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5月26日14:30—17:00
地点:华南植物园雨林咖啡厅
主题:科普大家谈沙龙活动之(9)--“公众对科普的需求与科普基地科普能力建设”
廖景平:谢谢广州市科协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阐述关于科普基地的能力建设的看法。科普能力是科普基地开展科普工作的保障,是传播科普知识、展示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科技成果的平台,是凝练企业文化、打造科普品牌的重要途径,是反哺社会、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大任务。因此,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普基地的科普能力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目前科普能力还没有完善的定义。从科普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科普能力实际上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环境。比如广州市科技局和科协,以及国家的有关部门,为营造科普的政策环境所做的许许多多的工作。政府部门和科协为科普工作所营造的政策环境是科普能力的第一个方面。第二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工作者是科普工作的实施者,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第三是科普经费,第四是科普设施。基于上述内容,我把科普基地的科普能力概括为四大系统:组织保障系统、基础工作系统、条件保障系统、监测评估系统。所以,科普能力是涵盖科普工作的体制机制、科普设施、人才队伍和评估体系的综合能力,科普能力建设必须兼顾四大系统的建设。
廖景平:我想对科普能力的四个体系的相互关系作简单的说明。组织保障是科普事业的基础,要建立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和完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与激励机制等体制机制建设,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规范,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基础工作系统是科普能力建设的重点,必须围绕主题建设配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富有基地特色的科普场馆和科普长廊,完善科普标识系统和解说系统。条件保障是关键,科普工作要融入单位整体工作争取常规经费、服务于公众科学素质获得科普项目、扩大社会影响募集社会捐赠,实现科普经费的保障;要依据科普场馆规模、高水平科普工作需求和社会效益需求,配置高素质的组织实施队伍和监测评估团队。监测评估是根本,要根据受众特点与需求,调整科普工作思路,提高科普工作的吸引力;要根据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改进和提高科普工作效率,改革调整,扩增科普效果和科普工作效益。
廖景平:刚才李老师提出了科普工作者的科普能力问题。科普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坚实的业务素质、扎实的组织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熟悉科学史、科学哲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知识,要熟知科学素质及其要素、科普及其发展史、现代科普的发展趋势、科普工作内容和主要方法,要在科普工作中发现美、设计美、创作美、传播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就融汇于这些美之中。
管于琴:大家好!刚才廖博士谈了关于科普能力的几个方面。我们也感觉到政策环境、人力、物力、财力这几个方面都是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所必须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科普理论的研究也应该考虑进去,尤其是对于科学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米勒关于科学素养的三个纬度等。我感觉我们还不是特别明确公众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养。所以,我觉得科普理论研究对于科普能力建设也很重要。
廖景平:我对管老师的发言做一个回应。刚才我讲到科普能力的第三个系统是条件保障系统。条件保障系统里包含了经费保障、实施体系(人才)保障和素质保障。素质保障是保障科普工作者的科普素质培训,就是要加强科普理论和方法培训,要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科普能力,要了解国内外科普工作最新进展、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要让公众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科研成果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我非常赞同管老师的意见,一定要加强科普理论的研究,一定要加强科普作品的创作,只有这样科普工作的水平才能跟得上时代,跟得上国内外最新的进展。我们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科普与公众的需求相结合。
李雪光:我是黄埔科协的,是科普工作者。从我们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刚才廖博士从系统理论去归结科普能力比较深刻,比较透彻。但我们有一个困惑,就是如何把握公众对科普的需求,作为科普工作者怎样去理解公众的科普需求,怎样去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
作为我们平时操作的科普活动,如我们开展科普进社区是直接到社区的,是针对基层的民众。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很多行业的专家,像公安、消防、卫生、医疗等等,给公众普及相关的科普知识。我们发现,除了科普基地建设和开展科普活动外,还要多关注社区居民的饮食起居,很多方面都关系到科普需求的问题。这些科普需求,比如说现在最近在汕头潮阳发生火灾的事情,媒体报纸报道说三楼油烟着火,由于烟熏导致了13人死亡。媒体点到一个问题,一张普通的门,如果是比较厚实的门,那么烟可能就不会侵入进来,这些业主或者平常在这里工作的人,是不是对科普知识认识不够呢?是不是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到位后,就会使他们警觉。
我们作为科普工作者,通过这些社会现象,也会去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平时搞的科普活动,进社区,摆摆摊,有一些东西他们不一定感兴趣,其实他们的需求,我们怎么去掌握,怎么去了解,这一层面作为我们科普工作者如何从理论上有一个周全的指导。
刚才朱教授也讲到,青少年这一块,我们觉得青少年这一块除了参与这些组织机构所进行的科普教育以外,还可以从学校、课本、课外读物,很多途径了解到科普的东西,科技的东西。假如深入到社区居民,特别是退了休在家里的这一层面的人群,我们的科普怎样接触他们?怎么让他接受呢?这是第二个问题。
所以,从自己工作的实际出发,我就提出这两个问题,什么是公众的科普需求?如何去满足公众的需求?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谢谢!
廖景平:什么是科普需求?我想还是要从科普的使命来看。科普的使命在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刚才党校李老师也提出来了,如果太多的强调公众的需求,就容易出现反科学的局面。比如,社区科普做得最多的是在节假日的时候讲计划生育,或者养生保健。计划生育和养生保健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但是绝不是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公众的科普需求一定是科学素质。计划生育由计划生育工作者去做就得了,养生保健由养生保健医院去做就可以了。科普工作者的重点在于公众的工作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素质需求,还在于提高他们参与处理公众事务的能力需求。就工作而言,要提高公众的工作能力,给他们更多的工作能力以提高就业的机会和工作能力。就生活而言,要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能力。生存与发展以及参加公共事务的能力是同样的。我们要使公众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把握科技发展程度,要使公众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科技推动下去适应发展,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能力。
关于如何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我们需要回复到科普能力的监测评估体系。监测评估体系要评估组织保障系统、基础工作系统、条件保障系统、科普活动效果以及科普受众。科普工作绝不只是一次启动仪式,也不是简单的资讯活动,而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系列活动。在系列活动里面,对受众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对受众进行分类评估,必须根据受众的需求策划活动,使科普活动符合受众的需求。
张菊珍:关于历史较长的单位如何发展科普的问题,我想请廖教授谈一谈经验。华南植物园最近在单位发展与科普结合得很好,许多游客向往这个地方。请廖教授传授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看法。
廖景平:谢谢张主席。华南植物园历史较长,今年有80年历史了。总体上说,就是要先做一个中长期科普规划,挖掘植物园科普资源,策划系列科普活动,做出系列亮点满足公众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举一个例子,关于母亲节,传统上都认为母亲节的花就是康乃馨。2009年母亲节我们策划了鲁冰花展。鲁冰花是我们这代人特别喜欢的,因为我们都是听过《鲁冰花》这首歌。我们把受众定位于我们这个年龄段,定位于母亲,让母亲们把老伴带来植物园,甚至把她的孩子带来植物园,重温当年《鲁冰花》的感觉,体验鲁冰花化为花泥更护花的美德。所以今年五一黄金周华南植物园突破了历史同期参观人数。可见,科普活动的策划非常重要。科普工作者要有能力挖掘科普基地的科普资源,发现美、创作美、传播美,不断凝练科普品牌,不断外塑基地形象。
另一方面,科普教育基地要联合起来,要形成多条特色旅游线路,打造不同的科普旅游产品。我们要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分工明确,转变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更新科普产品,然后通过多种渠道把科普产品推广出去,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张月维:我是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的。我现在想请教一个问题,我们广州气象局地面站是一个地面接受系统,比较独特,专业性比较强。在今年3月22号我们也做了一项关于科普策划的工作,那天来了2万多人参观, 3分钟就一批人。但是,像廖博士说的,今后该展开什么活动,怎么样来策划,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作为科普这方面的工作,做完了这一个,下一个怎么办?这个就比较难。虽然说比较独特,但是很专业,学生来到这里参观,挺好的,他们看到卫星的转动,卫星的接受,很漂亮,但是,一听到深层次的东西,他们可能在接受方面比较难,觉得太深奥了。我想请问一下廖博士,我们怎样把深奥的东西讲得比较通俗一点。我很希望廖博士给我们一个指点。谢谢!
廖景平:张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开展可持续的科普工作,而是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问题。卫星站的科普工作近年非常有成效,充分挖掘了与气象有关的科普资源,把卫星接受的天气预报知识告诉了公众,也把航天航空知识融入卫星站的科普工作中,做了很好的拓展。最近建了新馆,为更多的朋友能够带着家人、孩子,体验天气预报,体验航天航空知识。
关于如何开展可持续的科普工作和科普活动的策划,首先得明确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重点要把握可持续性。我把科普基地的科普工作划分为五个方面,科普理论和方法研究、科普设施建设、科普能力建设、科普活动和科普宣传。通过科普理论和方法研究,可以使我们明确国内外在本专业的科普工作进展、主要内容、传播手段和方法,使我们的工作与国内外接轨;通过研究,挖掘科普基地自身的科普资源,明确基地科普受众定位,对科普工作作出各类评估。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科普基地自身的科普主题,形成系列的特色主题,据此开展科普设施建设。在系列特色主题确定后,吸纳和培训科普人才,开展科普创作,完善科普软能力建设。之后便是根据基地工作安排和受众需求,策划系列活动,组织实施科普活动。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作好科普宣传,拓展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科普理论和方法研究还涉及科学史、科学哲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等诸多学科问题。当科普基地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了基于本单位的科普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展了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能力建设,形成系列科普活动后,不断优化完善科普能力的组织保障系统、基础工作系统、条件保障系统和监测评估系统,就能确保科普工作的可持续性,科普活动的策划盖出于此了。
赵小奎:我是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的,我想谈一下关于志愿者的问题。刚才廖博士提到了科普能力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很多科普基地科普能力受到制约,其中一个就是专业的科普人才不足的问题。其实很多的科普基地都是科研院所还有大学,一般情况下没有专职的科普人员。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就是由我们自己本专业的学生来担当讲解员,实际上很有潜力,大学生的热情很高。同时向社会招聘志愿者,不仅是宣传自己,也是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我觉得像植物园的宣传力度大,在招聘讲解员。很多单位招聘志愿者的过程中的宣传还是不够的,科研院所、科普基地还没有很好的挖掘这一部分的力量。
此外,还有一部分重要力量就是离退休专业人士。最近美国搞的鲜花节,花开季节到了,观众就到国家公园里面参观,报道说参观的都是老头、老太,之后发现他们都是一些生态爱好者。如果是这些离退休人士来讲解,那个效果真的非常不一样。所以,我今天来跟廖博士说,我也来做做你们的志愿者。你们招募了一些女博士充当讲解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发挥,观众会有更大的收获。我就讲这么一点。谢谢!
廖景平:关于志愿者,我刚才说了女博士导游,就是吸引研究生志愿者,做研究生导游品牌。华南植物园也在广州的大学中招募了大学生导游志愿者,还把离退休的科学家们组织起来成立了科学家报告团,请科学家做科普报告。还有一些老同志加入了华南植物园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到我们的园区拔草、修枝、做保洁、维持秩序。
我们欢迎广大市民到植物园做志愿者,联系电话是85232037和85231556。欢迎赵老师到华南植物园做任何类型的科普志愿者!谢谢大家!
吴文忠:大家好!我是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的,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科普论坛。我们货币金融博物馆筹建的时间是在1994年,1995年挂牌为广州货币博物馆,2008年成为广州市科普基地。货币金融博物馆馆藏非常丰富,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很多珍贵的产品都非常的齐全,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到我们这里考察了以后,都感到非常的珍贵。目前,中国除了北京的钱币馆外,再有我们这么齐全产品的几乎是没有的。此外,有个别一些高校,比如说中南财经、哈尔滨大学也办了货币馆,但产品就没有我们学校这么丰富。
在这么多年的发展里面,虽然它的产品很丰富,领导很重视,但是从廖博士刚刚讲的那四点科普能力看,我们就有比较欠缺。我们的货币馆从来都是跟图书馆结合在一起,不管管货币馆都是兼职。所以,这个月中旬货币馆才从组织机构上先独立,明确了它是一个建制的独立机构,我现在是专职的货币馆馆长了。
我们主要有什么任务呢?一是传播货币文化,另外就是进行货币的教学和研究。目前我们是市科普基地,其重要任务就是科普工作。今年我们对整个货币馆进行重新的布置,增加产品,准备投资。所以我想在这里提两个问题,还要请廖博士给我指点迷津。
第一个,植物园的科普确实搞得非常好。我们也是市的一个科普基地,而且我们就是邻居。那么我们怎么合作,把科普的活动搞得更加好?当然,也可以说,通过你这个老大哥单位来带动我们新的科普单位做好科普活动。第二个,我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马上要对整个馆进行重新的布展、设置,这种建设怎么样设计才能够更加体现科普、科研相结合的特点和特色。谢谢!
廖景平:谢谢吴馆长。关于第一个问题,科普基地如何联合起来?最近,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同志视察天河区的时候,建议整合华南植物园、火炉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龙洞森林公园的生态资源,打造广州市生态公园群落品牌。我认为,我们要联合这个区域所有的科普资源和科普基地,把生态资源、教育资源、历史文化充分整合起来,形成广州市的新品牌。所以我认为以休闲的生态群落为主线条,联合这里的大学城把大学向公众开放,联合卫星站、金融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形成公众科学日或开放日。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这里的科普基地一定能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作出更大贡献。
至于说展馆布展设计和调整,我们下来再详细研究,按照科普工作的五个方面逐步开展工作,应该就能挖掘货币馆的科普资源和打造货币馆的特色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