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7月22日上午9:30-11:30
地点:华南植物园水榭贵宾厅
主题:2008年“科普大家谈”沙龙系列活动(二)——科普旅游与公众科学素质
会议速记内容:
廖景平:非常高兴再次参加广州“科普大家谈”活动,同时也欢迎大家来到华南植物园。关于“旅游”话题,柯显东处长会做比较深入的讲解,我重点谈谈科普旅游。科普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科普旅游的含义是以科普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规划、设计,把科技建设、科学实验、科普知识讲座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并从中提高自身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科普旅游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非常多样,既包括现代农业观摩活动、海洋探秘活动、天文观察活动、影视科技活动、工业基地游览活动等旅游活动,又包括领先科技游、文化科技游、海洋生物游、天文气象游、农业科技游、影视探秘游等特色科普旅游。常见的就是“科普一日游”,这在我们广州更为重要,或者是影响珠三角更为重要的。珠三角在改革开放30年来,各类工业的科技发展和产品更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所有的企业都有他们的研发条件,也有他们企业创新的产品,能反映各个行业过去30年来在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过程中产品的推陈出新。因此,“工业科普游”能让广大市民在参与、参观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新产品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感受到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以至于带动民生极科技发展的推进。
科普旅游跟我们普罗大众并不陌生。比如大家现在比较喜欢到植物园这类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的旅游景区。这类景区展示了环境保护、绿化工程、景观建设带给自然生态建设的成果,同时也展示了植物科学、环境科学、园林科学等等学科的科学内涵、艺术外貌和文化底蕴。广大游客可以在参观植物园这类景区中,体验植物科学、环境科学、园林科学,把旅游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科普旅游非常重要,是提高我们公众科学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公众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或者是一个省、一个城市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能够把分散的科普教育基地整合起来,能够为广大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机会,提供一个体验科技,体验进步的一个平台。当然,它也能够为我们科普教育基地提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机会。
就广州市来讲,刚才已经说到“体验工业游”,还有像刚才说的“科普一日游”,如“天、地、生”一日游。“天”有卫星站,“地”有地化所,“生”方面就太多了,有植物园等等。实际上广州目前的科普旅游有雏形,但是也存在极大的问题,尤其是各个景区各自的具有科普内涵的景区分散,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所以总体上广州的科普旅游有待开发,内涵有待挖掘,外延有待拓展,科普旅游的行业品牌在广州有待进一步加强。
史亮亮:我是广东现代农业科普园的,华南植物园跟我们单位就比较相似,一个要兼顾科普,一个要兼顾科研。我想问一下,华南植物园在科普和科研方面有没有矛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廖景平:华南植物园是我国甚至世界同纬度地区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其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华南植物园集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科学传播和植物资源利用于一体,拥有广州迁地保护园区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华南植物园展览园区面积333公顷,建有木兰园、姜园、兰园等30余个专类园,保存活植物13,000余种,拥有馆藏100万余份标本的植物标本馆和鹤山与鼎湖国家级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研究工作集中于生态系统恢复、物种多样性保育、植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及园林园艺学,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版专著330卷(册),发表研究论文4145篇,取得重要科研成果348项。木兰花、禾雀花、杜鹃花等构成的“春之韵”,睡莲、决明、苏铁等构成的“夏之绿”,蝎尾蕉、姜荷花、美丽木棉等构成的“秋之色”,兰花、鹿角蕨、山茶花等构成的“冬之恋”以及四季宜人的龙洞琪林,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年参观游客约50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10余万人次。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和广州市投资3亿元人民币共建华南植物园,景观温室群、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和科普信息中心等共建工程的完成,使华南植物园进一步推进了迈向世界一流的科学植物园行列。
科研和科普似乎是有矛盾的,但华南植物园的四大功能使科普成为其日常工作的重要方面,科普工作有规划、年度计划、经济目标,有实施科普工作的团队,有培养科普工作者的目标。华南植物园的科研和科普都有固定的团队,有不同的考核方式,有不同的工作目标。这是确保科普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前提了。
陈小雄:大家好,我是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的。我以一般老师和家长的身份就一些问题请三位专家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柯显东处长,前一段时间我经常看见报纸的旅游版有科技游的广告,暑假正是我们少年儿童休假的大好时光,可是我没看到有“科技一日游”的广告,比如刚才说卫星站,地理、科学那些。我也想带小孩去看看,如果我们的旅游能做到让一般的家长都愿意带小孩去这些科普基地参观,这个科普基地已经成功了一半,而不仅仅停留在我们官方组织的让小孩去,你去也得去,你不去也得去,这个跟自己愿意去和家长带他去性质是不一样的。另外还想请问一下柯处长,我们旅游公司搞的科普游的比例,比如一年的比例有多大,我相信这个比例不大,因为更多的旅游是我们外出或者是广东省等等,我没有统计过,也没看到过这个数字,请教一下科普旅游和一般的旅游占的比例是多大?马上我们就要假期了,我看不到《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上关于“科普一日游”的广告,我都想带小孩去,但是不知道怎么去,一系列的问题找不到答案。第二个问题请教一下廖教授,我们搞青少年活动,在一个基地要学习到东西不仅仅只停留在走马观花,小孩要动手才能更好地动脑,很多基地眼看手勿动,在外国也是,特别是青少年看了以后,一定要动动手,摸一摸这个物品的质感是怎么样的,通过动手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外部世界。还有一个很大的矛盾,青少年到了基地破坏性非常强,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在这么好的华南植物园,有没有让青少年能够确实动手不仅仅停留在说教。第三个问题,我是经常带青少年去搞项目的,我也去过一些旅游性质的科普基地,南沙有一个科技馆,我几年前去过,当时放一个科普片子是有关动物的,我去年去也是放这个片子,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更好的片子了?南沙科技馆可以让少年动手是很好的,很多都可以亲自体验,谢谢。
廖景平:第一,走马观花不利于科普教育,不利于科普旅游,不利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科普旅游重在游客与景区(或者科普基地)的互动,重在游客参与性科普活动项目,而不是走马观花。第二,科普旅游团的人数不能太大。我平时在植物园带团的体会是,如果这个团超过10个人,我心里不舒服,超过20个人游客不舒服。为什么?因为会有不少游客听不到我的讲解,感受不到园林设计布局,体验不到环境美、景观美和植物的奇特。第三,我倡导废除科普旅游的“眼看手勿动”。现在植物园在建设生物园,就是要搞一个让大家搞破坏性的旅游区域,自己能采摘,把花摘下来看看结构是怎么回事,这个花为什么跟那个花不一样,为什么有的花吸引蝴蝶传粉,有的花吸引蜜蜂传粉。我认为应该鼓励眼看手也动,至少在指定的局部区域。
关于废除“眼看手勿动”让我想起50年代建设植物园展览区时陶铸书记的理念。陶铸书记认为,在植物园要“有得看,有得吃,有得拿”。毫无疑问,就得废除“眼看手勿动”。植物园的生物园就将推出游客自己采摘,自己烧烤,自己吃,让游客自己体验生产、收获、享受。所以我认为互动永远是科普旅游的方式;没有互动,科普旅游就跟一般游没有区别了。
我要特别推荐的是华南植物园的科普旅游,第一是看,看植物园的景观,看一年四季的花卉,春之韵、夏之绿、冬之恋,这叫体验“缤纷其林”四季美景。第二是参与,参与互动科学游戏,体验园艺、园林,体验植物的一生。第三是健身,我们提供了健身系列游,比如单车游、华南彩弹、团队精神,比如体验农耕文化、小眼睛感受大世界,这叫动感自然系列。第四是文化艺术系列,雨林音乐、森林文化大舞台、科教片、自然探险片。植物园的多媒体讲座室可以滚动播放自然探险片,可以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这里展示。第五是体验科学互动系列,我们有一个互动实验室,可以把植物材料摘下来,在实验室里面进行制作,可以制作一个科学的植物标本,也可以创作一幅他自己喜欢植物艺术画,提升游客的审美水平。同时我们在科学互动实验室集中了科学家淘汰的一些仪器,开展科学研究,感受科学研究仪器的发展促进科学发展。我们把很多大学都找不到的电子显微镜搬到互动实验室了,让中小学生玩科学仪器,体验科学研究。
至于南沙科技馆几年播放同一科普片,我认为南沙科技馆的领导一定能支持经费,购买信息时代的大量科技片,满足游客的科技需求。同时也昭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整合科技资源,共享科技资源,当然更要重视科技创作,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地生产制作科技大片,做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做的工作。政府要支持科普创作,要让科普创作不断更新,要有创作人才,要对创作人才进行条件保障。
廖景平:关于中国科普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科普旅游在国内悄然兴起,通过展示其独特的高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的魅力赢得游客,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如北京推出10多条科技旅游专线,形成以中国硅谷——中关村为中心,北到上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南到锦绣大地高科技农业园区,东到中国科技馆,西到北京植物园亚洲最大植物花卉温室的高科技旅游网。上海已建有一大批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可直接作为科普旅游景点的就有10多个。武汉已开发科普旅游市场而推出的“光谷科普游”,陆续推出10条以上科普旅游线。
各个科普教育基地各自为阵,资源分散,未能形成科普资源的特色;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导游队伍不健全、素质不高等问题。
科普旅游的发展趋势。世界旅游组织在1997年12月所作的题为“旅游业:2020年前瞻”的展望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沪联合发布的2003年度的《旅游绿皮书》中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增长率将保持在5%左右,年收入增长率将保持在10%左右,旅游业将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日益巩固。科普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分支,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随着我国科技产业的加快发展和旅游的升温,“科普旅游”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长足发展。
廖景平:关于广州市的科普旅游。广州有很多家科普教育基地,11年前全中国的第一个科普教育基地在广东产生,就是华南植物园,这是全国第一个科普基地,这是1997年。在1999年才开始在全国建立科普基地,再之后才有了科普教育基地挂牌“运动”。广州市现有国家、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48家,涵盖农业、工业、旅游、气象、航天航空等等,非常多的领域。我建议在科协领导下,旅游部门、科技部门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讨线路。
我们设计了广州市6条科普旅游线路,每一条线路下面还有子线路,形成主题科普游,我们可以以工业、农业、自然科学来开展广州的主题科普游,每一条线路里面都有一个经典或者说比较精华的基地。
一是工业科普游。从广州七喜电脑天地开始,涵盖广州863汽车科普基地、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到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船业基地)结束。
二是农业科普游。从华南植物园开始,涵盖广东现代农业科普园、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番禺化龙农业大观园,到宝桑园结束。
三是自然科学科普游。从华南植物园开始,经广州动物园、广州市白云山鸣春谷、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结束。
四是爱国主义教育游。从华南植物园开游,经黄花岗72烈士墓、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到黄埔军校结束。
五是科技夏令营。从华南植物园开营,涵盖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广州市少年宫、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广州舰船科普基地、广州市第四中学科技创新实践科普基地,在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科普基地结束。 六是广州天地生一日游。从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开始,涵盖广州天河航天奇观、华南植物园、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地学与资源基地、广州能源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到广州大学抗震中心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