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上植物园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园况介绍 │机构设置 │科学研究 │研究队伍 │交流合作 │人才培养 │党建与创新文化 │园林园艺 │科普教育 │旅游服务│信息公开
  站内搜索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规划咨询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研究中心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鼎湖山管理局
支撑部门
科研进展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特聘院士
杰出青年
研究员
副研究员
人才招聘
交流动态
合作项目
重要会议
院地合作
科技副职
概况
招生信息
导师介绍
毕业就业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生会
表格下载
党委与纪委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形象标识
文化活动
制度规范
创新文库
园区风貌
物种保育
园林景观
园艺栽培
园林植保
种子交换
苗木推介
科普资讯
互动体验
教育培训
知识传播
科普场馆
媒体扫描
园区简介
地理交通
旅游指南
景点欣赏
游乐项目
配套服务
花讯与展览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旧版停用>科学研究>科研进展
华南植物园在氮磷交互作用影响陆地碳循环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1-04-15 | 编辑:scbg | 【大 中 小】【打印 】【 关闭】

 

  氮、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元素,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许多野外实验或meta分析论文都对氮、磷或两种养分同时添加如何影响地上、地下碳循环关键过程进行了广泛报道,但有关氮磷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地下碳循环的研究仍显缺乏,因此限制了人们在未来氮磷输入不平衡加剧背景下准确利用模型模拟陆地碳循环过程的能力。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江军博士在王应平研究员和闫俊华研究员的指导下,遴选了全球158篇氮磷施肥全因子实验 (control,+N,+P,+NP) 的研究论文,以编译的1928个有效观测数据为基础,运用meta分析方法,将氮磷交互作用划分为协同效应(synergistic)、对抗效应(antagonistic)和可加效应(additive),全面评估了8个地下碳循环关键变量(DOC、MBC、SOC、fungal/bacterial/total microbial biomass、Rh、Rs)对氮磷交互作用的响应。研究发现,地下碳循环过程对氮磷交互作用的响应以对抗和可加为主,氮磷交互作用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同时,由于磷添加有效降低了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影响,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在氮磷同时添加条件下得到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相对贡献因此增加。另外,由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土壤氮磷有效性与环境条件的不同,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在低纬度地区的生态系统要低于高纬度地区的生态系统。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土壤学SCI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上(IF=6.767)。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1.108216 

 

图. 氮磷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对8个地下碳循环变量的影响(Hedges’d)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5004664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邮编:510650 邮件:bgs@scbg.ac.cn
电话:020-37252711 旅游咨询热线:020-8523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