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19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宁祖林率谢丹、刘蓉、李梦灵等科技人员,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张继方等组成的联合科考小组赴红河河口瑶族自治县开展植物考察引种和濒危植物粗茎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野外回归,开启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物种保护新篇章。
此次考察地区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属热带季风雨林温热型气候,境内高温多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1785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全年无冬,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针对濒危植物粗茎紫金牛的自然分布情况,重点考察了河口县河口镇、南溪镇和马关县古林箐乡等地和相关保护区,对粗茎紫金牛野外种群的分布、数量、密度及生境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详细记录,调查了当地其他野生植物分布情况,拍摄了一些特色植物的特征和生境照片,为开展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提供支撑。
粗茎紫金牛原产于云南河口,生于海拔100—400m的疏、密林下。因野外种群个体数量少,2013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覃海宁,2013)。5月15日,考察队参观了河口极小种群植物园,河口县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平艳梅主任热情接待了考察队,详细介绍了粗茎紫金牛的自然分布和保护现状,粗茎紫金牛已被列入《河口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华南植物园科考人员于2013年首次在云南河口野外调查发现粗茎紫金牛,因其株型美观、叶片紫红色而引起科考人员的特别关注,并对其进行迁地保护。栽培观察发现,在华南植物园引种栽培的粗茎紫金牛个体比河口原生境生长的植株个体叶片要大得多,但只开花不见结果。经过多年的栽培研究,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团队成功解决了其繁殖栽培关键技术问题,并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成功获得果实,通过播种、叶片扦插和组培繁殖等多种繁殖方法培育出一批优质种苗,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选育了2个观赏新品种。
在河口县林业和草原局和马关县古林箐自然保护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科考小组深入古林箐、攀登大围山、趟水蚂蝗堡,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粗茎紫金牛野外种群调查、野外回归的选址和移植等工作,首次将120多株人工培育的粗茎紫金牛种苗重新回归到其原生境,并将开展持续监测,成功实现其从“野外引种—苗圃栽培—人工群落—野外回归”的整合保护研究及资源利用。未来,研究人员将对本次回归的粗茎紫金牛进行持续定点监测。
在考察队成员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下,此次濒危植物粗茎紫金牛野外回归和植物考察的预期目标与任务得以圆满完成。通过此次濒危植物粗茎紫金牛野外回归和植物考察,华南植物园与当地林业和草原局和相关保护区就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通过此次联合考察,进一步加强了华南植物园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合作,践行植物园“城园融合”精神。
致谢:本次野外科考工作得到了河口瑶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税玉民研究员、蔡磊老师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谭运洪研究员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真诚的感谢。
当地植被景观和生境
调查拍摄的部分物种图片:A-G依次为泰国假野菰(Christisonia siamensis)、裴氏关木通(Isotrema petelotii)、
中华双扇蕨(Dipteris chinensis)、绢毛悬钩子(Rubus lineatus)、
红金耳环(Asarum petelotii)、毛粗丝木(Gomphandra mollis)、矮小肉果兰(Cyrtosia nana)
调研河口极小种群植物园
粗茎紫金牛野外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