶片水力性状对林冠氮添加的响应。
      研究发现,由于叶片厚度、导管直径和强度的改变,氮添加显著增加了这两种植物的叶片导水率和蒸腾速率,同时降低了叶片的抗旱性。因此,大气氮沉降加剧可能增加森林植物的水分消耗和植物面对干旱的脆弱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1.145415
      《中国科学报》 (2021-06-11 第4版 综合)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发现稀有寄生蜂新种
    ,该园联合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学者,发现了稀有寄生蜂新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膜翅目研究杂志》 。其中,巨点寄螯细蜂的标本采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云开山。已有研究表明,寄螯细蜂比较喜欢温暖地区的高海拔林地和较寒冷地区的低海拔林地。螯蜂是农林业重要害虫叶蝉的天敌,而寄螯细蜂是螯蜂的重寄生蜂,会降低螯蜂控制叶蝉的效果。了解寄螯细蜂对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范围,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如何降低寄螯细蜂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还表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包含较稳定的各营养级的物种,寄螯细蜂也可作为环境指示物种来评估生态系统健康与否。《中国科学报》 ( 2021-05-19第4版综合).
      时间: 2021-05-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拟黑带寄螯细蜂
      巨点寄螯细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供图)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联合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学者,发现了稀有寄生蜂新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膜翅目研究杂志》。据介绍,该发现让我国寄螯细蜂科昆虫又增加了2个新种:巨点寄螯细蜂和拟黑带寄螯细蜂。其中,巨点寄螯细蜂的标本采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云开山。
      寄螯细蜂科隶属于膜翅目锤角细蜂总科,仅含1属,即寄螯细蜂属,是一类非常稀少的寄生蜂,目前全世界仅知50余种,我国已知不足10种。已有研究表明,寄螯细蜂比较喜欢温暖地区的高海拔林地和较寒冷地区的低海拔林地。本次研究发现的巨点寄螯细蜂属于温暖低海拔地区。这说明寄螯细蜂可以适应的生境范围远比原来认为的要大。
      螯蜂是农林业重要害虫叶蝉的天敌,而寄螯细蜂是螯蜂的重寄生蜂,会降低螯蜂控制叶蝉的效果。了解寄螯细蜂对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范围,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如何降低寄螯细蜂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还表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包含较稳定的各营养级的物种,寄螯细蜂也可作为环境指示物种来评估生态系统健康与否。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897/jhr.82.62148
       
       《中国科学报》 (2021-05-19 第4版 综合)
      
    2021-07-0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木莲属新品种“嫣粉”通过审查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申请的木莲属新品种“嫣粉”,于近日通过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审查。专家组在华南植物园木兰园实地考察了新品种,并听取了新品种培育的详细报告,认真比较了“嫣粉”与对照品种的株型、茎、叶和花等形态特征,一致认为“嫣粉”与对照品种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确认“嫣粉”新品种成立。《中国科学报》 ( 2021-05-06第4版综合).
      时间: 2021-04-16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木莲属新品种“嫣粉”的花。 周飞供图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申请的木莲属新品种“嫣粉”,于近日通过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审查。
      据悉,“嫣粉”是2009年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利用杂交育种等技术培育的品种,于2015年首次开花。专家组在华南植物园木兰园实地考察了新品种,并听取了新品种培育的详细报告,认真比较了“嫣粉”与对照品种的株型、茎、叶和花等形态特征,一致认为“嫣粉”与对照品种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确认“嫣粉”新品种成立。
      据介绍,该品种为常绿乔木,树形优美;叶大,青翠光润;花紫红色,清香怡人,四五月盛开时鲜艳夺目,是一种优良园林景观树种。其喜光照充足和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热带至亚热带地区的庭院、公园等地孤植、对植或群植。
       
       《中国科学报》 (2021-05-06 第4版 综合)
       
       
       
      
    2021-05-13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研究发现氮沉降促进热带森林捕获大气碳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鲁显楷和研究员莫江明,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Peter M . Vitousek等人,发现长期氮沉降可促进热带森林捕获大气碳,并提出了土壤碳吸存假说。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富氮”南亚热带成熟林进行了11年的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发现氮输入增加了土壤碳库,氮沉降使土壤碳吸存率提升至约9公斤碳每公斤氮,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相当。为了进一步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人员提出了土壤碳吸存假说。该假说认为,氮沉降促进土壤碳吸存的现象在全球尺度上普遍存在,但是“氮限制”和“富氮”生态系统的表现机制不同。《中国科学报》 ( 2021-04-27第1版要闻).
      时间: 2021-04-16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鲁显楷和研究员莫江明,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Peter M. Vitousek等人,发现长期氮沉降可促进热带森林捕获大气碳,并提出了土壤碳吸存假说。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该研究首次提供了过量氮沉降促进热带“富氮”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直接证据。
      热带森林碳吸存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缓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条件下氮不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氮输入增加也不会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充分验证,热带森林地下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也一直被忽略,特别是在氮沉降全球化背景下。
      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富氮”南亚热带成熟林进行了11年的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发现氮输入增加了土壤碳库,氮沉降使土壤碳吸存率提升至约9公斤碳每公斤氮,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相当。研究还发现,土壤碳吸存增加的关键原因是物理保护作用增强和碳素输出通量下降。而且,长期氮输入并没有改变土壤碳氮比,土壤氮含量与储存的碳呈正相关。
      为了进一步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人员提出了土壤碳吸存假说。该假说认为,氮沉降促进土壤碳吸存的现象在全球尺度上普遍存在,但是“氮限制”和“富氮”生态系统的表现机制不同。
      在“氮限制”生态系统,氮沉降增加促进了净初级生产力,土壤碳吸存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地上凋落物量输入增加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降低;在“富氮”生态系统,长期氮沉降没有影响净初级生产力,土壤碳吸存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降低二氧化碳和可溶性有机碳输出通量。
      专家表示,该假说把氮沉降作为驱动因子,为发展和完善陆地系统碳氮耦合循环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机理支撑。该研究有望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决策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020790118
       《中国科学报》 (2021-04-27 第1版 要闻)
       
       
       
      
    2021-05-13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长期氮添加降低叶片矿质元素含量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毕业生莫其锋在研究员王法明的指导下,在热带森林植物叶片矿质养分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利用热带次生林氮磷添加的野外试验平台,探究长期氮磷施肥对土壤可交换性离子和5种林下物种叶片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的氮添加降低了叶片中一些矿质元素的含量,但并没有观测到这些物种形成任何的适应机制(比如,通过提高蒸腾作用获取更多可移动的矿质养分)来维持高氮输入下植物叶片的矿质养分含量。研究人员认为,叶片矿质元素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更为复杂,长期氮添加降低矿质元素含量可能会影响热带森林林下物种关键的生理过程,最终将降低这些物种在高氮沉降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存活度。
      时间: 2021-09-0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毕业生莫其锋在研究员王法明的指导下,在热带森林植物叶片矿质养分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功能生态学》。
      矿质养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般来说,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分配受到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但是,热带森林植物叶片矿质养分含量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响应仍不能被很好测定。
      研究人员利用热带次生林氮磷添加的野外试验平台,探究长期氮磷施肥对土壤可交换性离子和5种林下物种叶片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氮添加并没有改变土壤pH值,但降低了土壤可交换的Ca2+、Mg2+、Zn2+、Fe3+和Mn2+含量。磷添加提高了土壤pH值,但对土壤可交换性阳离子没有影响。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叶片的钙、镁和锰含量,而磷添加降低了大多数物种叶片的铜含量。叶片的钾和铁含量并没有受到施肥处理的影响。
      结果表明,长期的氮添加降低了叶片中一些矿质元素的含量,但并没有观测到这些物种形成任何的适应机制(比如,通过提高蒸腾作用获取更多可移动的矿质养分)来维持高氮输入下植物叶片的矿质养分含量。
      研究人员认为,叶片矿质元素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更为复杂,长期氮添加降低矿质元素含量可能会影响热带森林林下物种关键的生理过程,最终将降低这些物种在高氮沉降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存活度。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3896
       《中国科学报》 (2021-09-09 第4版 综合)
       
       
       
    2021-05-13
    查看详情
  • 【羊城晚报】潮人新知|竹子分类为啥难?
    “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 … ”当年这首《熊猫咪咪》的童谣,唱的就是竹子开花后会大面积死亡,可能导致大熊猫缺粮的故事。你可能不知道,竹子开花这件事,也是令竹类分属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竹类标本的采集要求比较高,需采集地下茎、秆箨、分枝、茎干、枝叶等,采集过程也相对麻烦,以致大多数采集和考察人员都很少去采集竹类标本,即便是研究竹类的人员也极少采集复份标本,导致馆藏的竹类标本通常较少。进一步研究,仍有待时日。
      时间: 2021-04-05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易芝娜 周飞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易芝娜 通讯员 周飞
      图/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提供 
      “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当年这首《熊猫咪咪》的童谣,唱的就是竹子开花后会大面积死亡,可能导致大熊猫缺粮的故事。你可能不知道,竹子开花这件事,也是令竹类分属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的覃俏梅博士和童毅华博士在国际权威分类学杂志《Taxon》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中国赤竹属赤竹亚属的种类应是一个单系类群,与日本的相应种类关系较远,于是建立了一个新属——中国赤竹属华赤竹亚属。
      这对于向来就是“分类困难户”的竹子来说实属不易。
      该研究不仅解决了中国赤竹属赤竹亚属种类的归属问题,也为将来青篱竹亚族的全面分类修订工作打下基础。
      华赤竹属的竹子开花
      竹子分类难,标本更难采
      童毅华博士介绍称,竹类植物全世界约有123属16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在温带和寒带。
      我国竹类资源极为丰富,有34属534种,是竹亚科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主要分布在北纬40度以南的地区。大部分竹类植物种类是亚热带和温带森林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丘陵和山地常形成特别的竹林灌丛群落。
      竹类植物向来具有较高价值,但竹类也是被子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类群。
      童博士认为分类困难主要原因有三:
      一,现代植物分类主要以繁殖器官的特征为依据,但绝大多数竹类都是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后即死亡,其开花周期却在20-120年不等,所以竹类花的标本能留下的很少,很多仅有营养体标本(即指无花无果的植物标本),其归属常常存在争议;
      二,早期发表的绝大部分竹类种类都是以花的标本来描述的,之后所采集的营养体标本很难与模式标本进行比对鉴定;
      三,竹类标本的采集要求比较高,需采集地下茎、秆箨、分枝、茎干、枝叶等,采集过程也相对麻烦,以致大多数采集和考察人员都很少去采集竹类标本,即便是研究竹类的人员也极少采集复份标本,导致馆藏的竹类标本通常较少,并且基本只保存在少数有从事竹类研究专家所在的标本馆。
      简言之,应该就是分类需观花,但竹类开花极少见,且周期长,一开完花,整片竹林都会死掉。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集到的标本都是营养体标本,比对鉴定便相对较难。
      华赤竹属的“3枚雄蕊2个柱头” 
      覃俏梅博士和童毅华博士在夏念和研究员的指导下,基于2017年在广东从化采集到的中国华赤竹属种的花的材料,并对中国大部分赤竹属种类进行取样,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
      通过观察我国赤竹属华赤竹亚属这一新属种类的花朵,他们发现其小穗排列成总状,每个小穗仅具2-3朵小花,每朵小花具有3枚雄蕊和2个柱头;而日本的赤竹属种类小穗排列成圆锥状,每个小穗具4-10余朵小花,每朵小花具6枚雄蕊和3个柱头。也就是说,华赤竹属与日本相应的种类差距甚远,种类关系也应该较远。
      由此,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该团队便建立了这一新属——华赤竹属。
      中国竹类很多仍没有花部特征记录 
      通过全面的标本整理和野外考察,该团队成员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华赤竹属的植物。
      赤竹属只是青篱竹亚族的一个小属,该属在全世界其实有50-70种,我国记载的赤竹属物种就有14种。其中赤竹亚属5种、华箬竹亚属3种,此外还有存在争议的6个属。但除了华箬竹外,其余种类都是依据无花的标本发表的。中国竹种类尤其是赤竹亚属的种类的花部特征很多一直处于未知状态,因此很多部分的竹类如何分类一直没有定论。
      童博士表示,他们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新属——中国华赤竹属的植物目前共发现有7种,除了先前发表的3种需要重新组合鉴别之外,该研究中还发表了4个新种。进一步研究,仍有待时日。
      
    2021-05-13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