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花儿有信,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棕榈园中,琼棕属的姐妹花依时而开。大的是琼棕(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 Burret),小的是矮琼棕(Chunniophoenix nana Burret)。
琼棕(后排高者)和矮琼棕(前排矮者)
琼棕属(Chuniophoenix Burret)建立于1937年,一共有3个种。海南和越南各有1个特有种,另外1种在海南和越南均有分布。越南特有种,国内还没有引种。海南特有种,就是华南植物园大名鼎鼎的琼棕,又称陈氏棕。
第一次用琼棕的花和叶插花(前面花瓶)
琼棕的身世可非同一般,是华南植物园的园宠。
早在1935年,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前身)侯宽昭教授在海南省保亭县山区采集到一份棕榈科标本。它是棕榈科的哪个种,一时不好确定,因为那个时代,我国的植物分类学还刚刚起步,鉴定物种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标本都很缺乏,更缺的是专门研究棕榈科的学者。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教授遂于1936年,将标本邮寄给德国知名植物学家马克斯.伯雷特(Max Burret)。Burret教授在棕榈科的分类研究上颇有专长。1937年,Burret据此标本发表了新种 —— 琼棕(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 Burret),并以此建立新属——琼棕属(Chuniophoenix Burret)。其属名中的“Chun-”是陈焕镛姓氏的英文拼写,“-phoenix”是凤凰的意思,指的是其叶片飘逸的姿态。二者合成拉丁语属名Chuniophoenix, Burret为定名人。中国学者给的中文名:琼棕属,“琼”代表产自海南。
陈焕镛院士(华南植物园档案室提供)
陈焕镛院士塑像和琼棕瓶插
陈焕镛院士是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与胡先骕并称“南陈北胡”。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创建者,还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植物学宏篇巨著《中国植物志》的首任主编。《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历时45年)的编研工作,在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19年秋,陈焕镛在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国开创植物分类学事业,凭借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获得1500美金旅行奖学金资助,一回国就奔赴当时还鲜有植物学家踏足的海南腹地,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植物采集,是最早开展海南植物研究的中国植物学家之一。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1965年,带领植物园(所)科研人员完成《海南植物志》的编写,并陆续出版了4卷册。陈焕镛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植物分类学事业,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初创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南植物志》,第一卷第二卷,封面使用琼棕图案
德国植物学家Max Burret教授以陈焕镛的姓氏作为琼棕属属名的词根,正是对这位勇于开拓的科学家的致敬。
下面来看看琼棕的真身。
琼棕
琼棕
琼棕大苗期
琼棕花序
琼棕花序的小穗和花
琼棕植株不是很高大,身高1.8-4米,灌木,有多条茎干丛生,茎6-8厘米粗,外面包有叶鞘,但叶鞘不呈纤维状。叶片象一把扇子,展幅一般40-65厘米,掌状深裂成20-28个裂片,裂片伸展,优美飘逸,微风吹过,似凤凰翩飞。花序最长2米,下垂,有较多分枝,分枝后又分枝,最多3级,称为3回分枝。每一级分枝上有管状苞片,最后一级分枝是一个穗状花序,称为小穗。小穗上一朵一朵紫色的小花,错落有致,花内的点点黄色,是雄蕊的花药,中央浅紫色的雌蕊象一个微型小花瓶,下端膨大部分就是子房了,是种子诞生的地方。琼棕的果实近圆球形,浆果状,初时绿色,成熟后先变黄,再变橙红,最后变成鲜红色。同一花序上的果实往往成熟有先后。于是我们常常看到绿色、橙色和红色,几种不同颜色的果实,出现在同一个果序上,色彩缤纷,煞是好看。下垂的缤纷果序,可用于插花、花艺制作,别致而富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琼棕果序色彩缤纷,高瓶插花
琼棕下垂的果序用作花艺创作
琼棕是海南特有植物,原产地在海南省南部的吊罗山、尖峰岭和鹦哥岭一带,生于海拔500-900 米的山地林中。目前华南地区的几大植物园均有引种并栽培多年,国外知名棕榈专类园也有收集栽培。
琼棕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评定为濒危(EN)等级。如果我们在野外观光爬山时,有幸与它们相遇,可不能随意伤害、采挖。要知道,盗采贩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违法行为,要治罪的。保护生态是要从保护每一种濒危植物和它们的栖居地开始。
因为拉丁属名用了陈焕镛院士的姓氏,琼棕与华南植物园结下深厚缘分。她的叶片被艺术抽象化,出现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园徽上,以表达对华南植物园创建者陈焕镛院士的纪念。园徽上的琼棕叶片,如一只凤凰,美丽而灵动,优雅又沉稳,清新脱俗。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徽
有这么多光环加持,琼棕已然是华南植物园的园宠,在园区的多处重要位置有种植。
琼棕株型优美,终年常绿。花果形态独特美丽、色彩丰富,是很好的观赏树种,在华南地区和云南西双版纳都生长良好。遗憾的是,琼棕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园林花卉市场似乎不见它的身影,普通民众一般只能在植物园才能见到她。棕榈科植物生长相对较慢,也许这是制约其推广的原因之一。
琼棕很低调,没有张扬的花朵和炫目的色彩,只是默默地奉献一片绿意,为脚下的土地挥洒绿荫。只有到了温暖的春天,才能看到她开花结果,花较小,虽不惹眼,数量却不少,蓬蓬勃勃。她的花和果实,平实却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她的美,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琼棕的姐妹矮琼棕吧。Burret教授在1940年发表了琼棕属的第二个种:矮琼棕(Chunniophoenix nana),标本采自越南。1970年代,在我国海南也发现有该种分布。
矮琼棕
矮琼棕花序
矮琼棕小穗和花
矮琼棕植株和各器官都比琼棕小不少,称其为小琼棕更好,株高0.8-1.5米。掌状深裂叶,只有约6个裂片。花序长可达40厘米,1回分枝,花淡黄色,花瓣反卷,很容易和琼棕相区别开来。果序常呈一长串下垂,上面有不同颜色的果子,颜色和琼棕的类似,只是更小一些。2021年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矮琼棕也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也是我们国家的珍稀植物,大家要好好爱护。
矮琼棕常被误当作大路货棕竹(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ex Rehd.),没有开花时,非常容易混淆,只有开花了才容易分辨,可从花序和花的形态来区分。没有开花时,我们可以从2个主要特征来区别,一是看茎上的叶鞘是否有棕褐色的网状纤维,有则是棕竹,没有则是矮琼棕;二是看叶柄内侧,向内凹陷内卷的是矮琼棕,略凸或平的是棕竹。
棕竹
棕竹和矮琼棕很容易混淆(左为矮琼棕,右为棕竹)
每年3-4月是琼棕和矮琼棕的花期,夏秋是观果季。大家可以到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棕榈园和温室群景区,一睹两姐妹的芳容。此外,在华南植物园科研区也种植有琼棕,标本馆外,正门左侧小路边,以及中科院院训“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碑牌背后,均能觅得芳踪。
观赏地点:棕榈园、温室群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