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第50期“琪林科学讲坛”《荏染柔木 君子树之——药食同源植物紫苏的价值与研究》如期而至。讲座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奇研究员,就紫苏的历史文化、营养价值、资源优势,结合课题组通过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吴兴副主任主持讲座。
她先给大家介绍了紫苏的历史文化。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独特的芬芳气味,不但是餐桌上的调味菜,也是一味流传千古的名药。通过本草考证,紫苏油在战国时代就成为主要的植物油,是我国最早食用的植物油之一。在西汉时期就作为鱼生的调味品和饮料。紫苏也是国家卫生部首批批准的药食两用植物之一。
营养价值方面,紫苏籽是陆生植物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紫苏籽油是一种多不饱和度的天然油脂,所含主要成份为α-亚麻酸,含量高达67%左右,α-亚麻酸是国人饮食结构中普遍缺乏的营养素,而且紫苏籽油比深海鱼油更健康,对环境更友好,成本也更低,富含的甾醇具有降低血脂、促进大脑智力发育、保护肝脏的作用。紫苏的主要药用功能方面,紫苏叶不仅可以作为蔬菜香料,具有发表散寒的挥发油功效,是很多中成药的主要成份,紫苏醛是中国药典纳入的品种;紫苏提取物具抑菌、消炎、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在精油、香熏、护肤方面大量使用;紫苏在畜牧业和农旅康养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报告介绍了我国紫苏资源优势:紫苏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国家,紫苏资源丰富,有各种生态类型。沈奇所在的课题组做了大量收集及鉴定方面工作:收集了一千多份紫苏资源,进行了植物学性状及主要成分等多方面的考察,建立了紫苏资源的性状采集标准,针对紫苏籽粒的含油量和脂肪酸营养成份,建立了快速无损的检测模型,为育种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平台,还开展了对紫苏籽、叶、梗营养成份的研究,为产品开发提供数据。
还重点介绍了紫苏在现代研究中的进展和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为紫苏这一传统的药食同源的植物研究提供了科技的元素:一是紫苏全基因组序列解析,解析了二倍体、四倍体两套基因组,基因分析和代谢分析对以后提高产量、含油量等方面的研究路径指明了方向。对191份材料重测序,通过变异位点,构建了进化树,对三个类群的研究,结合含油量、亚麻酸量、叶色等关联分析,找到了关键的基因位点。对紫苏亚麻酸代谢通路的分析,找到了关键调控的转录因子。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更好利用紫苏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遗传育种研究,根据药用、油用、蔬菜、景观等不同的用途,进行研究,有两个油用和两个药用紫苏品种获得审定。还开展了科普和公益类工作,为相关单位提供种子和技术培训等应用推广工作。
在紫苏产品开发和应用方面,沈奇重点介绍了紫苏籽油、紫苏籽食品和紫苏酱,紫苏叶的鲜食、紫苏茶产品,紫苏护肤品方面的进展,还带来了紫苏油、紫苏饼等相关产品实物。在座的听众们品尝着紫苏饼,切实感受到紫苏在中医药大健康产品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与观众互动环节,沈奇回答了大家的问题:比如紫苏的紫色花青素成份、在阳台种植紫苏的方法等。紫苏是一年生植物,可以扦插,但是技术要求比较高,建议大家最好用种子萌发。紫苏在在国家开展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对农民增收帮助大,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而且因为紫苏的种植管理轻减化、投入小,可以机械化大规模种植,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在紫苏的存储方面,低温、气调和真空包装是保存的有效方法。强调了紫苏油的吃法:避免高温。市面上的洋紫苏(彩叶草),与紫苏不同属,与景观紫苏也不同。
通过讲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直接面对大众进行科普,让大家了解到小小紫苏有大大的用途,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紫苏,也了解了我国科技工作者们为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所做的不懈努力。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药食同源的紫苏很快成为“网红”植物呢。
报告现场
现场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