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南方日报】广州:城在园中,人在画中

发布日期:2022.11.01 作者:scbg

时间: 2022-10-09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傅鹏 董天健

        “很多奇花异草只有植物园有,所以带孩子来看看。”“这是什么果子,能吃吗?好吃吗?”“‘金毛狗’很可爱,尽管是植物,但名字像动物,毛茸茸的外表也很像动物。”……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华南国家植物园里好不热闹。这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后迎来的首个国庆假期,推出了“打卡植物之最”、珍稀濒危植物展、亲子一日营等一系列精品活动,引得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植物园中,市民、游客慕名来“打卡”,人气再创新高。

        不只是植物园,广州可以说是处处好风光。100多种原生种热带雨林植物在珠江公园惊艳亮相,白云山依旧是市民重阳登高的最热门之选,海珠湿地里近2万平方米的粉色、紫色千日红花海肆意绽放……在倡导“就地过节”的背景下,国庆期间,广州各公园景区举行了主题花艺展、科普导赏、生态历史文化游径等30余项共200余场花事文化活动。

        漫步“花城”,城在园中,人在画中。随着广州率先推动城园融合建设,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代表,全市大大小小的绿色空间成为群众唾手可得的“自然课堂”,让生态文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市民生活的小变化折射着城市的大发展。广州正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

 

看世界,观四季

        国庆假期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举办的“即将消失的美丽”珍稀濒危植物展人气爆棚,成为植物园的网红打卡点。

        夏腊梅。朱仁斌 摄

        “飞檐走壁”丹霞梧桐、叶奇花美的虎颜花、“止血卫士”金毛狗、“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陆上荷花”夏腊梅等13种珍稀濒危植物悉数亮相。这是平时保育在未开放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植物首次对外展示,向公众讲述珍稀濒危植物拯救、保护、野外回归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还有这么奇特的物种,但一想到它们濒临消失就感到着急。”游客忍不住感叹。一个珍稀濒危植物的背后,是一段天灾人祸下植物面临危机的警醒故事,也是一段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抢救珍稀濒危植物的动人故事。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显示,目前约有3767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或濒临灭绝的状况。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了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与其他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引人关注,而“打卡植物之最”活动则让市民、游客惊喜于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植物园能看到最大叶子的水生植物“克鲁兹王莲”,叶大如玉盘且强劲有力,托举孩童毫不费力;最大种子的植物“海椰子”,种子重达2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最高寿的苏铁“越南篦齿苏铁”,在2亿多年前曾与恐龙同期活跃于地球……

        澳洲巨睡莲。陈磊 摄

        “在广州,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热带植物,既能欣赏美丽,又能学到知识。”不少游客感慨,什么是“一日看世界,一眼观四季”,来植物园一看就知道了。

        在“不一样的异域风情,一样的和谐之美”奇异花卉展,则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之美。不同场景,不同植物生态类型,从沙漠植物到水生植物 ,从热带雨林到干旱荒野,从原生种到新优品种,来自异域的植物与本土植物和谐共生在岭南大地,让公众了解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自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以来,植物园‘人气’更高了,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介绍,市民越来越喜欢来植物园,一方面因为这里是游览休闲的好地方,另一方面也是亲子、家庭了解植物的知识、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好选择。

        兼具颜值与内涵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不少市民的假日本地游的首选。数据显示,今年10月1日至7日,华南国家植物园进园人次超11.3万,同比去年增长78%。

        华南国家植物园将越来越“接地气”。王瑛表示,国庆期间免费入园人数约占一半,植物园通过提升园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惠民入园措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这里成为科学的殿堂,大城的名园。

 

走出园,到身边

        一片热带雨林,惊艳亮相于珠江新城CBD核心地段的珠江公园。走进珠江公园荫生植物区,兰花香味扑面而来,两株高大的附生兰花景观独特非常,顺着花景抬头往上看,世界上最大的鹿角蕨品种之一的何其美鹿角蕨,正无声地欢迎着每一位前来观赏的游客。

        “设计团队花费近半年时间,搜集了超过100种的原生种热带雨林植物,从世界各地搜罗了40余种附生兰花,拥有马蹄蕨、金毛狗蕨、鹿角蕨、斛蕨等珍稀蕨类30余种。”珠江公园园容绿化部园林工程师孙丽芳介绍,依托公园荫棚搭建的温室和喷淋装置,热带植物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

        在市中心偶遇热带雨林,让不少来穗游玩的游客颇为惊讶。但对不少广州人来说,不出城郭可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仍有林泉之乐,这似乎已经融入生活。

        尽管是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但广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遥遥领先,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23.35平方米,是中国内地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高的城市。

        有,更要优。对此,广州把植物迁地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公共绿地和公园建设中,把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口袋公园,一个个绿色空间也成为科普空间、文化空间,并串珠成链共同组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今年春节期间,花色典雅的“广州1号”矮牵牛亮相广州云台花园,为花城再添一份亮丽。国庆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温室中展出了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培育的“天骄”野牡丹、“广州1号”矮牵牛、金叶伞花假木豆、奇趣海芋等特色植物,为扮靓广州不断提供新选择。

        新品种走出园,新知识也走出园。

        “我们与学校合作开展科普课程,让科普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王瑛介绍,如今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然成为青少年的科普基地,年均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年均开展科普活动等约240场。为进一步提升植物园的社会服务功能,植物园在科普课程上继续发力,让更多市民在植物园之外学习植物知识、植物文化。

        无独有偶。世界动物日当天,广州动物园也推出第100期《动物园奇妙夜》,为了让公众参与进来,广州动物园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播放,让市民跟随镜头,感受神奇而又独特的动物园奇妙夜。

        未来,更多绿色空间将被激活,进一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广州参照国际先进城市植物园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植物外展计划和主题植物活动。联合华南植物园,打造多层次、系列化、主题化植物科普活动。

        同时,广州探索成立“广州植物联盟”,链接社区、志愿组织、企业团体,发动街道、社团、学校、公益组织共建共治共享,利用小区绿地、校园生物角等百姓身边的场所,让植物知识和植物故事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园、进景区。同时联合华南国家植物园,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举办植物展览、主题讲座、线下沙龙等各类植物科普和生态公益活动,让市民群众近距离了解植物知识,启迪生态科普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全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融入城,向未来

        漫步“花城”广州,一大感受是园在城中,城也在园中。

        华南国家植物园因植物为人所知,但其园景园貌也尽显岭南风情之美。1986年入选“羊城八景”的龙洞琪林至今依旧是游客最爱拿出手机拍照的景点之一。放眼望去,一边是椰风葵林、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一边是松杉苍劲、四季变化的温带景色,棕榈园、孑遗植物园两个半岛蜿蜒相望,岭南风情与奇珍异木水乳交融。

        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在园景园貌上进一步提升,植物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要将岭南文化充分融合进来,将国际化知识、本土植物特色、本地文化特点相结合,充分体现国家特色。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明确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建成了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

        当下,广州市对照国务院批复要求,积极探索,推动植物园走出园,融入城,构建“1+3+N”城园融合体系,推进建设“北一中一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和N个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实现城园融合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李敏认为,城园融合是广州的特色,也是广州因地制宜的对策。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319公顷,总体容量有限,所以将广州全市的一些园林胜地、风景名胜整合,一方面扩大规模有利于植物园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植物园的创建和经营带动城市发展,将是双赢的结果。

        目前,广州正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

        “这是真正把广州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契机,将来对于广州地区以及广东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带动城市在宜居宜游、创业、营商环境等方面形象的提升。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系主任林广思看来,瞄准国际一流自然要借鉴国际经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目标从花园城市几经迭代发展到“大自然里的城市”,广州以“花城”闻名,新加坡的思路和相关经验值得广州借鉴。

        林广思表示,广州一方面应把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系统整合到城市的各层次土地利用和建成环境之中;另一方面植物具有文化特性,广州应继续举办花市,推广岭南花艺,培育岭南盆景,擦亮“花城”这一城市名片,用岭南文化讲好植物故事。

        “自古以来,广州都是中国植物资源向欧美西方国家输出的重要口岸,具有不可或缺的地标价值。”李敏认为,以往广州的“花城”之名更突出的是观赏性和商业性,如今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强调注意植物的科学性、挖掘岭南文化,让花城的现代性、时代性得以发扬。

        李敏表示,放眼全省,广东陆续建设了一批地方性植物园,各有特色的同时也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痛点,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立是个新契机,可构建以华南植物园为龙头的南中国植物园体系,进一步提升广州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中的国际地位。

相关阅读

在家门口

开启科普之旅

        让科学家来做科普,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科研机构最重要的工作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通俗易懂地让人民群众知道科研人员做了什么很有必要。”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科技推广与培训部部长吴毓仪说。

        从一开始报名科普活动的市民寥寥无几,到如今园科院逐步培育了“听见花开”和“植物医生”两个科普品牌,吴毓仪惊喜地发展,科普已经逐步走进生活,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将一直是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广州一处处绿色空间正转化为一处处科普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便可开启科普之旅。

融入生活日常

        今年的世界动物日恰逢重阳节,广州动物园也举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第二届重阳登高活动,经过网络投票,最终金丝猴小王子“明朗”和“明晖”成为登高冠军。“‘登高望远’是很多动物天性使然的爱好。”广州动物园科普教育部部长黄志宏介绍,他们希望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们爱上自然、学习知识。

        如今,科学普及已经融入科研机构、园区景区等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常,开启科普之旅也悄无声息地融入市民的生活日常。

        9月17日全国科普日,广州市多家公园景区以“科普向未来”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活动。

        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展“诗情绿意科普润童心”科普研学活动,科普宣讲员带着小营员们在1公里的生态历史文化游径边游边学。

        白云山鸣春谷景区开展了“广州科普游之全国科普日专场活动”,科普导师带领市民徒步白云山滴水岩景区,沿途开展白云山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科学观察。

        广州市儿童公园以“非遗文化我传承 凉茶文化知多少”为主题,展示了广东凉茶科普文化。据统计,近三年来,市儿童公园共举办各类科普教育活动超过1000场次,惠及上百万市民游客。

全市一张网

        未来,更多的科普空间将被“激活”,市民将有更多的享受科普服务的好去处。

        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在广州将以城园融合的方式整体推进,实施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领衔的“1+3+N”的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这将把319公顷的植物园本园外延到山区、到海边、到湿地、到城中央。

        目前,广州已经完成全市各区“3+N”的初步申报和大部分区的基础摸查。未来,市里统一组织植物科学家、相关专业人士等共同开展筛选和评估,确定“3”和“N”的最终名单,明确各区的特色和差异,形成全市一张网。

        科普点选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利用市民身边的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等小型绿地建设社区花园,增加植物品种,增加一些珍稀濒危植物、乡土植物和趣味性植物,让市民走出家门就可以学习植物知识,读懂植物故事。

        此外,科普点也并非“另起炉灶”,也要利用现有自然生态类研学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融入植物科普和生态教育,开展植物研学、植物课程等活动,让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加便捷探索绿色奥秘,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助力科学传播,启迪生态教育,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形成市民身边的“植物自然课堂”。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傅鹏

        【见习记者】洪钰敏

        【摄影】董天健 华南国家植物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