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上植物园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园况介绍 │机构设置 │科学研究 │研究队伍 │交流合作 │人才培养 │党建与创新文化 │园林园艺 │科普教育 │旅游服务│信息公开
  站内搜索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规划咨询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研究中心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鼎湖山管理局
支撑部门
科研进展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特聘院士
杰出青年
研究员
副研究员
人才招聘
交流动态
合作项目
重要会议
院地合作
科技副职
概况
招生信息
导师介绍
毕业就业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生会
表格下载
党委与纪委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形象标识
文化活动
制度规范
创新文库
园区风貌
物种保育
园林景观
园艺栽培
园林植保
种子交换
苗木推介
科普资讯
互动体验
教育培训
知识传播
科普场馆
媒体扫描
园区简介
地理交通
旅游指南
景点欣赏
游乐项目
配套服务
花讯与展览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旧版停用>科学研究>科研进展
我国兰花蕉科家族喜添新成员
2019-12-20 | 编辑:scbg | 【大 中 小】【打印 】【 关闭】

    兰花蕉科(Lowiaceae)隶属于姜目,仅有兰花蕉属(Orchidantha)1属。本属是1886年英国植物学家N. E. Brown(1849~1934)根据采自加里曼丹岛(婆罗洲)的植物发表加岛兰花蕉(O. borneensis E. N. Brown)时建立的,最早归入芭蕉科。1893年H. N. Ridley(1855~1956)在马来亚发现本科植物,第一次提出兰花蕉科的科名,翌年J. D. Hooker(1817~1911)同意Ridley建立科的主张,直至1924年以后凡是发现本科新植物时无不将本科处理为独立的兰花蕉科(吴德邻,1964)。最新的DNA分子证据亦支持其独立成科(Givnish et al., 2018)。 

  兰花蕉科主要分布在热带亚洲(加里曼丹岛、马来半岛和中印半岛),其分布中心在加里曼丹岛。1964年我国著名分类学家吴德邻研究员除发表了兰花蕉(Orchidantha chinensis T. L. Wu)和海南兰花蕉(O. insularis T.L.Wu)两新种,还整理了世界兰花蕉科植物,描述了已知各种的形态,扩大了该科植物的世界分布记录。2017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邹璞博士及其合作者发表了兰花蕉科一新种——云南兰花蕉(O. yunnanensis P. Zou, C. F. Xiao & Skornick,文章: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302.2.8),至此兰花蕉科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地区由仅知的华南地区扩展到西南地区,纬度也进一步北移。最近,邹璞博士等又在广西发现了另一种兰花蕉,其唇瓣的中脉特别发达而命名为粗脉兰花蕉(Orchidantha crassinervia P. Zou & X. A. Cai,文章: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jb.02493)。这两种兰花蕉的发现丰富了我国兰花蕉科植物的资源。目前兰花蕉科植物在我国已增至4种和1变种。 

  兰花蕉科植物多生于沟谷的林荫下,一般在溪边,喜潮湿、向阳的地方。它们的花长在植物根部,在丛林中不易被发现,其花多为紫色,花期较长,“花若兰,别具风格”,“叶碧绿可爱,终年不雕”,可栽培供观赏(吴德邻,1964)。该科植物最大的特点是分布范围狭窄,每种都是该国家和地区的特有种。兰花蕉已经被列为国家三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兰花蕉根茎具收敛止血功效,已被收录到《中国药用植物志》。

Orchidantha yunnanensis P. Zou, C. F. Xiao & ?korni?k 云南兰花蕉

Orchidantha crassinervia P. Zou & X. A. Cai 粗脉兰花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5004664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邮编:510650 邮件:bgs@scbg.ac.cn
电话:020-37252711 旅游咨询热线:020-8523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