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有11%-15%的人有轻到中度的心理问题,2%-3%人口有中到重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中湿地、绿地等自然空间可以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但中国城市的相关证据还很少。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刘红晓于2018年和2020年开展2次问卷调查,收集广州居民抑郁、主观福祉、公园绿地、湿地可达性等指标,系统研究了自然暴露(nature exposure)和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公园和湿地均对居民的心理健康有改善作用,湿地的效应值更大,1公顷湿地最大可以促进0.45%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控制了所有混杂变量后,公园面积与抑郁、焦虑、价值感和积极情绪呈正相关(改善,Table 2)。小区周围300m内湿地面积和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和生活满意度呈弱相关(改善)。自然暴露的心理健康益处在不同的群体中效应不同:女性、中低收入群体、低教育程度群体将从自然中获得更多心理健康益处。
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划中应该考虑绿地、湿地的心理健康效益,但为了更大的收益,具体的措施需要考虑这种效益在不同群体的异质性。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清洁生产杂志》)(IF=7.24)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核心团队项目 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cyMB3QCo9bL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