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在缤纷的植物世界里,报春的不仅仅只有梅花,还有一类美丽的植物,名字就叫“报春”。其中“粤”字号广东报春(Primula kwangtungensis),今年春节期间开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小花草首次在大众面前揭开神秘面纱,俨然成了“大明星”。
广东报春花淡红色,每片花瓣有一个V形的缺口,十分美丽(李文艳摄)
美丽的广东报春
广东报春为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10厘米,叶倒卵形,贴着地面生长,纤细的花葶自叶丛中抽出,叶和花梗上都有锈红色柔毛,花冠淡红色或蓝紫色,喉部有黄色斑块,小巧玲珑。
广东报春的叶和花梗上都有锈红色柔毛(李文艳摄)
广东报春(Primula kwangtungensis W. W. Smith)的学名由植物学家Smith于1937年发表,依据的模式标本由高锡朋(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采集家)1934年3月28日采自于广东乳源。其种加词kwangtungensis意为“广东省的”,表明了该植物的产地。
广东报春模式标本(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供图)
“消失”的广东报春
广东报春十分稀有,自发表后的70多年间,仅1942年陈少卿(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采集家)在广东乐昌采集到标本,此后再无报道。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园胡启明教授和郝刚教授等多次前往乳源调查广东报春,均未发现它的踪迹。众里寻他千百度,2013年我园吴兴、徐源等老师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喻勋林教授的协助下,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发现了这种可爱的精灵,此为湖南省新分布记录。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和标本记录,广东报春仅分布于广东韶关的乳源和乐昌,但在广东省内却似乎销声匿迹了。
2020年4月,我园吴兴、徐源等老师再次前往乳源,深入村寨,走访村民,了解地名变迁,准确考证了广东报春模式产地的具体位置。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经过1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在模式产地发现了广东报春。时隔78年(1942-2020年)后,广东省的广东报春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野生个体极度稀少(宜章和乳源两个种群的成熟个体均不足50株),寻找广东报春的脚步仍未停歇。
广东乳源模式产地分布的广东报春(徐源摄)
2024年3月,我园陈又生老师等在广东省与湖南宜章交界的区域发现了1个广东报春的野生种群。与此同时,我园徐源老师等在湖南省永州市金洞管理区林业局刘坤的协助下,于湖南郴州和资兴发现了3个广东报春的野生种群。综上所述,目前广东报春仅存6个野生种群,其中2个分布于广东省内,这些野生种群的相继发现,为全面揭示广东报春的形态变异式样、适应性特征和濒危机制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野外的广东报春生长在常年潮湿且遮阴的岩壁(张步云摄)
脆弱的广东报春
持续的野外调查和监测表明,广东报春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生长环境十分脆弱,容易受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等原因的影响而消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了解、关心与守护。2020年,吴兴和徐源等老师将宜章和乳源种群采集的少量广东报春种子引种回园,经过不断探索,先后突破种子萌发、人工授粉和组织培养等技术难题后,实现了广东报春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开花和结实,并繁育出一定规模的人工种群。
2025年春节花展期间,恰逢广东报春绽放,为新年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和浓浓的喜气。广东报春株形优美,叶片青翠,花儿雅致,花期2-3月,也是培育年宵花卉的重要种质资源。
广东报春脆弱又美丽,其单株花量可达30朵(徐源摄)
广东报春对环境要求较为严苛,可以指示分布区域的环境优劣以及生物多样性,看似不起眼的“小草”实则拥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研究异花传粉(二型花柱现象)和物种进化等的好材料。广东报春是中国特有物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濒危(EN),也是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新春的广东报春
报春花是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的统称,并与杜鹃、龙胆并称为“中国三大高山名花”。报春花大多早春开花,中文名“报春”和属名“Primula”均含有“早花”的意思。全世界报春花属植物约有500种,我国约有300余种,是报春花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以及多样化中心,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高山地区,广东仅分布两种,因此广东报春显得格外珍贵。
在报春花属植物的科学研究、物种保护、栽培繁殖等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的陈封怀教授、胡启明教授等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前赴后继,孜孜以求。
和风致,花放妍。广东报春送你春天的祝福,愿这种美丽的精灵在野外自在快活,人工繁育下的广东报春早日“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工栽培下的广东报春植株(李文艳摄)
观赏地:
温室群景区-热带雨林室-雨林文化区-科普广场
参考资料:
胡启明.中国植物志第 59 卷第 2 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陈封怀, 胡启明. 中国报春花科植物系统分类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6.
吴兴. 国产报春花属(报春花科)种质资源及细胞学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17.