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科普中心院内发现一种特别的物种,颇似沾了墨倒立的笔,只是这笔有6个棱,那“墨”也散发着腐臭,不过“笔”身艳丽,橘黄色,中空,晶莹剔透,异常吸引眼球。
经查证,该物种为棱柱散尾鬼笔(Lysurus mokusin (L. : Pers.) Fr.),无隔担子菌纲,鬼笔目,笼头菌科,散尾鬼笔属的一种真菌,棱柱散尾鬼笔通常也被称为五棱散尾鬼笔,因为发现其通常为4-5棱,多为5棱,不过我们发现的该株有6棱。我们所看见的“笔”,是其子实体,其中“笔身”实为菌柄;“笔头”为孢体,其中含有孢子。棱柱散尾鬼笔此前还尚未见报道在广东发现。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五·土菌》(附录)引陈藏器曰:“鬼笔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不知道此鬼笔是否是一代名医李时珍所说的彼鬼笔,但相似的是,此鬼笔也是朝生幕死——早晨还活灵活现,雄赳赳气昂昂的挺立,到下午就萎蔫似空皮了。至此,你也许还不明白它为什么叫“鬼笔”而不是“臭笔”或“艳笔”等等子乎者也吧?“鬼”在什么地方呢?直到第二天早晨,笔者才恍然大悟——“笔身”不见了!只留下散落的分裂开的“笔头”,神出鬼没!但再细细一看,鬼笔所着生的木桩上有些透明胶状物,并且还有些踪迹可寻,莫非?Forget it! 据判断,那应该是鼻涕虫(蛞蝓)的痕迹,难道是鼻涕虫把它给当美餐了?还是无意路过此地?这就留给您猜测了,可以给您提供的线索是:那疑似鼻涕虫踪迹的透明物,只此一个树桩上有,然后以线状消失了……
有人说其营养价值很高,也有人说其有毒,《本草拾遗》如此记述其药用功效:主恶疮、疽、匿、疥、痈、蚁瘘等,并日干,末,和油涂之。
(作者:马玲)
棱柱散尾鬼笔全貌
笔头(孢体)上附有腐臭味的粘液
菌体消失后残留的菌托
散落的“笔头”和鼻涕虫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