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上植物园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园况介绍 │机构设置 │科学研究 │研究队伍 │交流合作 │人才培养 │党建与创新文化 │园林园艺 │科普教育 │旅游服务│信息公开
  站内搜索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规划咨询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研究中心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鼎湖山管理局
支撑部门
科研进展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特聘院士
杰出青年
研究员
副研究员
人才招聘
交流动态
合作项目
重要会议
院地合作
科技副职
概况
招生信息
导师介绍
毕业就业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生会
表格下载
党委与纪委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形象标识
文化活动
制度规范
创新文库
园区风貌
物种保育
园林景观
园艺栽培
园林植保
种子交换
苗木推介
科普资讯
互动体验
教育培训
知识传播
科普场馆
媒体扫描
园区简介
地理交通
旅游指南
景点欣赏
游乐项目
配套服务
花讯与展览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成果转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旧版停用>科学研究>科研进展
华南植物园对猕猴桃网状进化与杂交物种形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2017-11-17 | 编辑:scbg | 【大 中 小】【打印 】【 关闭】

 

  猕猴桃是原产我国的重要经济果树植物。除了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驯化育种利用的中华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 var.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 chinensis var. deliciosa)两个类群外,猕猴桃属植物还包括其他50多个物种共计约76个分类单元。该属植物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拥有极高的物种形态多样性和相关于不同生态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猕猴桃为雌雄异株多年生藤本植物。长期以来,种内(间)自然杂交被认为是该属植物进化和多样化的主要源动力,但相关种间基因流的动态和方式一直缺乏清晰准确的研究和理解。 

  基于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技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刘义飞副研究员等在黄宏文研究员的指导下与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共同开展研究,对分属于25个代表性猕猴桃类群的40个研究样本进行了比较和系统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属植物中存在广泛的网状杂交基因流。有趣的是,一些猕猴桃类群间存在重复的网状杂交事件,导致多个杂交后代类群的同时多地出现。在基因组水平清晰解析种间杂交关系的基础上,科研人员进一步发现大约十个左右的骨干物种类群(backbone taxa),这些类群起源于最近的快速辐射进化,并作为亲本贡献其他类群的杂交起源与进化。在整体水平,猕猴桃属植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两层次网状进化方式,即快速辐射进化的骨干物种作为杂交亲本促进进一步的网状基因流导致更多类群的杂交起源,共同形成该属植物当前丰富的物种表型和遗传多样性。 

  该研究结果不仅对猕猴桃属植物的多样化方式与机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猕猴桃野生杂交种质资源的基因组评价和发掘利用,为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项目的支持,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上。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4607/abstract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5004664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邮编:510650 邮件:bgs@scbg.ac.cn
电话:020-37252711 旅游咨询热线:020-8523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