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上植物园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园况介绍 │机构设置 │科学研究 │研究队伍 │交流合作 │人才培养 │党建与创新文化 │园林园艺 │科普教育 │旅游服务│信息公开
  站内搜索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规划咨询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研究中心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鼎湖山管理局
支撑部门
科研进展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特聘院士
杰出青年
研究员
副研究员
人才招聘
交流动态
合作项目
重要会议
院地合作
科技副职
概况
招生信息
导师介绍
毕业就业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生会
表格下载
党委与纪委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形象标识
文化活动
制度规范
创新文库
园区风貌
物种保育
园林景观
园艺栽培
园林植保
种子交换
苗木推介
科普资讯
互动体验
教育培训
知识传播
科普场馆
媒体扫描
园区简介
地理交通
旅游指南
景点欣赏
游乐项目
配套服务
花讯与展览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旧版停用>科学研究>科研进展
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碳专项”研究在国际权威杂志PNAS发表系列论文
2018-04-21 | 编辑:scbg | 【大 中 小】【打印 】【 关闭】

        北京时间4月18日凌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发布了”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专辑共7篇论文,集中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以下简称“碳专项”)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的研究成果。专辑文章摸清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家底,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强度和功能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响应,量化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强度和空间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和大尺度养分条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我园唐旭利博士、周国逸研究员、王万同博士分别作为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参与论文1篇。

        周国逸研究员等的论文“Patterns of plant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relation to productivity in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首次在国家尺度进行了群落层次的植物化学计量学研究,验证了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植物养分储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产效率。(原文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pnas/115/16/4033.full.pdf)

        王万同博士等的论文“Plant diversity enhances productivity and soil carbon storage”以森林、灌丛、草地调查数据,结合长期生态系统气象、土壤条件、人类活动等资料,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证实了增加生物多样性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  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原文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pnas/115/16/4027.full.pdf)

        生态中心科学家自2009年下半年年开始,从碳专项酝酿阶段就参与了专项的大量工作。以周国逸研究员为核心,多名科学家参与并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研究方法体系的制定。2011年碳专项正式立项,周国逸研究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任海研究员、闫俊华研究员、李志安研究员、张德强研究员、温达志研究员等承担了海南、贵州、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的工作。该研究是我园一三五规划突破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核心内容。在研期间,我们组织并联合高校、地方林业部门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及学生开展了大量的样地调查工作,获取并保存了超过1.5万份植物样品和1.7万分土壤样品。课题制定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研究方法体系被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采纳。任海研究员在项目执行期间结合本课题,针对我国林业现状,完成的“关于加强我国林业碳汇工程建设与管理”和“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的分析及建议”两个咨询报告,以院专报信息的方式上报给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针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对广州市建设生态绿地的建议”的科技工作者建议报告,被广州市政府采纳。

        唐旭利博士等的论文“Carbon pools in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estimates based on an intensive field survey”通过对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共14371个样地系统调查数据的整合分析,估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为79.24 ± 2.42 Pg,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89.27± 1.05 Pg)的89%,阐明了国家尺度上森林、草地、灌丛碳密度随气候变化的空间格局,证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尚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以森林为例,在不受砍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随着森林生长,未来10~20年,森林生态系统通过生长可以增加1.9-3.4 Pg的固碳量。在陆地生态系统经过大规模掠夺性开发、保护性利用,并将朝着可持续发展管理方式转变的关键时间节点,基于系统的调查数据对中国陆地上台系统固碳现状进行了准确评估,为中国乃至全球碳动态模型参数化和校验提供了精细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为评估中国政府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服务于环境外交谈判的碳收支估算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原文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pnas/115/16/4021.full.pdf)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5004664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邮编:510650 邮件:bgs@scbg.ac.cn
电话:020-37252711 旅游咨询热线:020-8523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